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節過后上班第一周,青島、東營、煙臺、濰坊、濟寧、德州、聊城、濱州等8個市集中召開了人代會。隨著青島、聊城人代會2月21日順利閉幕,全省17市“兩會”圓滿結束。細讀17位市長的政府工作報告,框架基本一致:回顧“十二五”成就,展望“十三五”發展,部署2016年工作。本次報告,決定了各市未來五年的發展走向。就區域經濟發展來說,17位市長都亮出了哪些特色?展示了哪些潛力?本報記者研讀報告、采訪專家,一一梳理。
協調發展——
從區域差距看未來潛力 山東區域經濟,一直存在東中西差距問題。“十三五”要協調發展,區域協調是重中之重。
縱向看,“平穩增長”是17市報告對過去五年的基本定調,這也使得山東全省GDP邁過6萬億元大關,實現年均9.4%的增長。橫向看,17市的經濟差距,不是在縮小,而是在擴大。
比較17市各項指標的最高值和最低值,GDP已由2010年的10.4倍,擴大到2015年的14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從1.76倍擴大到1.98倍;可喜的是,農村人均純收入之比,從1.82倍縮小到1.71倍;固定資產投入之比,從9.4倍擴大10.6倍。
“兩區一圈一帶”四大區域發展戰略,覆蓋山東全省,成為提振全省經濟的重要引擎。本報記者梳理發現,“藍區”經濟總量最大,超過2.9萬億元,各市在高水平上差異發展;“一圈”經濟總量次之,約2.2萬億元,各市內部差異最大;“一帶”經濟總量最小,僅有1.76萬億元,各市呈現“低水平均衡發展”。
“藍區”的青島、東營、煙臺、濰坊、威海、日照6市,平均GDP高達4840萬億元,內部差距較大,青島9300億元GDP是日照1670億元的5.57倍;“一圈”的濟南、淄博、泰安、萊蕪、德州、濱州、聊城7市,經濟總量2.2萬億元,平均GDP約為3118億元,內部差異較大,濟南6100億元是萊蕪665.83億元的9倍多;“一帶”的棗莊、濟寧、臨沂、德州、聊城、菏澤6市,平均GDP僅為2937億元,各市經濟總量小、人均收入低,濟寧4013億元約為棗莊2031億元的2倍,發展相對均衡。“黃三角”則需要在縣域層面上展開比較。
山東財經大學區域經濟研究院院長張志元認為,無論是四大區域之間,還是四大區域內部,都存在著不小的差距。青島、濟南等城市輻射空間大,發展腹地多,龍頭作用還有發揮的余地。有差距就有潛力,有潛力就有增長空間。其他城市,需要積極對接龍頭,深挖區域戰略紅利,盡快填上區域發展的鴻溝。
綠色發展——
從產業結構看轉調升級 “產業結構向高端高效發展”是綠色發展的題中之義。
以前說起濟寧、棗莊、東營、淄博的經濟支柱,首先就會想到煤炭、油田、化工;現在再看,不能不提濟寧的信息產業、棗莊的臺兒莊旅游、東營的大飛機基地和淄博的工業技改。
濟寧因煤而興,卻也因煤而痛,采煤塌陷地以每年4萬畝的速度遞增,已有塌陷面積63萬畝,占全國的22.8%。時任代市長傅明先在報告中明確表示,濟寧以信息產業為龍頭推動經濟轉調升級,惠普、中興、甲骨文等知名企業已集群式落戶,今后將集中扶持100家重點信息產業企業,使其成為經濟增長新引擎。
棗莊市市長李峰表示,棗莊順利通過國家資源枯竭城市轉型中期評估,累計獲得扶持資金64億元。東營市市長趙豪志表示,“十三五”是東營資源城市轉型攻堅期,要加快國產大飛機試飛基地建設,積極發展航空產業,盡快形成新的發展支撐。
春節剛過,淄博市委、市政府召開全市獎懲兌現大會,全市770家企業1594個項目,獲得“工業強市30條”獎勵扶持資金13.99億元,重點用于龍頭企業培育、骨干企業實施并購重組項目等。市長周連華表示,要以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為導向,加快化工、機械、建材、冶金、紡織等五大主導產業改造提升,實現新材料、電子信息等五大新興產業倍增發展。
青島的“藍色硅谷”已見成效,財富管理初具規模;煙臺、威海在中韓自貿區建設上先行先試;濰坊的濱海產業形成集聚發展;日照則把旅游業提升到與工業同等重要的位置;菏澤發展農村電商,在全省率先實現購銷順差……
省科學院研究員周勇表示,“山東產業結構偏重,17市轉調升級,改造傳統產業、培育新興產業,將奠定全省經濟持續向好、健康發展的新動力。”
開放發展——
從國家戰略看地方機遇 “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長江經濟帶,是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發展的三大戰略,也是地方經濟謀求“開放發展”的重大機遇。
青島擁有6個國家級經濟園區、4個海關特殊監管區,在全國、全省開放大局中擁有重要地位。去年,青島在全省率先出臺了落實“一帶一路”戰略規劃總體實施方案,同時以青島為龍頭,實施了絲綢之路經濟帶海關、檢驗檢疫區域一體化通關改革。市長張新起表示,青島要充分發揮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節點和支點功能、東北亞航運樞紐功能,“十三五”基本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區域性經濟中心城市。
德州是山東“北大門”。市長陳飛表示,對接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德州區位優勢得天獨厚。德州抓住機遇,已與京津兩市7個區簽訂戰略合作協議,2015年先后在北京舉辦兩次投資推介會,簽訂產業項目協議172個,總投資851.6億元,北汽40萬輛、奇瑞10萬輛新能源汽車等高端產業項目順利簽約。
中韓自貿區建設為“一帶一路”雙邊合作提供了樣板,京津冀協同發展則是開放理念下“對內開放”的示范。由此出發,再來審視煙臺、威海在全省乃至全國區域經濟發展中的戰略地位,無疑將會大大提升。
山東社科院國際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顧春太認為,京津冀一體發展,東北三省向渤海灣、黃海發展,中韓經貿聯系增長,推動形成了一個較大的經濟圈:環渤海—北黃海經濟圈,而煙臺、威海兩市在這個經濟圈中處于地理中心位置。兩市應當高點定位,在大經濟圈中謀劃自身發展,做好大經濟圈的橋梁、連接點和“服務區”,進而塑造兩市在全省開放格局中的特殊性。
外貿是開放發展的傳統領域。山東大學(威海)商學院教授劉文研究發現,從外貿競爭力看,青島、煙臺、威海、濟南屬于第一梯隊;濰坊、日照、東營、臨沂、濱州、淄博屬于第二梯隊。青島、煙臺、威海在外貿進出口、服務進出口、外商直接投資、境外投資方面均處于龍頭位置。威海以開放優勢為特色,去年被確定為中韓自貿區先行示范區,今年又在17市中唯一入選“國家服務貿易創新試點城市”。德州、聊城、濱州、菏澤等市處于第三梯隊,可以積極參與“一帶一路”戰略,積極“引進來、走出去”,從而分享開放發展的戰略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