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遷的新禧苑小區全是小高層。本報記者張偉 攝
半島都市報10月29日訊(記者 張同順)“我家抓到四套房子,三個閨女一人一套,我自己住一套。”10月29日上午,李滄區興華路街道坊子街社區舉行回遷儀式,今年70歲的紀大娘是第一個抓鬮的居民,分到4套房子的她直說“歡氣”。
據了解,坊子街社區位于李滄區西北部,緊鄰重慶路交通要道。回遷安置房規劃建筑總面積9萬平方米,涉及居民500余戶,共有房屋912套,戶型有8種,面積從60平方米至120平方米。抓鬮之后,居民預計在11月中旬就能拿到鑰匙。
記者在回遷的新禧苑小區看到,小區共12座樓,最低的9層,最高的16層,全部安有電梯,小區已經綠化完畢,視野非常開闊。為方便居民休閑活動,小區建有兩處大型廣場,面積分別為3000平米、5000平米,還有兩處適合散步的小廣場。
這次紀大娘分到的4套房中,兩套60余平方米,兩套80余平方米。想起拆遷之前的情形,紀大娘非常感慨:“原來住的是平房,一到下雨天就漏水,以后條件可就好了。”小區居民于先生看到老鄰居紀大娘抓完鬮,心里也按捺不住。“我們家原來是兩套平房,一共240平米,這次能分到面積共260平米的三套新房。我家有兩個兒子,以后他倆一人一套,我自己住一套。”
坊子街社區黨支部于書記介紹,新禧苑小區配套綜合服務用房3處,共3000余平米,未來將配套各類服務居民場所。
據悉,小區東邊綜合服務用房內將設置集體育健身、舞蹈排練的多功能廳,以及黨員之家、市民議事廳、電子閱覽室、書吧、殘疾人之家、安全體驗中心等場館;西邊綜合服務用房設置日間照料中心、助老大食堂等老年人活動場所;北邊綜合服務用房為社區居委會辦公區,設置辦事大廳、辦公室、警衛室、司法調解室等。社區還打算讓便民診所、專業養老機構等入駐小區,方便居民日常生活。
坊子街社區居委會由坊子街村改建而成。據考證,明永樂年間先民遷此定居,因多以開坊子賣飯為生,故名“坊子街”。
值得一提的是,坊子街社區將在新建小區內開設村史展覽館。于書記介紹,坊子是店鋪的意思,坊子街等于現代的商業街。原來的小白干路(現重慶路)就位于坊子街村中間,那時候是人們進出青島的必經之地。為滿足行人基本的生活需要,各類酒坊、店鋪、雜貨店云集,曾是青島重要的商業文化中心。后來,隨著交通發達,小白干路東移,坊子街村的驛站功能就逐漸消失了。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