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國內一低齡留學教育機構透露,“今年美國中學收到中國學生的申請與去年相比呈169倍的速度增長。”而在剛剛過去的暑假,僅據美國教育機構統計,有近10萬中國學生沒有參加興趣班,而是跟隨“游學團”涌入美國。他們懷揣著對另一種教育的好奇,希望在地球另一端看到新的可能。
多方數據顯示,中學生已經成為既研究生、本科生之后的第三大留學主體。從2005年到2014年的十年間,在美國中學就讀的中國留學生數量增長了60多倍,從632人飆升至38089人。作為東部沿海的國際化城市,島城的低齡留學狀況如何?為何要在14歲的年紀出走他鄉?在求學異國的路上遭遇哪些問題?記者為您走訪揭秘。
■去年約700初中生留學 新學期開學一個月,青島上班族孫艷秋又開始天天想念遠在美國的兒子。兩年前,孫艷秋在親友詫異的眼光中把年僅14歲的兒子送到美國讀高一,兩年后,她身邊已經有一群可以互相交流的“留守媽媽”。
聊聊給多少生活費、誰家孩子又“失聯”了、颶風影響了哪些地區……“最初大家都擔心孩子小,這兩年都習慣了,”孫艷秋告訴記者,“我們身邊就有XX個出去的,還有不少正在打算。”出國前,孫艷秋的兒子就讀于青島市一所知名民辦中學,該校教務處周姓主任告訴記者,僅其所在的學校,近兩年,每年出國讀高中的學生“不止一百人。”
這些被稱為“小留學生”的學生也引起了青島大學SAT中心主任高志龍的注意。“2005年左右,出去讀中學非常罕見,”高志龍介紹,即使到了2012年,青島咨詢出國讀中學的人數也非常有限,但從2013年起,漸成規模,每年僅在其中心報考SSAT(俗稱美國中考)的學生已逾50人。
對這一變化,留學機構感觸頗深。“整體來看高中留學還不及本科和研究生出國的人數,但增長非常快,”新東方前途出國青島分公司美國高中顧問李珊珊告訴記者,目前她所在的青島高中部共四位老師,每人每年服務二十多位學生,“一年送一百人是有的”。在李姍姍印象中,南京、長沙等副省會級城市在2011年和2012年就開始出現顯著增長,“青島算比較晚的,2013年左右人數才比較多。”
去年年底,具有官方背景的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發布的《中國留學發展報告(2014)》顯示,從2009年起,赴美讀高中的中國留學生人數直線上升,2011年,中國超過韓國成為美國高中留學生第一大生源國。而另一組來自美國國土安全部的統計數據更為直觀,從2005年到2014年的十年間,在美國中學就讀的中國留學生數量增長了60多倍,從632人飆升至38089人。
“從研究生到本科,再從本科到中學,留學主體的迭代非常明顯,三年時間人數增長幾十倍。”令高志龍印象深刻的是,留學主體的年齡仍在不斷下移,去年前來咨詢的大多為初二初三的學生,今年已經接待了不少初一,甚至小學六年級的家長。
島城多家留學機構向記者提供的信息顯示,近三年來,這些主流留學機構送出的中學留學生從十幾名到近百名不等。“綜合行業內多家中介和培訓機構信息,青島去年業內大致統計的低齡出國群體在2800人左右。”高志龍介紹,這其中有75%是高中畢業出去讀本科的,剩下700人左右出國讀中學,這并不包含通過北京、上海等外地機構或獨立申請出國的學生。這一數字與此前媒體報道的中高考棄考人數相接近。按照近年來青島市招生考試辦公室網站公布的信息,中考市區普通高中的招生計劃在7000人到7500人左右計算,這一群體已經占到青島市區局屬高中人數的一成。
■留學成本一年30萬 多位留學機構工作人員介紹,家長一般會將中學留學與大學教育銜接、家庭移民計劃等問題綜合考慮,因此中學留學的目的地與傳統主流留學國家基本重合。
“美國、加拿大、澳洲、英國等都是中學留學的熱門地,美國和加拿大等北美國家最受關注。”啟德教育集團青島分公司總經理陳秋介紹,中國學生可以進入加拿大的公立教育系統,一年學費和生活費總計在15萬左右。而按照美國法律規定,國際學生無法進入公立中學長期就讀,大部分中國留學生都要入讀私立中學,因為幾乎沒有助學金和獎學金,所有費用幾乎都靠自費,“一年30萬左右,美國高中從9年級到12年級,四年大約120萬,如果是頂級寄宿中學還要更高。”
記者調查發現,美國私立高中多數由機構或宗教團體投資開辦,分為寄宿和走讀兩類。私立寄宿制高中目前僅有300所左右,以前30名高中官網公布的信息為例,一年學費和寄宿費用在4-6萬美金。而走讀中學目前尚無具體排名,獲得認證的走讀中學在2000所左右,費用從2萬到5萬美金不等。“一般來說,經濟和教育較發達的東北部和西海岸的加州等地區費用偏高。”美國厚仁教育中心首席發展官陳航說。
高投入的低齡留學在留學行業歷來備受爭議,低齡學生能否順利融入國外生活和學習也廣受各方擔憂。但還是有越來越多的家庭在爭議中作出選擇。
初三上學期期末考試,孫艷秋的兒子在全校排80名。按照她的設想,“沖刺一下考個好高中不成問題。”初三寒假,兒子在家庭聚會中認識了朋友家留美的孩子——展現個人創造力的課程、豐富的社團活動像一場陣雨,澆灌了他初三枯燥的應試生活,“那個同齡的孩子眼界開闊、思維活躍,他覺得人家做的事情更有意義,下定決心要出國。”
更多家庭的留學計劃來自父母對教育的不滿和期望。一位不愿具名的家長這樣描述她的遭遇:在一次數學考試中,兒子因為沒有列表作答雞兔同籠問題,最后即使算對了仍是零分。老師的解釋是,雖然題目并未要求算法,但這學期主要學習列表解答問題,不列表就是零分。標準化的教育導向讓期望培養個性化子女的家長束手無策。
在青島多位留學機構的顧問看來,70后父母教育觀念的改變是低齡留學熱的重要原因。“不少70后家長都參加過高考,接受過高等教育,”新東方前途出國青島分公司美國高中顧問李珊珊解釋,“相對于孩子學得好不好,他們越來越關心孩子學得快樂不快樂。”李珊珊告訴記者,在機構日常調查中,約七成家長出于不愿孩子“學得太累又不開心”而決定出國。
留學機構的解釋擁有統計學意義上的數據支持。上述留學發展報告顯示,在近千名受訪家長中有七成擁有本科及以上學歷,近七成在工作單位中擁有較高的決策權。
■產業鏈陷阱 勃興的低齡留學市場催生了豐富的產業鏈。從前期游學選校、學生包裝,到專門為篩選中國學生設立的第三方面試機構,再到國外學校合作、落地服務,各大留學機構加緊布局低齡留學市場。不少留學機構甚至開始成立分公司,專門做高中留學市場,而在美國本土,針對中國留學生“后遺癥”問題的服務公司也越來越多。
在美國做留學生意的陳航有些擔憂。陳航所在的領域處于留學產業的末端——主要為在美國的低齡留學生提供轉學、心理輔導等綜合性服務。這也讓他看到了低齡留學爆發式增長背后的問題。
在陳航看來,最大的問題在于信息上的盲區。“除了300多所私立寄宿高中擁有一個排名外,大部分的私立走讀中學并沒有排名信息,甚至很多都沒有中文介紹,這為‘黑中介’追逐利益提供了空間。”
陳航介紹,除少數寄宿中學擁有招收國際學生的經驗外,多數美國走讀中學并沒有招收和管理國際學生的經驗,為了爭取中國市場,一些私立走讀學校委托中國機構為期代理招生。很多本地學費不到1萬美元的學校,經過中介包裝,最后能賣到4萬多美金。“學校為這些中國學生租下整棟公寓,再委托第三方住宿機構集體管理、接送上下學。”
在為一些學生提供輔導的時候,陳航曾近距離觀察過這些住宿機構,“抽煙、喝酒、玩游戲,自制力差的孩子在一起特別容易產生壞的影響。”類似項目被陳航稱為‘集中營’,“拉來一個學生,學校給中介的返傭金能達四五千美金。”
而這些專門為中國學生設計的項目,由于不需要或對托福、SSAT等標準化考試成績要求較低,每年都能招到不少學生。而這類學校往往對中國代理招生機構和第三方住宿機構的控制力都不強,“招到什么樣的學生、怎么管理,學校并不十分清楚,很容易出問題。”陳航說,一旦出問題,學生的監護管理權掌握在住宿機構手中,想要維權往往比較困難。
為了避免誤入歧途,讓學生親自赴美考察學校逐漸成為“標配”。僅據美國教育機構統計,今年夏天,涌入美國的中國學生就有望超過10萬人。記者走訪島城各大留學中介機構發現,從短期學習體驗、美國文化游,到專業選校、學生背景提升、拜訪招生負責人等,中學生游學團花樣繁多,價格從一萬到十幾萬不等。
孫艷秋也遭遇過類似留學“陷阱”。2013年,青島中學留學中介尚不發達,她在北京的一個教育聯展上被推薦過“野雞”學校,后來托美國朋友親自去考察,才發現問題。“很多時候中介提供的信息并不真實準確,一定要親自到官網查詢,經濟和時間允許的話,最好去學校考察。”
■過度包裝之困 “美國高中申請,一年比一年激烈。”高志龍告訴記者,隨著青島國際學校的增多,家長對中學留學認知越來越深刻,發動孩子著手準備的時間也越來越早,“學生標準化考試的成績更是水漲船高。”
在一次與私立寄宿學校韋伯中學的招生官交流時,對方向高志龍坦言,中國學生以每年400%的速度增長,如何從幾百份標準化成績都很高的學生中選出合適的學生,令學校很傷腦筋。“很多美國學校認為中介機構對學生的包裝太過了,有不少學生通過包裝和培訓,順利被錄取,但后期在學校的表現并不好。”高志龍介紹,“學習能力和社交能力都較弱。”
一位不愿具名的獨立留學教育顧問介紹,為了提高申請成功率,有的中介會組織學生走馬觀花地科學考察、進行社區服務,“還見過臨時讓學古箏、鋼琴的”。為了應對中國連年攀高的申請人數和過度的學生包裝,不少中學開始委托第三方機構進行“預面試”,以確保可以招到適合的學生。
這一點陳航深有體會。今年回國后,他發現一個怪現象,在北京中關村的一個培訓機構,他看到不少美國高中的中國學生在利用暑假預習下學期的微積分、化學等課程,“真是讓人哭笑不得”。青島大學ACT中心王主任也發現了類似問題,每年他都要幫幾個出國讀高中的學生輔導ACT(美國大學入學考試)。“美國的主流教育理念就在于,培養學生利用已有知識去學習新知識的能力。”陳航覺得有些無奈,“中國留學生對美國文化、教育體制以及美國社會的成功標準等問題都需要進行輔導,但這些內容常常被家長和中介忽視。”
中國學生的快速增長和后續問題的出現,使國外中學對待中國市場的心理變得復雜起來。金融危機后,出于財務考慮而大規模招收中國學生的寄宿學校也開始反思可能存在的一些負面影響。作為見證中國學生大幅增加的柴郡學院(CheshireAcademy),近年來一直在控制中國學生的人數,“2010年就讀的中國學生有129人,今年降到89個,明年會進一步下降到80。”在張溪看來,這是一個機會。“很多中國學生人滿為患的學校,開始回歸常態,學校會變得更有吸引力。”
而對于像孫艷秋一樣的小留學生家庭而言,留學的道路才剛剛步入正軌。兩年來,兒子思想的獨立、心智的成熟,以及體質的增強,都令她暗自歡心;但兒子14歲獨自遠行,也讓她孤獨、揪心,“我們常常為錯過了他的青春期成長而遺憾,但希望一切都是值得的。”
本報記者 李興麗(應采訪對象要求,文中孫艷秋為化名)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