? 文/本報評論員 王學義
“贏了官司、輸了市場”是對創新者的最大打擊,也嚴重損害法律的權威。假如創新者總是流淚,“劣幣驅逐良幣”的悲劇恐怕就要循環上演了。
我國97%以上的專利、商標侵權和79%以上的著作權侵權案,平均賠償額分別為8萬元、7萬元和1.5萬元,低于企業同等專利授權費、培育商標知名度的廣告費或同類作品平均稿酬,企業贏了官司卻丟了市場。多位法學專家建議,應從市場價值的角度估算知識產權案賠償數額,同時對惡意侵權和反復侵權者,適用懲罰性損害賠償,以三倍或兩倍賠償數額,防止繼續從事侵權活動。(4月23日澎湃新聞) 如果和發達國家比較一下,就會發現我國知識產權訴訟賠償數額真是“低到塵埃里”。2009年至2013年間,美國專利訴訟全部賠償數額的中位數高達430萬美元,比我國高出數百倍。
“慘淡”的賠償數字背后,是被侵權方的悲慘境遇。比如,童車行業中的知名企業“好孩子”,多年來一直在打知識產權官司,但獲得的賠償差不多只夠用于支付律師費。而且,知識產權侵權案往往面臨舉證困難、門檻太高等問題,經常一拖數年。這一高投入、高風險又低賠償的冰冷現實,既令被侵權者視訴訟為畏途,又使侵權者更猖獗,更肆無忌憚。
是什么導致了賠償數額偏低?很重要一個原因就是,我國知識產權損害賠償的認定方面存在問題。目前通常采用“填平原則”,即權利人損失多少,法院責令被告補償多少。如果原告實際損失難以確定,則以被告的利益所得來確定;如果原告的損失和被告的利益所得均難以確定,則參照許可使用費的合理倍數加以確定。就現實來看,這種“填平原則”不僅不能有效補償權利人的損失,也難以有效遏制侵權。尤其是在文化創意領域,一個好作品很容易被剽竊得滿互聯網都是,普通作者勢單力孤、欲哭無淚。
是時候從市場價值的角度來確定損害賠償的數額了。應該說,以市場價值來確定侵權賠償的邊界,比“填平原則”具有更強的可操作性以及可預見性。當人們都認識到,侵權會支付高額的損害賠償,甚至會面臨破產的危險,自然會選擇尋求許可,等支付合理費用后再使用相關的作品、專利。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當下,必須兼顧和平衡知識產權創造、運用的創新激勵。必須進一步完善制度建設,積極推動專利法、著作權法的修改,解決維權中存在的取證難、周期長、成本高、賠償低等一系列問題,法院也應提高審判效率?!摆A了官司、輸了市場”是對創新者的最大打擊,也嚴重損害法律的權威。假如創新者總是流淚,“劣幣驅逐良幣”的悲劇恐怕就要循環上演了。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925eat.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