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中國消費趨勢報告·2015》發布,其對3.86億消費者網購情況做了分析。高校大學生的網購情況值得關注,報告顯示高校女大學生網購費用高于男生,女生偏重購買生活品和零食,男生則偏重購買電子產品,不同類型高校學生購買產品情況差別也比較大。昨天,記者到島城部分高校探訪發現,“雙12”過后學生扎堆取快遞,他們購買的多是價格相對合理的必需品,只有極少數人表示是因為商品價格便宜才“沖動”購買。
【發布】
京滬高校學生更愛網購 近日,《中國消費趨勢報告·2015》發布,其中專門對高校大學生群體的網購情況做了分析。記者留意到,人均網購花費排在前10的高校集中在京滬地區,其中北京大學人均網購支出最多,中國傳媒大學和中央音樂學院學生網購奢侈品較多。高校女大學生網購支出明顯高于男生,他們購買的產品也有所差別,女生偏重購買衣服、零食等用品,男生則注重購買電子產品。值得注意的是女生購買的衣服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男裝。不同類別高校購買的商品也有一定的差別,文體類高校突顯“文藝范”特色,主要購買鞋服、相機和化妝品,理工類高校則比較“務實”,主要購買電子類產品。大學生網購的時間也比較集中,通常會在下午2時到晚上10時網購。
【探訪】
高校門口學生扎堆取快遞 昨天中午,在青島理工大學撫順路門口,記者看到墻角處擺滿了快件,粗略估計有200余件。快遞員不停地撥打電話,聯系大學生前來取快件。“現在送的快件很多是‘雙12’那天買的,‘雙12’結束的第二天快件就多了。照今天這個情況得有600多個快件要送,比平時整整多了一倍。我開車一趟能拉150多個快件,算下來要跑4趟才能送完。只是很多學生在上課或者是考試,有些快件沒法過來拿,只能等到第二天再送一趟。”快遞員張師傅說,他也會留意學生買了什么東西,發現衣服、鞋子是最多的,其次就是些像牙膏、牙刷、臺燈這樣的生活用品。記者在中國海洋大學魚山校區紅島路門口看到,幾名快遞員正忙著打電話,每輛送快遞的摩托車上都放了幾十個快遞。“現在快件很多,只能先送小件,等下午再送大件。光上午這段時間,我就跑了兩趟了,一趟也就是能送100個快件,算下來的話每天比平時多200個快件。”快遞員韓師傅介紹說。
大學生網購偏重“實用” 現場探訪時,記者隨機采訪了30名大學生,發現有近八成的受訪者購買的多是像衣服、鞋子、小飾品、護膚品、牙膏牙刷等用品和小零食。“很久前就在網購平臺上看好了件衣服,只是價格有點貴才沒有買。‘雙12’這件衣服正好打折,價格比平時便宜了小200塊錢,就把它買了下來。”青島理工大學大二學生小劉告訴記者,她的室友也趁著“雙12”打折買了幾件衣服和生活用品。“‘雙12’那天宿舍里每個人都買了東西,少的就買了件衣服,最多的一個人買了零食、面膜、潔面乳、晾衣架、衣服、鞋子共6種東西。”大一學生張欣介紹說。
“平時網購買的東西,基本上都是馬上能夠用得著的,用不著的東西很少會買,買了回來不用就是浪費。”采訪中,有近八成的學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只有4名學生表示是看到商品價格比較便宜才“沖動”購買。“偶爾會玩玩游戲,那天打折感覺有款游戲鼠標不錯,可買回來發現它只比現在的鼠標多出來一個功能,就有點后悔了。”中國海洋大學大一學生張浩說。剩余的兩名學生則表示花錢買了手機和電腦等電子產品。
【說法】
大學生消費理念更加理性 對此,中國海洋大學心理咨詢中心社會學專家吳連海表示:“我們也曾做過大學生網購動機的調查,發現有八成的學生購買商品是自己確實需要的,只有一成的學生是因為看到價格比較低才盲目沖動購買的,從數據上看大學生對網購的態度是更加理性了。”
“導致大學生網購趨于理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現在高校大學生多是‘90后’甚至是‘95后’,他們生活在商品種類比較豐富的時代,基本上沒有經歷過物質產品的匱乏,也就不容易盲目沖動購買‘便宜商品’。”吳連海介紹說,現在的網購平臺比較多,打折促銷的次數比較多,大學生不用花太多錢,就可以容易地買到自己需要的商品。記者 王世鋒 實習生 傅楠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