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網北京1月4日電(郭香玉)近幾年,中國旅游業已上升為國家戰略性支柱產業,從旅游大國邁向旅游強國時代。黨中央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這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革命,攸關“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發展思路、發展方式和著力點。謀劃旅游業“十三五”發展規劃和工作,需要將這五大發展理念落實為具體行動。
對于旅游業如何落實發展理念問題,中國旅游智庫秘書長、南開大學教授、現代旅游業發展協同創新中心主任石培華從推進、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方面提出了30條措施建議,如下論述:
推進創新發展的建議
創新是旅游業發展的靈魂,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要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把創新作為核心貫穿我國“十三五”旅游業發展規劃和相關工作。釋放新需求、創造新供給、培育新動力、開辟新空間、激活新市場、改革新體制、探索新路徑、匯聚新動能、構建新體系,推動旅游業跨越式發展。
一是制定實施旅游創業創新計劃。大力實施旅游創新創業扶持計劃,制定扶持政策,鼓勵旅游創新創業。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建立旅游創新創新示范基地,支持建設一批旅游創新創業示范園區、示范企業,建立創新創業孵化平臺,建設創新孵化基地,鼓勵組建旅游創新創業孵化基金。大力鼓勵建設協同創新機制和平臺,引導構建旅游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將雙加(互聯網+、旅游+)、雙創(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結合起來,推動跨領域跨行業協同創新。促進旅游發展與科技深度融合,支持旅游科技型中小企業健康發展。實施“鄉村旅游創客行動計劃”,支持和組織旅游志愿者、藝術和科技工作者駐村幫扶、創業發展。遴選一批“旅游+互聯網”創新示范基地,支持建設一批旅游業的網絡眾創空間。
二是制定實施旅游新增長點培育計劃。用供給創新引領需求,在全國旅游資源富集、特色鮮明、條件成熟的地區,規劃建設和培育一批旅游新的增長極和新熱點。加快推進海洋旅游、鄉村旅游、都市旅游、生態旅游(沙漠旅游、水體旅游、森林旅游)、冬季旅游等發展,拓展新空間。加大對中西部地區、貧困地區旅游發展,培育新的旅游空間和熱點。
三是推進旅游+培育旅游新產品新業態的計劃。適應居民旅游消費升級的要求,開發旅游新產品、新業態,大力發展休閑度假產品、文化旅游、健康養生旅游、自駕車房車旅游、展紅色旅游等。重點開發新的熱點市場。大力發展研學旅游市場,開展多種形式的研學旅游活動,完善中國研學旅游目的地和研學旅游示范基地建設。大力發展老年旅游市場,規范老年旅游服務,鼓勵開發多層次、多樣化的老年旅游產品。大力開發婚戀旅游市場,培育婚戀旅游目的地和婚戀旅游產品體系。大力拓展旅游購物市場,推進境外旅客購物離境退稅政策,進一步新增進境口岸免稅店,吸引出境購物回流。
四是制定實施中國旅游品牌提升計劃。著力建設一批具有世界級品牌影響力的旅游城市、旅游景區、旅游飯店、旅游演藝、旅游線路、旅游目的地、旅游節慶、旅游院校等。鼓勵優勢旅游品牌企業發展連鎖經營,實現品牌價值和資產價值同步躍升。對品牌建設和品牌影響力取得重大進展的旅游企事業給予獎勵和扶持。鼓勵和支持旅游企業以品牌為紐帶,進行聯合、重組和投資合作。鼓勵其他行業知名企業投資旅游業,實現品牌共享和嫁接,放大品牌效應。鼓勵和支持旅游企業通過海外并購等多種方式創造和發展知名品牌。
五是制定實施旅游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計劃。支持旅游院校開設旅游創新創業學院,支持開設創新創業輔導課程,編制旅游創新創業教材。鼓勵旅游院校與企業之間組建旅游創新創業聯盟,開設旅游創新創業實踐基地,并搭建國際旅游教育與交流平臺。鼓勵設立各類旅游創業創新人才培訓計劃、獎勵機制。建立旅游企業家孵化創業創新導師隊伍。
六是推進國家現代旅游創新體系建設計劃。爭取國家加大對旅游科技研究和旅游協同創新平臺建設的投入,推動建設國家旅游創新體系,設立國家旅游重大科技專項,加快建設國家旅游數據中心和國家旅游產業運行監測和應急智慧平臺。建議2016年召開全國旅游科技創新大會(或稱為全國旅游大眾創新、萬眾創業大會),構建創新高端平臺。鼓勵將旅游企業培育成為創新主體,鼓勵各類互聯網資本和市場主體依法開展參股并購,培育新型互聯網旅游龍頭企業。鼓勵企業之間聯合成立“旅游+互聯網”產業技術創新聯盟。
推進協調發展的建議
加快旅游業發展是促進國民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途徑,同時,針對旅游業結構性矛盾突出,協同不夠的問題,建議從六個方面推進旅游業的協調發展,提高發展質量。
一是促進旅游供給與需求協調發展。人民群眾對旅游的需求旺盛,旅游供給總體不足和結構性短缺的現象嚴重。建議爭取將旅游業作為供給側改革的重點支持產業,創新旅游投融資模式,打破體制和政策制約,不斷地創造旅游供給,提升旅游供給水平,并釋放和滿足旅游需求。實施積極的旅游財稅政策、市場化的價格政策、合理的旅游用地政策和多樣化的信貸政策,加大旅游業直接財政資金的投入,統籌相關部門資金集約投資旅游項目建設,推動旅游規劃與其它規劃“多規合一”,形成供給側能夠滿足多元化多層次需求。
二是促進旅游區域協調發展。我國一直沒有編制區域旅游發展布局和功能分區規劃,差異化發展不夠。制定實施《全國旅游發展布局規劃》,重視西部、中部、東北和老少邊窮地區旅游業的跨越式發展,實現區域旅游產品和特色互補發展。制定實施《全國旅游基礎設施十二五建設規劃》,強化基礎設施建設,推進旅游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促進東中西部在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資金投入和發展機會的均衡化。大力推進不同層級和類型的區域旅游合作,構建各類區域旅游共同體。依托大江大河和旅游資源廊道發展跨區域型旅游經濟帶,整合提升長江三峽黃金旅游帶、大香格里拉旅游帶、青藏鐵路沿線旅游帶、黃河文化旅游帶、京杭大運河旅游帶、珠江旅游帶。支持地方政府聯合成立區域旅游發展基金,建設區域性旅游干道、黃金水道、低空旅游基地等基礎性投資,支持建設跨區域旅游投資集團和跨區域旅游銀行。支持建設跨區域黃金旅游線路、跨區域國家風景廊道。結合扶貧戰略,加快推進滇黔桂石漠化片區、烏蒙山、武陵山、大別山、羅霄山、長白山、大興安嶺等重點旅游圈。重點發展新疆、西藏、三江源、三江并流等旅游目的地品牌。加大中西部地區登山、漂流、探險、宗教朝覲、生態觀光等旅游產品的開發。
三是推進城鄉旅游互聯互通和協調發展,大力推進全域旅游發展。建設和推廣全域旅游示范區和大力推進旅游強縣建設。重視持續建設環城游憩帶建設工作,豐富發展城鄉過渡型旅游業態。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與現代旅游產業發展有機結合,建設一批全國特色旅游城鎮和特色景觀旅游名鎮,鼓勵企業對空心村鎮、貧困村鎮的旅游利用,聯合住建部共同推進中國特色景觀旅游村鎮建設。聯合國家民委推進少數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建設,鼓勵企業依托民族村寨發展旅游和精品民宿。結合全國農村土地確權工作,制定鄉村旅游用地政策,促進旅游用地合理流轉,滿足鄉村旅游用地需求。
四是促進旅游要素協調發展,促進旅游產業與事業的協調發展。按照現代旅游“吃、廁、住、行、游、購、娛,文、商、養、學、閑、情、奇”兩個七要素的要求,加緊推進短缺要素建設和新興要素培育。提升對旅游事業的認識,要將旅游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作為重大的民生工程加大投入和扶持。需要繼續大力推進旅游廁所革命,而且向社會廁所革命深化拓展。加快推進旅游停車場、旅游特色交通、景區最后一公里道路等旅游基礎設施建設,著重發展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咨詢服務點、旅游公交、在線旅游服務等旅游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優化旅游要素結構,打造全產業生態鏈。重點提升剛性旅游消費質量和附加值,提高彈性消費的比例。
五是重視軟件與硬件的協調發展,重視旅游網絡經濟與實體經濟的協調發展。在建設投入上,我國“重硬輕軟”的現象還比較突出,旅游服務質量總體水平差距大,旅游人才短缺正在成為最大的瓶頸。迫切需要實施旅游業發展質量提升工程,需要將旅游人才開發作為十三五的重點投入領域。在經營上,有出現旅游網絡企業對傳統旅游企業的沖擊,也迫切需要研究制定旅游網絡經濟與實體經濟的協調發展。
六是推進旅游休假制度和時間的協調。推進各級人民政府要制定帶薪休假制度實施細則或實施計劃,抓好落實。制定鼓勵錯峰休假和鼓勵彈性作息實施方案。在穩定全國統一的既有節假日前提下,各單位和企業可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將帶薪休假與本地傳統節日、地方特色活動相結合,安排錯峰休假。有條件的地方和單位可根據實際情況,依法優化調整夏季作息安排,為職工周五下午與周末結合外出休閑度假創造有利條件。推動法定假日與周末假日彈性組合,釋放國民休閑需求。加大冬季旅游、周末休閑旅游等的開發。
推進綠色發展的建議
旅游業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美麗經濟,要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生態共享型的綠色旅游業,實現旅游業的綠色發展、循環發展和低碳發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旅游業新格局,具體提出以下六條措施建議。
一是實施綠色低碳旅游理念推廣計劃。召開生態文明旅游促進大會。全行業、全過程和全方位地倡導綠色消費方式,倡導游客在“吃、住、行、游、購、娛”各環節上的勤儉節約的旅游消費觀,堅決抵制和反對任何形式的奢侈浪費和過度消費。引導游客低碳出行,在保證安全和合法的前提下,鼓勵團隊出游,引導散客通過線上或線下預約拼團出行,減少出行車輛總量。引導企業實施綠色標準,實施綠色規劃、綠色管理,開發綠色產品,研發綠色技術,實現綠色發展。引導游客樹立綠色旅游價值觀,踐行綠色消費方式,培育綠色旅游文化,綠色旅游倫理,引領全社會的低碳生活方式。持續開展游客環境教育活動,培育游客綠色旅游意識和行為,推動全社會形成綠色消費。提高節能環保交通工具的使用比例,倡導游客盡量選擇公共交通、短途游客選擇騎行和徒步等生態出行方式。把旅游消費過程中的奢侈浪費行為納入旅游質量投訴的范圍。實施酒店房間價格與水電、低值易耗品消費量掛鉤,培養游客綠色消費習慣。宣傳一批踐行綠色消費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件、典型企業和典型旅游目的地。
二是構建綠色發展機制,創新相關制度安排。構建源頭預防、過程控制、損害賠償、責任追究的綠色管理制度,形成旅游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的良性互動運行機制。積極推行旅游資源確權、旅游資源價值評估和旅游資源產權交易,建立旅游生態補償制度,實現旅游資源和環境修復補償。構建可持續旅游指標體系,形成綠色旅游標準,對生態旅游區實施生態環境審計和問責制度,對國家公園、國家旅游生態示范區等環境敏感型景區實施旅游負面清單制度和環境公益訴訟制度。推行政府抽查和社會監督相結合的監管制度。強化游客流量控制和環境容量控制,繼續完善旅游預約制度。
三是實施綠色發展規劃,堅守生態環境保護紅線。實施最嚴格的旅游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嚴格項目生態環境評價,強化旅游規劃中生態環境規劃和節能減排規劃的功能和地位,劃定保護紅線,發揮規劃對旅游綠色發展的前置引導作用。對旅游項目開發實施“類型限制、空間規制和強度約制”管理制度,推出旅游功能區劃分,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
四是實施旅游行業節能減排計劃。節約集約旅游用水、用地,降低全行業資源消耗強度。加強旅游用水需求規劃與管理,推廣高效節水技術和產品,建設節水型景區、節水型酒店和節水型旅游村鎮。開展旅游產業重點環節的節能低碳行動,實施旅游能效提升計劃。嚴格酒店、客棧、景觀、景區用房等旅游建筑節能和供熱計量改造,大力推廣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加大對能源節約、資源循環利用、生態修復等重大旅游生態技術研發,促進生態旅游技術成果轉化應用,對旅游全產業鏈進行生態化和低碳化設計。支持綠色旅游工程與技術類研究中心、實驗室和實驗基地建設。構建循環型旅游產業體系,提高旅游業資源產出率。組織開展旅游循環經濟示區范創建工作,大力推廣旅游循環經濟模式和經驗。
五是構建綠色旅游產品認證體系。構建推廣“國家綠道、綠色酒店、綠色景區,綠色旅游商品”等綠色產品體系,推行綠色旅游產品認證制度、綠色旅游企業認證制度。推進國家公園、國家自然風景廊道、生態旅游示范區、國家生態文明旅游示范區等相關綠色旅游發展試點工作,重點建設國家西部生態文明旅游示范區和國家東部生態文明旅游示范區。
六是編制全國生態旅游規劃。與國家發改委共同編制《全國生態旅游發展規劃》,加快支持建設一批生態旅游產品。支持建設500個左右新的生態旅游熱點景區,培育50個左右新的生態旅游熱點目的地和20條左右生態旅游精品線路。爭取國家和各級政府支持建設生態旅游基礎設施。開發海洋、沙漠、冰雪、草原、森林、溫泉等熱點生態旅游產品。
推進開放發展的建議
發揮旅游業在國家外交和對外開放合作中的紐帶和橋梁作用,深化旅游外交與合作,不斷提高旅游對外開放水平,形成互利共贏、多元平衡的旅游開放和外交新格局。
一是深化“一帶一路”國際旅游合作,啟動國際旅游技術援助工程和旅游合作計劃。制定“一帶一路”國際旅游合作發展規劃,推動建立旅游部長聯席會議機制和國際旅游聯盟。加強與沿線國家旅游投資合作,聯合打造有絲綢之路特色的國際精品旅游線路和旅游產品;依托絲綢之路沿線各國認知度、共識度高的文化資源,打造旅游文化節事節慶活動,構建旅游文化品牌,全面提升絲綢之路旅游品牌的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推動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郵輪旅游合作。
二是大力推進旅游外交,辦好各種中外旅游年。服務于中國大國外交、經略周邊及“一帶一路”國家戰略,不斷深化中國與世界大國、周邊國家、傳統友好國家及“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的旅游合作與交流,構建旅游開放合作新格局。務實推進我國與歐洲、北美、亞太、中東、非洲等在旅游領域中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深化中美旅游對話與合作,辦好中美旅游年。全面加強中俄旅游交流,拓展中俄紅色旅游合作新領域。推進中英、中法旅游合作。舉辦中韓、中印旅游年和中國-東盟旅游博覽會,推進與韓國、印度、東盟等周邊國家的旅游合作交流。擴大與傳統友好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旅游交流,舉辦中墨旅游年、中國-中東歐旅游年活動。
三是制定實施中國國際旅游競爭力提升戰略和行動計劃,完善入境旅游接待服務體系。推進入境旅游簽證便利化,推動符合條件的口岸開展外國人簽證業務,優化、完善外國人72小時過境免簽政策,逐步擴大范圍。研究制定部分國家旅游團組入境免簽政策,優化郵輪入境政策,簡化入境旅游通關手續。整合跨部門、跨地區、跨行業力量,不斷優化完善旅游商業環境、國家旅游開放政策,強化旅游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建設,豐富旅游文化內涵,著力提升國際旅游競爭力。完善國家入境旅游宣傳推廣體系,把國家旅游形象宣傳納入國家整體形象宣傳工作計劃,全面提升中國國家整理旅游形象。完善入境旅游服務體系,把握國際游客出游特點,優化完善自駕車房車相關政策和租賃服務等,豐富星級酒店、青年旅舍、主題酒店、帳篷營地等旅游住宿業結構體系,提供多語種的旅游電子地圖和信息服務,提升入境游客滿意度。
四是構建國際旅游合作發展新平臺。一是積極推進建設一批跨境旅游合作區、邊境旅游實驗區建設,建立一套申報、篩選、結對、管理、評估的規范程序。二是集中力量成功舉辦2016年世界旅游發展大會,2017年世界旅游組織第22屆全體大會、2018年世界旅游業理事會大會,以舉辦這些國際旅游大會為契機,加大旅游國際交往與合作。鼓勵、支持在中國建立全球導游工作者協會、國際旅游志愿者聯合會、國際旅游扶貧聯合會等國際性旅游組織,影響和引領全球旅游業發展。三是發起推動成立世界旅游發展研究中心,提升中國在國際旅游事務中的話語權和規則制定權,擴大中國在國際旅游組織中的影響力,積極參與國際旅游組織活動。
五是推動中國旅游業“走出去”。配合國家“走出去”戰略,制定實施中國旅游業“走出去”發展戰略。制定實施中國國家旅游援外計劃,納入國家援外中長期發展戰略規劃,重點是對“一帶一路”沿線和周邊國家及部分欠發達國家和地區提供旅游投資、品牌、技術、管理、標準等服務與援助,服務國家新時期對外戰略、全面提升我國國際形象和地位。鼓勵有條件的中國旅游企業進行海外投資和并購,積極參與全球旅游產業分工與合作。鼓勵旅游企業結合國家旅游“走出去”整體戰略,利用國際國內兩個資源,建立完善主要面向中國公民的海外旅游接待體系,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合理、有序引導中國公民出境旅游,推動中國公民主要出境旅游目的地國家完善媒體、導游、景區、公共服務設施、酒店等中文服務體系,定期或不定期開展ADS國家中國公民出境旅游滿意度評估,并公開發布相關評估報告。
六是深化與港澳臺旅游合作。推動澳門世界旅游休閑中心加快建設進程和經濟適度多元發展,促進橫琴與澳門旅游協同發展;支持香港建設多元旅游合作平臺,打造香港國際旅游投資融資中心。鼓勵香港、澳門發揮獨特優勢,參與助力“一帶一路”旅游建設。進一步落實CEPA及其補充協議涉旅政策措施。著力做好港澳旅游市場梯度開發,鞏固老年市場,培育青少年潛在客源市場,持續實施港澳青少年赴內地游學工程。深化海峽兩岸旅游合作,進一步推動海西經濟區對臺旅游交流。支持平潭國際旅游島建設,發揮對臺先行先試作用;重點推動鄉村旅游、商品文創等合作;推動海峽兩岸,以及港澳地區郵輪游艇旅游線路“一程多站”的聯合開發和推廣。利用廣東、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契機,進一步擴大對港澳臺地區旅游領域開放。
促進共享發展的建議
堅持大眾參與、全民共享,推動貧困人口在旅游發展中更多受益,促進人民大眾在旅游發展中就業創業,公平享有旅游權利,使旅游業發展成果普惠廣大人民,具體六條建議。
一是實施旅游精準扶貧工程,共享全面小康。大力實施旅游精準扶貧工程,確保“十三五”期間通過發展旅游業使全國17%以上(約1200萬)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完成全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和旅游扶貧試點村旅游發展規劃,加快推進建檔立卡貧困村旅游資源普查工作,針對有條件的貧困村大力發展旅游業,確保旅游扶貧精準到村、到戶、到人。推動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向旅游扶貧傾斜,設立國家旅游扶貧基金,采用PPP、眾籌等方式整合各類扶貧資金,重點支持旅游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大力扶持家庭旅館、紀念品店等旅游扶貧項目建設。開展旅游扶貧村貧困人口精準培訓工作,力爭“十三五”期間將所有旅游扶貧村的貧困人口全部輪訓一遍。統籌解決旅游扶貧工作中的用地保障、行政審批、貸款擔保等問題,鼓勵各地結合實際出臺旅游扶貧政策。完善旅游扶貧動態跟蹤機制,強化旅游扶貧工作考核和評估檢查。組織第三方對旅游扶貧工作進行監測評估。
二是促進旅游大眾創業,實施旅游就業倍增計劃,共享發展機遇。引導和支持百萬名返鄉農民工、大學畢業生、專業技術人員等圍繞旅游服務實現自主創業。鼓勵農村居民通過資金、人力、土地參與鄉村旅游經營獲取入股分紅。鼓勵各類電商開設旅游扶貧專欄,幫助旅游扶貧村開展在線營銷。鼓勵大學畢業生、文藝界、科技界人員到貧困地區開展規劃設計、創作創意等活動。鼓勵旅游企業參與集中連片貧困地區的旅游開發,推進各類旅游企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與旅游扶貧村對口幫扶。將旅游人才培訓工作納入人社部就業培訓和職業教育計劃。表彰對促進旅游就業做出突出貢獻的企業和個人。建設旅游人才網,發布旅游就業APP,搭建高層次的旅游人才信息平臺。鼓勵農民直接參與旅游經營,支持農民開辦農家樂、經營鄉村旅館。支持旅游從業人員評選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開展最美導游、金牌講解員等評選表彰活動,提升旅游從業人員的職業榮譽感。積極開展旅游志愿者服務活動。出臺旅游志愿服務標準,構建平等友好型服務關系,吸引學生、退休人員、公益組織參與到旅游志愿者服務中。推出一批志愿者講解員、志愿者導游員。
三是保障低收入、特殊人群旅游權利,共享美好生活。保障兒童、學生、老年人旅游權利。對老年人和學生等特殊群體,研究出臺旅游保險補貼政策。完善面向老年人、殘疾人等人群的旅游服務標準、景區建設規范;推進旅游景區、旅游城市殘疾人專用道及引導設施建設。倡導做負責任的旅游企業,面向特殊群體的服務企業,研究出臺稅費扶持政策,推進人員培訓和資格認證。逐步擴大免費景區范圍,落實門票價格減免優惠政策,鼓勵降低門票。構建城市公園、博物館、展覽館等休閑游覽空間;出臺扶持民房轉用于旅游接待的政策,鼓勵民房商用,構建家庭旅館、青年旅舍、鄉間民宿等住宿服務體系;開發適合學生、青年研學旅行產品。
四是共建共享文明旅游大環境。加強文明旅游正面宣傳教育,傳播行業正能量。同時,加強文明旅游警示教育,懲戒旅游不文明行為,發揮警示教育作用。積極推動將規范游客不文明行為納入法律法規,依法對不文明旅游者的追責,加重對不文明行為的處罰。重點整治出境旅游不文明行為,發布出境旅游文明提示,做到出境旅游管理審核培訓責任到位、行前說明提示到位、領隊履行職責到位,把好出境旅游管理 “組團關”、“落地關”、“行程關”。制定并實施《游客旅游不文明記錄管理辦法》,與航空公司、旅行社、旅游飯店、駐外使領館等涉旅企業聯動,形成游客旅游不文明信息通報機制。動員全社會營造文明旅游大環境。繼續開展旅游不文明“隨手拍”、文明旅游“提個醒兒”,“文明旅游背包行”等活動。建設好中國旅游志愿者隊伍,繼續舉辦好“中國好導游”、“中國好游客”活動,加大正面宣傳和引導。
五是共建共享安全旅游環境。完善應急救援體系,建立旅游安全預警機制,努力編織旅游安全防護網。加強境外旅行安全提示、熱點景區景點最大承載量警示、旅游目的地安全風險提示等旅游安全提示信息的發布渠道建設,提高安全提示信息的受眾面和時效性。強化重點領域和環節的監管,實施對旅游用車聯合檢查制度,全面推動旅游客運汽車安裝具有行駛記錄功能的衛星定位裝置并實行聯網聯控,加強對大型旅游節慶活動的安全管理,做好高風險旅游項目安全管理。加快旅游緊急救援體系建設,建設國家旅游應急指揮平臺,并實現與各省區市平臺的對接;推動建立政府救助與商業救援相結合的旅游緊急救援體系,加快完善國家旅游緊急救援黃山基地建設,積極探索利用公安、消防、武警等救援力量和專業化救援隊伍為旅游緊急救援提供服務的新機制;推廣利用商業保險的境外救援新模式。完善旅游保險保障體系,繼續實施旅行社責任保險全國統保示范項目,推動住宿、旅游交通及高風險旅游項目等經營者實施責任保險制度;繼續深化“旅保合作”機制,推動保險機構完善旅游保險產品和服務。加強與重點出境游目的地開展旅游保險合作,以俄羅斯、臺灣等為試點,提高出境旅游保險保障和服務水平。
六是實施旅游質量提升與環境優化計劃。進一步完善旅游目的地評價體系,完善以游客評價為中心、第三方組織的覆蓋旅游各要素的旅游滿意度調查評價體系,提高評價的公開公信度和權威性。與大旅游大數據企業合作,鼓勵建立市場化、社會化的旅游質量評價體系,加強游客滿意度調查評價信息的共享,建立健全旅游產業鏈和涉旅部門之間的規范協調和協商制度。督促有關行業、地區、企業改進和提高服務意識和水平,形成共同提升游客滿意度的工作合力。
[編輯: 李敏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