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病掛水是很多人的選擇,有資料顯示,中國人平均每人每年輸液8.6個吊瓶,農村的輸液率高于城市,總體遠高于歐美國家,如此看來,中國可謂一個輸液大國。有些人熱衷于輸液,到底是為什么呢?醫生在接診時發現,雖然濫用抗生素并非消費者的本意,但病人自身對抗生素認識不足、輕信網絡上的一些傳言、對發燒生病抱有恐懼心理、迫于工作壓力急于求好等因素,造成很多消費者都或多或少地陷入了一些使用抗生素的誤區。連日來,記者走訪島城多家醫院發現,主動要求輸液的不在少數,盲目輸液有危害,最嚴重可致死。醫生倡導患者應遵循“能口服不注射,能注射不輸液”的原則,合理用藥。此外,記者從市衛計委了解到,關于全面取消大醫院門診輸液,青島尚無動作。
關于抗生素的四個誤區
打吊瓶比吃藥療效好 打吊瓶花費時間長,還貴 ,為啥如此受追捧呢?調查發現,很多人認為:打吊瓶比吃藥療效好。
“其實這是患者的一種錯覺。”韓志武解釋說,從醫學上來講,有一個“生物利用度”的概念。事實上,很多片劑跟針劑相比,人體對它們的吸收率是一致的,療效也一樣。只不過,口服藥需要經過人體吸收這一環節,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注射則免去了這一環節,藥品直接進入人體血液 ,節省了吸收時間。雖然針劑見效快,但對于治病效果來說,二者等值。
所以,對于危急重癥患者來說,輸液是必要的,而普通門診上的患者就沒這個必要。
發燒就用抗生素 “很多人只要一發燒,就認為身體有炎癥,消炎自然離不開抗生素,其實這是片面的。”青大附院院長助理,也身為小兒科專家的曲政海解釋說,許多發燒的癥狀是并非細菌感染引起,而是病毒引起的,此時使用抗生素是無效的。
抗生素僅適用于由細菌和部分其他微生物引起的炎癥發熱,對病毒性感冒、麻疹、腮腺炎、傷風、流感等患者給予抗生素治療有害無益。尤其是咽喉炎、上呼吸道感染者多為病毒引起,抗生素無效。
此外,就算是細菌感染引起的發熱也有多種不同的類型,不能盲目地使用頭孢菌素等抗生素。比如結核引起的發熱,如果盲目使用抗生素而耽誤了正規抗癆治療會貽誤病情。
感冒就用抗生素 有些患者感冒了,即便不發燒,也急于輸液求好。其實,這也是一種誤區。
曲政海解釋說,病毒或者細菌都可以引起感冒。病毒引起的感冒屬于病毒性感冒,細菌引起的感冒屬于細菌性感冒。
抗生素只對細菌性感冒有用 。在曲政海看來,大約90%的感冒是病毒引起,只有不足10%的感冒是細菌引起,還有一部分由病毒和細菌共同引起。
根據臨床經驗,他認為只有10%的感冒患者真正需要輸液。對病毒性感冒并沒有有效的藥物,只是對癥治療,不需要使用抗生素,最常見最普遍的對策是:多休息、多喝水。
抗生素和消炎藥是一回事 “許多市民都有種意識,認為抗生素就是消炎藥,其實混淆了二者的概念。”曲政海說,抗生素不直接針對炎癥發揮作用,而是針對引起炎癥的微生物起到殺滅的作用。消炎藥是針對炎癥的,比如常用的阿司匹林等消炎鎮痛藥。人體內存在大量正常有益的菌群,如果用抗生素治療無菌性炎癥,這些藥物進入人體內后將會壓抑和殺滅人體內有益的菌群,引起菌群失調,造成抵抗力下降。
日常生活中經常發生的局部軟組織的淤血、紅腫、疼痛、過敏反應引起的接觸性皮炎、藥物性皮炎以及病毒引起的炎癥等,都不宜使用抗生素來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