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除了海大的學生,省內外眾多高校應屆生也紛紛趕來求職。
3月24日,中國海洋大學2016屆畢業生春季大型供需見面洽談會在嶗山校區體育館舉行。當天,不只是海大的學生,省內外眾多高校應屆生紛紛趕來求職。記者采訪發現,各專業之間的薪水差異較大,有的專業初入職場就可拿20萬的年薪,有的專業月薪只有2000元左右。
求職薪水專業差異大 記者了解到,針對應屆本科畢業生,企業給的月薪實習期一般在2000~3000元,轉正之后在3000元左右。不過,薪水和所學專業關系很大,有的熱門專業的學生初入職場就可拿年薪。
中國海洋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小王正在歌爾聲學攤位前投遞簡歷。她告訴記者,他們專業適合做軟硬件開發,全專業近60名學生,目前男生大多都有著落了,月薪基本在5000元以上。“我們班有一名同學簽約了一家團購網站,年薪20萬元呢,總之我們這個專業工作還是比較好找,選擇考研的也不多。”小王說,她對月薪的要求至少在4500元以上。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光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小李對月薪的期望值是4000元。“為了參加這次招聘會,學院特意包車組織前來。”小李說,能找到月薪4000元的工作就不錯。
記者看到,在某電力建設公司攤位前,招聘會一開場,會計崗位的求職簡歷就齊刷刷遞上來。到上午10時30分,該公司對再來投簡歷的會計專業學生婉拒“已經招滿了”。
采訪中,記者還發現,對月薪要求更低的是文史哲、藝術類等專業。“急死了,我是學文化產業管理的,一上午都沒投出去幾份簡歷。”求職學生王麗娜說道,她之前投簡歷的單位,給的月薪大約在2000元出頭。
學生感慨“專業不專” 專業不同待遇迥異,除了市場本身的冷熱需求導致,求職學生認為“專業不專”是重要原因。島城某高校外貿專業學生小王告訴記者,她最初求職方向是外貿,但逐漸發現自己在競爭中毫無優勢,國貿在他們學校是新設專業,最基本的外語師資都不齊,四年里不管是理論知識還是實戰能力,都是欠缺的。“因為語言不行,我現在想從事的是內銷,做普通的銷售員,工資要求也不高,2000~3000元即可。”
“我現在也不知道能做什么,適合做什么,我是學數學專業的,社會對這個專業的需求非常少。”島城一所高校數學專業的小張告訴記者,當年考大學的時候,她報的是醫學部,但是分數不夠,被調劑到了數學專業,班里很多同學也都是調劑進來的,對于這個專業的未來,她的大學四年一直沒有清晰的規劃。
招聘會上,招聘人員王先生表示,專業根據市場的需求有冷熱,但是對一個有積淀的好專業,其學生就業之后發展不會太差,而且,如果他能在自己的專業堅持下來,這個行業和他本人總會有“出頭”的時候。
據悉,海大2016屆畢業生春季大型供需見面洽談會3月25日繼續舉辦,有求職需要的大學生可以前往。
文/本報記者 張同順 實習生 朱夏露 圖/本報記者 孟達
觀察 就業倒逼專業合理設置 “大學生就業難,并非難在沒有工作崗位,而在于崗位匹配難。”市人社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有的專業畢業生感到“找工作難”,同時,有的行業也反映“招不到人”,專業與就業的結構性矛盾亟需緩解。“市人社局每年定期發布用人單位專業需求分析,即是為了指導和緩解這種結構性矛盾。”
為優化高校專業設置,2012年,教育部發布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要求優化學科專業和人才培養結構,健全專業預警、退出機制,連續兩年就業率較低的專業,除個別特殊專業外,應調減招生計劃直至停招。
此外,自2020年起,我省高考改革將招生采用“專業(類)+學校”志愿填報和招生錄取方式,“專業+學校”志愿填報模式貼合了考生的人生規劃,讓學生可以更好地尊重本人的專業取向和興趣愛好,同時也將進一步倒逼高校專業改革,實現高校專業的優勝劣汰。“就業是檢驗高校專業設置的試金石。”市人社局有關負責人說,大學生嚴峻的就業形勢無形中倒逼高校在合理開設專業上下功夫,高校應該圍繞自身的學科實力及市場需求來開設專業,突出實踐性,這樣更有利于大學生就業。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