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毛建國
1月28日,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發布《2015中國捐贈百杰榜》,對中國大陸居民或大陸非國企實際控制人的大額捐贈進行統計。去年全年入榜人員捐贈總額達128億元,最高入榜捐贈額29.27億元。統計顯示,個人大額捐贈81%注向基金會,各級慈善會接收的捐贈數額僅占4.51%。(1月29日《新京報》) “橫看成嶺側成峰”,一份“捐贈榜”,有著太多觀察維度。相對于捐贈數額,捐贈領域同樣值得關注。大數據表明,2015年大額捐贈集中在高等教育、生態環境保護、中小學等基礎教育投入、扶貧等領域。其中,約有61.72億元善款投入高等教育領域,用于高校建設、獎學金、助學金等項目,占捐贈總額的48.17%。現在的捐贈呈現出多元多樣的風貌,相對于過去,領域大大擴展了。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當我們講到捐贈時,主要是面對弱勢群體。這一捐贈特征是一定歷史的產物,在物質匱乏階段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可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在捐贈熱情高漲的同時,看到弱勢群體需要關注,但需要關注的遠遠不止是弱勢群體。特別是隨著對“發展起來以后的問題”的思考,整個社會的捐贈理念已經發生了變化,現在的捐贈已經越來越體現出個人興趣點和社會興奮點的結合。
一個社會的公益水平,不僅體現在捐贈的人數和數額越來越多,也體現在捐贈越來越有態度,越來越有效果。如果要找一個詞概括的話,那就是精準。如同扶貧必須走向精準扶貧一樣,捐贈也必然會走向“精準捐贈”。相對于過去人們只在意捐贈這一行為本身,現在的熱心人士還關注捐贈的效果;相對于過去捐贈大多集中于“送溫暖”,現在的捐贈更多從社會需求導向出發,已經越來越關注一些事關長遠,可能有些偏門但很重要的領域。像教育和生態這樣的領域,有著決定未來的意義,既需要政府的力量,也需要社會的力量,甚至需要市場的力量。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925eat.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