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JIZZJIZZ麻豆全部免费,国产精品青草久久久久福利99,亚洲射图,免费不卡中文字幕在线

君子所履禮門義路 回溯衛禮賢時期的百年名校

2016-03-01 10:28   來源: 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手機看新聞 半島網 半島都市報

小字體大字體

?





  近日,青島九中即將搬遷的消息傳來,同時一本名為《衛禮賢與近代青島新式學校教育研究》(青島本土學者翟廣順著)的著作也出現在書市。這些都把我們引向了一所百年名校——禮賢書院。1900年,這所“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中學成立于膠州路的民房里,它先于北京大學的前身京師大學堂(1904年)和清華大學的前身清華學堂(1909年),為我國最早建立的現代中學之一。“君子所履,禮門義路。見賢思齊,德馨永沐”,四句話鐫刻在九中校園“禮賢中學?!遍T樓內的石碑上,幾句話,字數不多,意境深遠。采訪中記者發現,一所學校,被悠久歷史文化裝滿,帶著這些飽滿生動的記憶,足以滋養一生的情懷,傳遞給每一位學生。龍應臺說“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隨地亂滾,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強韌的細絲”,兩者相連才能串成珍貴的項鏈。本期,我們從衛禮賢時期的禮賢書院談起,跟隨傳奇人物,挖掘傳奇故事。

  三人來青求學,促成百年名校

  時間:1900年~1902年


  在開辦禮賢書院之前,衛禮賢有過一段時間的困惑。1899年5月12日凌晨4時,當時的理查德·威廉以同善會傳教士的身份“帶著對于目的地的無限期盼”,踏上了青島的土地?!安贿^,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十字架福音在帝國刺刀的保護下帶給了膠澳太多的恐怖。他意識到,他接續的不僅僅是花之安的使命,而且是花之安、安治泰這一代在華傳教士傳統的終結?!钡詮V順先生告訴記者。作為青島本土學者,翟廣順的三本作品《20世紀30年代青島教育界作家群研究》《旅寓青島教育名人現象研究》《衛禮賢與近代青島新式學校教育研究》都關注在青的歷史文化名人,衛禮賢是他新作的主角,也是他近20年的研究成果。

  最終,理查德放棄了傳教士的職責,轉而,辦一所培養新式教師為目的的“準師范”新式學堂。1900年,理查德完成了兩件人生大事,第一,將遠在德國的妻子薩洛莫接到上海完婚,兩人于5月12日來到青島,正式更名為“衛禮賢”“衛美懿”;第二,開辦禮賢學校。就像從傳教士轉變為辦學者一樣,衛禮賢開辦禮賢中國學校是“被迫”的?!笆芰x和團運動的影響,來青島暫避的濰縣文華中學譚玉峰、譚岳峰兄弟與王真光3人成為衛禮賢來青島辦學招收的第一批中國學生”,翟廣順的描述也被衛美懿寫進了回憶錄里,一天,兩個中國學生跑來請求衛禮賢教他們德語,衛禮賢“就開始給他們上課了,一開始是在我們的起居室上課,后來就增加到了14個學生”。于是,在這年夏天,衛禮賢自言在青島生活的“新的起點”就是因陋就簡地在自己的寓所辦起了一所“德華神學?!?。

  德國人辦中國學校,這在當時的青島絕對可以成為新聞?!懊隙瑫r節,因前來求學的人數不斷增多,衛禮賢便在膠州街(今膠州路)租借了幾件民房做教室。衛禮賢、衛美懿夫婦自任教師,辦學經費則由同善會承擔”,翟廣順告訴記者,“1901年春,學生增至21人,‘以書室湫隘,難容多數學生,適同善教會置有地址一叚在青島膠州街柏林會教堂旁’,遂經過允許,‘于小鮑島東山建講堂、宿舍數十間’,6月20日,禮賢書院正式開學。衛禮賢自任監督,聘周書訓襄理校務”。當時,衛禮賢創辦這所學校的目的就是期望在學子畢業之后,可以分配到青島的各個鄉村去,為所有的“蒙養學堂”做教師。此時,學校的中文名字為“青島禮賢書院”,在九中校史館里,還保存著全稱印章,而它的德國名字則叫“普通福音新教傳教協會高等男童學?!薄?br>
  巢已筑,鳳紛至。

  1902年10月,衛禮賢的禮賢書院已形成一定的辦學規模,學生增至5個教學班。據膠澳官方備忘錄記載,禮賢書院“已有學生近70名”。“一個可喜的現象是,來自中國官宦家庭的學生越來越多。課程由3名徳籍教師和5名華籍教師擔任,學校的教學計劃不斷擴大,課程延長為7年”,翟廣順說。學生絡繹不絕,校舍又開始“捉襟見肘”了,以至于學生報名開始遭到拒絕。衛美懿回憶說,膠州街的校舍“已經顯得不怎么符合要求。學校不僅不能滿足不斷增長的學生的需求,而且位置在交通擁擠的喧囂的大街上”。鑒于此,“在我們住的房子旁邊”“建一所大點的且以后能擴大發展的學?!笔志o迫必要。

  新校中西合璧,內部曾起波瀾

  時間:1903年~1913年


  “這是一所中國式的學校,包括它的建筑布局。學校的房屋各自封閉,并以著名的中國建房風格結為單獨的院落。踏入正門,可以看到一個正方形的院子,四周被教室包圍起來。與此相連的東院面積較大,里面設有學生宿舍。高年級學生擁有獨立的宿舍內院,位于校南。西校區建有一座專供低年級學生住宿的四合院。寬大的中心校院是一片正方的場地,四周圍有低矮的排房,一條約5米寬的過道從中穿過,并由此通向前院……”,衛禮賢與妻子衛美懿在《我們在青島的學?!分羞@樣描述禮賢書院。

  我們可以從今天的遺址中,找尋到昨天的故事。走在九中校園內,雖然衛禮賢夫婦描述的校舍大多已經拆除,但從留下的禮賢樓和一比一復制的禮賢中學門樓中,還可以窺見當年的建筑風格。保存完好的德式建筑掩映在樹木當中,一條義路通往中式門樓處,恍惚間,似乎一下子跨入老照片中,來到歷史上的禮賢中學校園里。

  時光流轉到1903年,對于這對來自異國他鄉的德國夫妻來說,是最重要的一年,這年10月,書院新校舍在大鮑島教會山(今上海路一帶)落成,這所學校也得到了“中國方面的大力支持”。當年的禮賢書院的新校舍,明顯帶有中國特色,黑瓦、黑墻,四合院,加上筒瓦、楣川、雀替、額枋,飛檐上飛人走獸俱全。“建筑上的拼花木架構、木制廊檐、飾有各種窗的山墻和鋪著德國牛舌頭瓦的重檐式屋頂等處,又透視出一種中西文化的交融特質”,翟廣順說。和建筑的中西合璧一樣,衛禮賢也實行了中西合璧的教學方式,中德兩國老師教學。衛禮賢除了自任監督(校長)外,還教授德語課程,并擔負解剖學和天文學的教學。1907年1月12日,第一屆學生畢業典禮(畢業生3名)隆重舉行,讓學校聲名日隆。

  到1914年,日本入侵青島之前,禮賢中學的發展還算順利,只是,在學生中發生的“騷亂”險些讓衛禮賢的努力功虧一簣。

  1906年,“禮賢書院的一名學生因外出時對街頭巡邏的德國警察‘不夠恭敬’而遭到了毆打,并被處以3美元的罰金”,翟廣順介紹,當時學校一片嘩然,本期望衛禮賢能幫忙討回公道,沒想到衛禮賢態度并不明確,學生決定罷課。衛美懿清楚記得,“突然有一天,所有的學生都離開了學?!薄5詮V順根據資料猜測衛禮賢使用了剛柔并濟的方法才平息此事。

  這次罷課耽擱了衛禮賢的休假,讓他錯過了見父親最后一面。1907年10月,衛禮賢補休假期,結果他前腳剛走,后腳就又發生了“完全無因的騷亂”,最典型的是,禮賢學生公開反對學校聘任神學碩士威廉·舒勒。此事甚至鬧到了濟南府,最終,以撤銷舒勒的職務而告終。1908年秋,衛禮賢返回青島,學校組織學生前往碼頭迎接,結果學生又與德國巡捕發生沖突,讓衛禮賢感受到了“令人擔憂的氣氛”。在翟廣順看來,這些看起來不可思議的事件,是受到了陳干震旦公學的影響。一系列的運動使得學生從100名減少為60名。但經過改革教學計劃,設基礎初級部等方式,學生又增至86名。

  一切逐漸歸于平靜,禮賢書院在衛禮賢的廣交好友中迅速發展。1913年,衛禮賢創辦“尊孔文社”,并于第二年在書院東院創建“藏書樓”,成為青島第一個現代圖書館,也是中國早期圖書館之一。

  遭遇戰火停課,復校困難重重

  時間:1914年~1930年


  “1914年,日德青島之戰爆發,堅守在青島的衛禮賢經歷了平生以來最恐怖、最真實的戰火洗禮?!保詮V順說。

  翻看衛禮賢的日記和衛美懿的此時回憶錄,處處散發著緊張的氣氛,“鐵路上的擁擠雜亂簡直無法形容”,“他需要從早到晚盡量用友好客氣的方式幫助疏散聚集在一起的逃亡民眾”,“自8月5日起他便開始幫助我們的教師和學生撤離青島”。最終,衛禮賢在青島開辦的兩所男女學校(女校為淑范女校),只有“一位中國同事高天元留下了”。8月下旬,衛禮賢與中國紅十字會會長呂海寰協商籌建青島紅十字分會,作為理事長,衛禮賢將同善會醫院和禮賢書院西偏房作為傷療病所。日軍的狂轟亂炸,讓學校遭到重創,衛禮賢在給妻子的信中寫道:“我們的房子也沒能逃離被炮擊的命運,一枚炮彈炸飛了學校屋頂的一角”,“我去學校那邊看望大家,在前廳的一個角落的血泊里躺著一個學生,遠處又是一個傷得似乎更重。我走向禮堂,無助的人們聚集在那里……”

  最終,戰爭以德國失敗告終,1915年,衛禮賢組織恢復禮賢書院的教學樓和宿舍,當年3月,書院復學,50名學生報到。

  如果說此時的衛禮賢已經心力交瘁,那么讓他更為頭疼的則是學校經費問題。由于同善會經費中輟,教職員僅僅只能拿一半的薪水。終于在1916年,得到了青島總商會的經費補助,第二年支持不下去,不得不向隋石卿借私款,直到1918年青島特別高等專門學堂停辦,書院分得四分之一經費,才還清隋石卿的債務。在這期間,衛禮賢在“與狼共舞”的情況下,還做了最后的反抗,據翟廣順介紹,在復學時期,禮賢書院曾添加了日文課,衛禮賢本以為此種妥協可以得到資助,沒想到對方仍然橫加刁難,支領經費頗費周折,于是衛禮賢毅然決定停授日文課,為青島教育保留了一片凈土。

  正在“山窮水復疑無路”之際,周馥四子、北方著名實業家周學熙伸出了援手,“捐助常年經費”,真可謂“雪中送炭”。周學熙為什么如此大手筆?這還得從1902年底說起,當年,時任山東巡撫周馥首訪青島,由于衛禮賢此前曾拜訪過周馥,爭取書院學生參加山東大學堂考試資格,兩人相談甚歡,所以周馥應邀參觀禮賢書院,學生們的文章深得周馥的歡心,當場“獎勵了150美元給同學們去分”。自此,二人成為摯友?!爸莛サ亩Y賢書院之行開啟了周家與衛禮賢家族幾代人的友好,持續了大半個世紀”,翟廣順說。

  基于這種感情,周學熙拯救了禮賢書院,1919年,書院更名為“青島禮賢甲種商業學校”,學制3年,勞乃宣為監督,高天元任校長。

  1920年,身心俱疲的衛禮賢告別了已經生活了超過20年的青島,回到德國。在1924年,禮賢中學改為“青島私立禮賢中學”后,當年7月,衛禮賢曾專程來到青島,與禮賢中學同人話別。1930年3月1日,衛禮賢在德國圖賓根病逝,將生命永遠定格在57個年輪上。消息傳到青島,時任校長劉銓法帶領衛禮賢過去的同事,在禮賢中學禮堂用中西合璧的形式布置了靈堂,數不清的鮮花和挽聯似乎讓“整個世界泛起了悲痛的波瀾”。



  禮賢精神延續,“學脈”“血脈”傳承

  那寫著結局的巷陌,有一條通往開始的路徑。禮賢中學的傳奇仍在繼續。

  以后的禮賢中學,在經歷社會動蕩中也曾短暫停課,在人事更替中也有質的飛躍,只是,來到學校,走進禮賢樓,邁進校史館,記者發現,衛禮賢的辦學精神仍在傳承。

  2015年5月份,學校黨委副書記侯蕓接待了一批特殊的來客,他們白發蒼蒼,老淚縱橫,這次聚會的主題是60年再相逢,從入學到分開,60年的九中老校友在這里相見,參觀老校,追憶青春。侯蕓告訴記者,類似的客人每年都有,她也感同深受。作為九中畢業生,她大學畢業后,又回到了母校任教,之所以對母校如此執著,一方面是因為爺爺、父親、丈夫都是九中學生,更重要的是學校里“見賢思齊”的學風傳承像風箏一般,一直牽動著她的心。在她看來,這不但是“學脈”的傳承,也是“血脈”的傳承。

  侯蕓告訴記者,每個進入九中的新生第一堂課便是參觀校史館,學習校歌,從入學第一天起,禮賢精神就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們。“學生可能進來的時候因為考學,離開的時候肯定會打上深深的禮賢烙印?!睂W校不僅“循校友足跡,揚禮賢精神”,而且“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開辦兩大語言體系的教學,“除中國傳統文學外,還選修6門外語,作為選修中的必修,必修中的選修”。侯蕓說他們培養學生的目標是“中國心靈,兼愛天下”。

  在九中,還有一位教師,名叫雷惠芝,今年54歲,而她與九中的緣分開啟于13歲那年,“我小學在普集路小學上的,按說應該分派到28中,但小學老師認為九中文化底蘊厚重,就托朋友讓我上九中,1975年開始我上了九中,初高中共6年”。剛開始是“文革”后期,實行“半日制”,剩下半天忙活學校事務,雷惠芝一直是學校的學生干部。高中畢業后,雷老師考上青島師專,還沒畢業,就被九中的老師給召喚回來了。40年的時光里,30多年都是在九中度過。

  光陰還是那樣,有增無減,草木依舊長青,只是人兒已不再年輕。青絲變白發,雷老師仍堅持在班主任的崗位上。從初中時的懵懂,到高中時的青春,再到如今將家庭(雷老師的女兒也是九中畢業,成績優異,研究生畢業,今年27歲,供職于青島市北司法局)和事業都獻給了九中,雷老師用實際行動踐行著禮賢精神,“身在其中,學在其中”,她說。

  撰文/記者 張文艷



  校友錄 名人眼里的母校

  在九中校史館里,展示著百年英才,“他們使禮賢的星空更加燦爛”,赫赫有名的列表中,有國學大師王獻唐,也有電影藝術家崔嵬,更有八大院士熠熠生輝。在數十位名人中,記者聯系了3位著名的校友,他們分別是中國昆曲泰斗叢兆桓先生、青島文史專家魯海先生和著名詩人紀宇先生,禮賢中學(后改名為青島九中)對他們而言,是日后事業的起點,這段中學生活使他們終生難忘。

  同學曾把校長氣哭

  講述人:叢兆桓


  簡介:昆曲大師,出生于1931年,著名實業家叢良弼之孫。1943年到1949年在禮賢中學讀書,現居住在北京。

  在叢兆桓的記憶里,禮賢中學的教育在青島首屈一指,“各科課堂都請非常好的教師,不論文史地理或數理化,特別是高中分普通科與工程???,每年可保送20名成績優秀的畢業生免試進入上海同濟大學。高中兩年的畢業班曾在全青島市的統考中連續包攬前三名”,叢兆桓驕傲地告訴記者,禮賢重視國學,每周的作文課,都必須用毛筆小楷謄清交卷,才允許離校;“禮賢的數理化都有相應的實驗室,教師有瑞士的黎德爾博士,德國的蘇保志博士,中國的孫方錫博士等。我們班有近四十位同學,出了不少精英”,叢兆桓先生還不時地同健在的禮賢同學聚會。

  叢兆桓覺得,這一切,校長劉銓法功不可沒。“劉銓法校長曾經說過,學校是教育學生長知識的地方,必須讓學生專心學業。當時全市中學多事男女分校制,所以學校堅決不允許談戀愛、交異性朋友,而且全校男生都是光頭”,有一個細節叢兆桓記憶猶深,“在我們班進入畢業年后,曾派代表向劉校長請愿要求畢業班可留頭發,結果把劉校長氣得流下了眼淚”。

  叢兆桓先生如今堪稱戲曲界泰斗,藝術之源同樣與禮賢中學不無關系,禮賢中學主辦有話劇團,叢兆桓便和同學魯海一起合作話劇,叢兆桓是當仁不讓的主演。這為他走上藝術殿堂鋪平了道路,不過,遺憾的是,“禮賢沒有音樂課,我到北京考華北文藝工作團時,不得不臨時請師惡補視唱樂理”,盡管如此,依然沒有埋沒叢兆桓的藝術天賦,他最終成為戲曲界耀眼的明星,女兒叢珊也繼承了他的衣缽,成為著名的演員。

  日占時期唯一的凈土

  講述人:魯海


  簡介:青島文史專家,出生于1932年,1944年到1947年在禮賢中學讀書。

  少年時代的魯海還叫魯約翰,學習偏科的他能夠考上有名的禮賢中學成為江蘇路小學的新聞,也成為了他日后的驕傲。至今他仍記得初入學校的場景,“我們學校的建筑和別的學校不一樣,是逐漸發展起來的,共10來個小院,歷年風格還不相同,我進去以后就像瘋了一樣地跑,不過經常鉆到一個小院里就迷路了”。如今留在青島九中的禮賢樓是衛禮賢的住宅,“過去那個樓不是學校,我們叫它東花園,學生不讓進,拉警報的時候才撈著上里面去躲避一下”。由于是叢兆桓的初中師弟,所以魯海先生也提到了校長劉銓法,“他非常有才,是注冊建筑工程師,曾申請建禮賢土木工程學校,也就是青島理工大學的前身”。不過在他的記憶里,他個子很高,比較嚴肅,不茍言笑,“所以我們給他起了個外號叫‘僵尸校長’”。當然,被起外號的不只校長,“語文老師叫‘甘地’,因為他個子不高很黑,經常拿教鞭打人;還有地理老師教得很好,所以叫‘地理王’,但他們的真實名字都不記得了”。

  禮賢中學的成績在當時也是引以為傲的,“抗戰勝利后全市會考,6個年級第一都是出自禮賢”,這與禮賢的背景不無關系,“日本侵占青島時期,在每個中小學里都派了日本顧問,其實等于他們說了算,要求學校學習大東亞共榮,學習日本文化。而禮賢中學當時是德國和瑞士(同善會出資)合辦的,不受日本人控制,所以我們沒有受到奴化教育”。不僅如此,他們還上了其他學校沒有涉及的課程,“我記得當時發下課程表后,大家都很奇怪,怎么每個禮拜有三節自習課?結果一上課,發現是英文課”,因而,當時的禮賢中學文化課和英語課都優于其他學校。

  魯海先生記得禮賢當年學風自由?!皩W校的課外活動很豐富,組話劇團,辦雅樂團,出《禮賢月刊》,建文學社……”,和叢兆桓一樣,魯海先生的文學功底也是從禮賢時期打起的,學校鼓勵他在各大報刊刊發文章。三年后,魯海離開了禮賢中學,考上市立中學,但這三年的校園生活成為這位八旬老人難以磨滅的深刻記憶。

  特殊年代的特殊經歷

  講述人:紀宇


  簡介:青島著名詩人,生于1948年,1964年入學,1967年畢業,“文革”期間曾停課一年半。

  考上青島九中應該說是紀宇與小學老師賭氣,小學時代的紀宇就在九中的隔壁—— 上海路小學讀書,臨近畢業,他打算考九中,小學班主任聽到他的志向非常驚詫,“就你還想考九中?”這句話讓紀宇一下泄了氣,既然老師認為他考不上干脆考個“9+1”吧,所以初中紀宇是在十中上的。三年后,回想起小學班主任的話,紀宇覺得不服氣,“我為什么這么聽他的?他說我考不上我就考不上?”紀宇發憤圖強,1964年成功考取青島九中。

  紀宇上高中時期是個特殊的年代,三年高中他只讀了一年半?!坝錾稀母铩?,學校里曾停課”。其實,和前面的兩位師兄一樣,紀宇的文學生涯也是從這所學校開啟的,“我高中時期就經常在《青島日報》副刊上發表文章,寫散文、雜文,學校還在大會上表揚了我,并安排我和高三的學生一起籌備高考,當時我準備報考文科學校”。之后發生的事情讓紀宇始料未及,也使他的人生發生了重大轉折,“文革”期間,停止高考。之后紀宇的人生軌跡是:先到《青島日報》當編輯,20個月后,青島市卷煙廠要擴大生產,他又被分配到車間做壯工,5年后才調到青島市文化局,從事戲曲戲劇研究,直到今日成為青島市著名詩人、文化學者,并致力于中國的文物保護事業。

  在紀宇看來,基礎都是在九中打起來的,衛禮賢的事跡一直打動著他,“學校里有著較好的學習傳統,一直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認真讀書學習,但不要死讀書,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是我在學校里學來的最寶貴的學習經驗”,所以,即使時代讓紀宇的文學道路曾經崎嶇,但他最終沒有放棄最初的夢想。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版權稿件,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相關閱讀

衛禮賢 百年名校

?

熱門推薦

房產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