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日前從省民政廳獲悉,我省將擴大“救急難”綜合試點范圍,確保到2018年底前,“救急難”工作在全省面上全面展開,各縣(市、區)全面建立起“救急難”工作機制。“救急難”試點單位對特殊困難群眾或急難事項,要開辟救助“綠色通道”,遇緊急情況24小時內先行救助,并于5個工作日內補齊相關手續,確保困難群眾得到及時、有效救助。
“救急難”主要是對遭遇突發事件、意外傷害、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原因導致生活陷入困境,其他社會救助制度暫時無法覆蓋或救助之后仍有困難的家庭給予應急性、過渡性救助。
針對臨時救助牽涉部門廣、審批時間長等問題,我省出臺文件要求各縣(市、區)要設立“一門受理、協同辦理”社會救助窗口,明確社會救助實施主體,落實各救助管理部門責任,防止出現職責不清、推諉扯皮、效率低下等問題。
我省自2015年部署開展“救急難”綜合試點工作。目前,高青縣等7個縣(市、區)被民政部、財政部確定為首批全國“救急難”綜合試點單位,濟南市歷下區等29個縣(市、區)被省民政廳、財政廳確定為全省“救急難”綜合試點單位。
省民政廳社會救助處副處長姚子照告訴記者,“救急難”是臨時救助的一種,但臨時救助多指向小規模救助,而“救急難”則指向突發性比較強、花費數額比較大、需要綜合施救的情況,比如突發性大病或交通事故等意外傷害,單靠醫療救助或臨時救助無法解決根本問題,還需要慈善、社會力量等多方參與。原來的救助體系主要是以“收入”作為重要衡量標準,有些家庭突然遭遇“天災人禍”,一下子陷入困境,救助體系沒有涵蓋,因此需要建立“救急難”工作機制,避免這些家庭陷入生存困境,防止沖擊社會道德和心理底線事件發生。
為更好開展臨時救助和“救急難”工作,我省暢通求助渠道,不僅開通了“12349”社會救助熱線,實現窗口受理與熱線受理相結合,還在依托城鄉社區黨組織、群眾性自治組織等,及時了解、發現、報告轄區群眾急難情況,主動幫助其提出救助申請,做到早發現、早救助、早干預。
我省民政部門還將加強與各級慈善總會的協調配合,通過慈善總會建立的慈善“救急難”信息平臺,使救助對象的需求和政府的救助資源、慈善組織的救助項目,社會各界的愛心捐贈、志愿服務等對接,防止“重復救助”和“遺漏救助”發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