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濟南市十畝園小學新生家長現場抓鬮確定班級。齊魯晚報記者許亞薇攝
下周一,是省城中小學開學的日子。對于一些新學期成為新生的孩子和家長來說,“零擇校”后,“挑班”成了入學前最重要的事。今年,來自家長們的“分班招呼”讓省城各中小學的校長、老師有些不知所措。“挑班”壓力下,為保證公平公正,8月28日,濟南市十畝園小學在開學前特意召開了“抓鬮”分班大會。
文/片 齊魯晚報 記者 許亞薇 李飛
1挑個好班成為家長心頭大事 2014年,全國19個大城市啟動免試就近入學,省內濟南和青島兩個城市在19個城市之列。2015年,濟南市招生政策中首次提出義務教育階段“零擇校”。“既然不能挑選學校了,那就趕緊挑個好班,找個好班主任吧。”面對“零擇校”,家長們紛紛將目光集中到挑選班級上。
濟南市民呂女士的孩子今年上小學一年級,遵循劃片招生、就近入學的原則,被劃到了濟南市十畝園小學。學校確定了,了卻了呂女士一樁心事。但接下來,給孩子挑個好班又成了她的心頭大事。
“一開始還沒意識到挑班的事,后來發現同事、朋友都在想辦法給孩子挑班,我心里就咯噔一下。”為了挑個好班,呂女士通過朋友,聯系到了十畝園小學的一名老師。呂女士說,入學最大心愿就是讓孩子有好的班級環境,同時有一位負責任的班主任。有同樣想法的家長不在少數,大家鉚足了勁找“關系”,想把孩子送進傳說中的“好班”。
2學校近三百個老師幾乎都接到過招呼 “暑假接到無數的挑班招呼,有點不堪其擾了。”十畝園小學的一名李姓老師無奈地說,校長收到了四十余條挑班招呼。
濟南某初中老師坦言,學校近三百個老師,沒接到家長挑班請求的不多。招呼太多,以至于普通老師的關系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分班大權都集中在校長和分管教學的副校長幾人手中。”“挑班”之風愈演愈烈,以至于分班成了開學前學校的頭等難事。“開學前幾天,正是分班白熱化階段。”一老師表示,分班都是在秘密中進行,普通老師不知道。28日下午,濟南某熱點初中新生開學報到前一天,該校一名中層主任還接到朋友發來的一條短信:期盼一位年輕認真負責嚴格,同時又能關注孩子心理成長的男老師。“前兩天剛分完,但家長并不知道,明天新生報到的時候,分班情況就會張貼在教室門口。”
目前省城絕大多數學校都是在新生報到前,才將分班情況張貼出來。張榜前,分班工作格外保密。“不好分、有難處,才會顯得這么神秘。”某學校政教主任告訴記者。
3聽到抓鬮分班,家長一片驚呼 28日上午8點半,是濟南市十畝園小學新生家長到校開家長會的時間。呂女士和其他180多位新生家長齊聚在該校多功能室,急切得想了解孩子的分班情況。家長會前,校長于冬梅先是講了講學校的情況。然后話題一轉,“每年的新生分班都很焦慮,因為學校會接到各種關系的挑班招呼,今年我們要改一改形式,抓鬮分班。”
校長話音未落,現場家長一片驚呼聲。“我以為今天是來通知孩子分到了哪個班級,沒想到是要現場抽簽。”一年級新生家長王女士有些意外,“這樣最好,對所有人都很公平。”“抓鬮分班挺好的,這樣公平,同時又有些擔心,萬一一個班里分到的全是男生或者女生咋辦?”呂女士說。現場學校把男生家長安排一組,女生家長一組。“一共四個班,180余位新生家長先抽簽,分完班以后,四位班主任老師再來抽取班級。”于冬梅介紹。
隨后,所有新生家長進行了現場抽簽。呂女士的孩子分到了一年級2班。班級確定后,作為班主任的4名語文老師進行了抽簽,確定了4個班級的班主任。最后是兩位數學老師抽簽,決定各自所帶的兩個班級。“20分鐘就完成了分班,家長們都很興奮。”呂女士說。
“登記完后,立即去各自班里開了班會,根本沒有操作的空間,家長們都心服口服。”呂女士說。因為事先不知道是哪個班的班主任,分完班后,一年級二班的班主任李老師才建了QQ群,把家長們拉進群里。
4心情可理解,但挑班并沒那么重要 ”在“挑班”招呼的壓力下,濟南市十畝園小學終于走出了改革分班的第一步。“我們與校領導、學校的老師,還有家長都進行過商討,最后決定用抽簽的方式確定班級。”十畝園小學校長于冬梅說,這種方式讓分班更加公平、公正和公開。
“無論是抓鬮分班,還是電腦搖號,從技術上來講,沒有任何難題。之所以分班在各個學校都搞得如此復雜,都是人為造成的。”濟南市東方雙語實驗學校于萍老師表示。十畝園小學的做法,不僅贏得了家長的贊賞,還受到了諸多業內人士的點贊。“家長們贏在起跑線的心情都可以理解,但挑班并沒有那么重要。”采訪中,多名老師都表達了相似的觀點。
在十畝園小學老師李一鳴看來,抽簽分班的最大意義就是保證公平,老師各有各的長處,都很有愛心、負責任。
“這次十畝園小學4個一年級班主任中,有兩位原來是帶高年級的,還有兩位老師稍微年輕些,但教學各有各的特色。”于冬梅表示。
省城某初中老師曾告訴記者,初一年級近20個班,學校在給每個班安排師資時,總體也會比較平均,并沒有多大的區別。在山東大學社會學教授王忠武看來,家長的挑班和擇校,一方面是社會轉型時期家長對孩子成才的一種焦慮感,害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另一方面,是教育資源的不均衡,導致存在差距。
[編輯: 李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