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44年3月,李自成攻克北京,崇禎皇帝朱由檢自縊于煤山(今景山),明王朝滅亡。那場戰(zhàn)爭中有五個人僥幸逃了出來,最終隱姓埋名到了萊西夏格莊鎮(zhèn)。為什么偏偏是這里?因為這里有他們信賴的人——三朝重臣張夢鯉,更因為這里有個雙山村。據(jù)說,雙山村是個非常神奇的地方……
神奇的雙山村 “山東有個雙山村,雙山村有個雙山張”,這句歌謠在雙山村里人人都能吟唱出來。
為什么叫雙山村?名字由來實在簡單。因為村后有兩座山,海拔只有54米。但它處在自東向西流水的五沽河畔,從膠東有名的姜山大洼之中拔地而起。西山頂上的石峰像一把太師椅的后背,老人說,這里注定世代出大官。
歷史悠久的雙山村確實有很多神奇的地方。這一點在雙山張后裔張代文主編的《雙山張氏六百年》一書中有詳細(xì)介紹,比如:
雙山上有兩個金馬駒。據(jù)說,有好幾代人都看見過,這對金馬駒可精神了。經(jīng)常在兩座山上玩耍,有時還到山下小灣里飲水,一會又不知去向了。
西山頂上的石峰,像一把太師椅的后背。老輩人說,這是風(fēng)水寶地,注定雙山世代要出大官。坐在西山頂?shù)氖迳希煽吹蕉锿獾拇迩f。更可看清四面八方大田地里的小溝和小塊地的斜向。
山上的小塊石也很奇特。傳說外地人要是拿走它們,回家后要么兩眼紅腫疼痛,要么牙痛得要命。只有抬著供品,帶上香火,將石頭送回山上原處,再叩頭禮拜病才會消除。
雙山村南500多米就是五沽河,當(dāng)?shù)厝烁矚g稱它為“銅邦鐵底”五沽河。這是因為河兩岸的土是黃色,像銅色;河底的土是黑色,像鐵色。五沽河最有名的是螃蟹,既好吃又有醫(yī)療作用,若是一條腿斷了還能再長出新腿來,具有斷肢再生功能,所以經(jīng)常被中醫(yī)用作接骨良藥。
明朝皇室緣何奔命萊西 神奇的雙山村吸引了不少人。1644年,有五個人也往這奔來,他們從北京而來,一路上小心翼翼。他們是:朱皇宗親、妻子、女兒、侄子、太監(jiān)。
關(guān)于這段歷史的發(fā)現(xiàn),源于夏格莊鎮(zhèn)張家疃、潘家疃之間的一處古墓,人們稱之為“朱家塋”。相傳,崇禎皇帝之宗親葬于此。雖然“文革”中古墓全遭鏟平蕩然無存,卻留下了很多線索,這才探究出了令人吃驚的真相。李建武、陳玉山在《前明朱皇宗室避難于張家疃》一文中有記載:
朱皇宗親攜妻子、女兒、侄子、太監(jiān)一行五人,輾轉(zhuǎn)來至夏格莊鎮(zhèn)張家疃,投奔萬歷舊臣張夢鯉家。一日黃昏,行至張家疃時,適與村人張嗣注相逢,張乃引彼等至茅舍歇足。朱氏問及雙山張夢鯉,露投奔之意。嗣注答稱:吾乃夢鯉親族。遂勸其暫留此處。朱無奈,又見其情意殷切,遂寄寓張宅。
張嗣注擁田千畝,推為首富。閑時,與老朱家傾談,知此人學(xué)識淵博,乃勸其設(shè)帳教書,維持生計,該人欣然同意。一日,去趕廟會,唱戲祭神,張嗣注偕先生往觀。其時,臺上正演《鐵冠圖》,先生觀之唏噓,未及終場即告退。嗣注不解先生何故悲傷,再三勸慰,先生乃明告之:“劇中自縊者(崇禎帝)乃吾本家。”嗣注恍然方知先生乃皇室宗親,由是更加信重。
嗣注旋即請人卑詞厚禮,向朱家攀親,請將其女嫁與兒子張至圣,朱家不得已而允婚。婚后生子名張重喊,子又生張正南,再傳張畫一。直至清宣統(tǒng)二年,朱氏甥孫張世孜后裔立碑以志之。碑高三尺一寸,寬一尺三寸。正面鐫有“前明朱皇宗室三墓”八個字。背面刻有碑文:“宣統(tǒng)二年十月初一日 谷旦”。
這段文字,簡單總結(jié)就是:有個朱由檢的皇室宗親逃出來了,隱姓埋名住在夏格莊鎮(zhèn)張家疃。但有兩點不明:為什么他們選擇來這里,真的是奔著神奇的雙山來的?這位前明朱皇宗室到底是誰?
投奔張夢鯉家族 先回答第一個問題,選擇來這里肯定不是因為什么傳說中神奇的雙山,走投無路、保命的關(guān)鍵時刻,能想到的自然是心中最信任的人。雙山村有誰?舊臣張夢鯉。
張夢鯉,字汝化,號龍池,雙山村人,最高官位明朝大理寺卿(掌管全國刑獄的最高長官)。他任順天府府尹時曾三破“土蠻”,這既體現(xiàn)了張夢鯉的軍事才能,也為明朝穩(wěn)定做出了貢獻(xiàn)。他剛正不阿,不怕得罪權(quán)貴高拱和張居正,于是49歲三次上書稱病,退歸故里。張夢鯉從政26年,卻經(jīng)歷了12個不同崗位,在每一處崗位上都卓有成績,成為嘉靖、隆慶、萬歷的三朝重臣。
張夢鯉忠心于明朝,他的后代也是如此。明朝末年,清兵攻打萊陽城,張夢鯉孫輩張載征等人,率領(lǐng)城內(nèi)軍民奮起抵抗,死傷慘重。城破,張夢鯉孫輩宗親27人寧死不屈,被清兵“亂刀剁死”。這樣的忠心,自然成為前明朱皇宗室的最佳投奔之地。
第二個問題,這位前明朱皇宗室到底是誰?自從知道了前明朱皇宗室三墓,知道了朱家塋,推測一直在坊間進(jìn)行著:有人說他是“皇叔”,也有人說他是“皇兄”或“皇弟”,還有人稱他“朱三王子”。對老朱家的女兒,民間則習(xí)慣稱其“皇姑”。
張所昆 、張朔在《“前明朱皇宗室”流落萊西之謎》一文中還注意到了一點:碑文中提到的“一侄”。其身份與結(jié)局,無從查考。據(jù)傳說,他來到張家疃住了不長時間,即又離去,下落不明。“前明朱皇宗室三墓”,除了老朱家一墓外,另外二墓的主人為誰,更是一個難解之謎。
前明朱皇宗室的到來,讓原本就神奇的雙山村愈加神秘。在600多年的發(fā)展歷史中,這個小村莊還發(fā)生了幾件事情,讓人們不得不贊嘆:這里真的不平凡。
解放戰(zhàn)爭中出了個“雙山連” 雙山村在解放戰(zhàn)爭時期又出名了,這個村的兵被萊陽(雙山村曾屬于萊陽管轄)縣政府命名為“雙山連”,并授予“雙山連”錦旗一面。這是因為雙山村一次就有100余人報名參加解放軍,更因為他們曾經(jīng)全村抗日。
據(jù)張所昆 、張永慧在《盧溝橋畔斬敵寇》中介紹,1938年2月20日,雙山村120多名村民來到青煙公路上挖溝設(shè)伏,截斷日寇北行通道。待日寇進(jìn)入伏擊圈后,村民們用自制的很有威力的兩門土炮,炸毀日寇汽車兩輛,打死、打傷30多個鬼子,趕來增援的日軍,拉走了鬼子尸體和傷兵。一個月后的3月20日,日寇突襲雙山村,村民雖然早有防備,在村南五沽河口,向進(jìn)犯的鬼子接連開炮,但最終沒能抵擋住敵人。鬼子們攻進(jìn)了村里,在一戶人家里,發(fā)現(xiàn)了被炸毀汽車的一個車燈,遂展開瘋狂報復(fù),殺害未及轉(zhuǎn)移的村民22人,還投放化學(xué)品,在村中到處放火,燒毀了大半個村莊,制造了震驚膠東的“雙山慘案”。
為什么雙山村村民這么勇敢?一部分原因是受到“雙山張”傳人、萊陽城關(guān)鎮(zhèn)長張哲生的影響。他是螳螂拳大師李昆山的師兄弟,大兒子張家憲喜好舞槍弄棒,進(jìn)了萊陽國術(shù)館。
那時,全國抗日風(fēng)潮正盛,張家憲在父親的支持下投奔了二十九軍大刀隊。二十九軍大刀隊是人們心目中的抗日英雄,能成為一名大刀隊員,無尚榮光。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fā)后,日寇向宛平縣城大舉進(jìn)攻,守城的便是二十九軍將士。他們英勇還擊,張家憲更是刀拳并用,威猛異常,砍死了7個鬼子。但年僅21歲的張家憲也中彈犧牲。
得知這個消息后,張哲生揮舞文書,泣淚高呼:“我大兒子張家憲,在盧溝橋為抗日而死,死得其所,死得光榮!”擦干眼淚,又將在軍校深造的二兒子張庭憲、三兒子張國憲,分別送上了抗日前線。
日寇侵占萊陽城后,曾以重金多次威逼利誘,讓張哲生參加日偽縣公署工作。張哲生拋棄家產(chǎn),攜全家搬到城北山村隱居,并在當(dāng)?shù)亟虝瑥氖聬蹏逃幻癖娮u為“不向日寇低頭的張哲生”。1945年日寇投降后,張哲生才重返萊陽城,還被選為當(dāng)時的萊東縣參議員。
膠東第一個黨支部 1927年的雙山村里有了個特殊的地方:膠東半島第一個中共黨支部,創(chuàng)建人就是雙山村人李伯顏。1927年12月,李伯顏受中共山東省委派遣,回雙山村秘密開展黨的工作,在膠東半島創(chuàng)建了第一個中共黨支部,次年3月又成立中共萊陽縣委,出任第一任縣委書記。不僅如此,他還組織起了一支“膠東抗糧軍”,最終因叛徒出賣犧牲。關(guān)于他的故事,我們看看牟濤、李夢、王偉杰在《小山村殺出一支“膠東抗糧軍”》的介紹:
1928年4月份,山東軍閥張宗昌濫發(fā)軍用票,導(dǎo)致物價飛漲,民不聊生,群眾反抗情緒極為高漲。時任萊陽縣委書記的李伯顏決定抓住這個有利時機,發(fā)動各村黨組織和農(nóng)民協(xié)會籌集槍支成立了膠東抗糧軍。僅僅一個多月時間,膠東抗糧軍便發(fā)展成一支700多人的隊伍,還爭取到了田益三和徐子山兩支農(nóng)民武裝。隨著膠東抗糧軍的不斷壯大,李伯顏決定組織抗糧軍舉行武裝暴動。然而就在密謀攻城劫獄之時,他卻被殺害了。
那是5月26日夜,李伯顏在小院村西的河套里,傳達(dá)了縣委關(guān)于武裝暴動的實施計劃,并對攻城劫獄做了具體部署,會議中,小院村黨組織負(fù)責(zé)人趙百原等就起哄作難,使會議無法進(jìn)行。散會后,趙百原謊稱留下本村干部繼續(xù)開會,誘騙李伯顏參加。隨后,趙百原等用腰帶將李伯顏勒死,埋在河套里。李伯顏被殺害后,田益三不知情況有變,雖率部攻進(jìn)縣城東門,打開監(jiān)獄,解救出關(guān)押的群眾,終因缺少縣委領(lǐng)導(dǎo),難以鞏固、擴大戰(zhàn)果。
這就是雙山村的故事。細(xì)心的讀者或許可以發(fā)現(xiàn),文中提到的幾個重要人物:張嗣注、張夢鯉、張哲生、張家憲都是一個姓。是的,他們有同一個家——“雙山張”。雙山出名,離不開這個有600多年的大家族。 城市信報/信網(wǎng)記者 宮巖
(來源:半島網(wǎng)-城市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