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市民隋女士撥打本報熱線訴說心中煩惱,“我家孩子是個男孩,老感覺跟同伴玩不到一起去,到底是哪里出現了問題?”針對這個問題,記者咨詢心理老師發現,問題的根源竟然是家長的親子互動模式出了問題。心理老師提醒,正確的親子互動是孩子形成內在能量和自信的重要源泉,家長要學會對等交流、態度溫和、行為嚴格。如果您有教育問題想咨詢,可以撥打本報熱線電話66733311。
互動中的“假民主”
“這次搭積木,媽媽不管你,你自己全權處理。”可當孩子把主題毫不相干的兩塊積木拼在一起時,家長受不了了。“你覺得這樣放好嗎?主題搭嗎?”這時孩子抬頭看看媽媽,“媽媽覺得放哪里呢?”然后孩子根據媽媽的“指導”做出決定。
城陽區教體局教研員、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焦雪清告訴記者,最近她做了40多個家庭的親子沙盤互動,近2/3的家庭存在這個問題,“這個過程中,父母對孩子的世界一點都不好奇,不給孩子表達自己想法的機會,只想著我要怎么做,最后的結果還是孩子配合父母,這是一種無形上的控制,也就是‘假民主’。”這樣的過程其實是缺乏對等的溝通和交流。
身體陪著,心卻飛了
在親子沙盤互動中,焦雪清還發現了一個問題,就是父母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心不在焉,當孩子嘗試與其互動時,父母會出現應付地回答。上一年級的豆豆(化名)就告訴記者,“爸媽很少陪我,有時候好不容易能陪著我做個游戲,感覺也很忙的樣子,要不看手機,要不就邊看電視邊陪我。”有時候問問他們的意見,他們連看都不看一眼,就說挺好的。
“其實孩子是非常敏感的,你的心思在不在他們身上,他們很容易覺察到的。”焦雪清提醒,當父母覺得孩子纏著自己、煩自己的時候,其實是父母忽略孩子了,他們是想通過這樣的方式引起父母的關注,感受到被愛。
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
對市民隋女士來說,有了兒子以后,她的重心就是孩子,大部分時間都陪在孩子身邊。“我自己反思,我們家里的親子時間應該是不缺的,是不是其他教育方面出現了問題。”讓隋女士有此疑問的原因是,已經6歲的兒子在跟同齡人玩的時候,總覺得自己的意見不被大家采納,很難愉快玩耍。
對于這類情況,焦雪清認為,主要是父母在跟孩子相處過程中,沒有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有時候爸媽跟孩子一起做游戲,誰先誰后就由著孩子決定,時間長了就容易讓孩子養成‘我說了算’的觀念,當跟同齡人在一起,自己想法被否定時,孩子容易產生‘他們不喜歡’的想法,所以會不開心,進而不能愉快相處。”焦雪清建議,家長可以選擇抽簽或剪刀石頭布的方式,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讓孩子懂得任何選擇都要承擔責任。
把自己當孩子同齡人
“正確的互動模式是孩子形成內在能量和自信的重要因素,我常建議家長,在陪孩子的時候,試著把自己年齡的十位數去掉,當孩子的同齡人。”焦雪清認為,這樣的假設下,父母可以平等地對待孩子,把孩子當成獨立完整的個體,自己不是高高在上的,把自己也當成孩子,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這個問題,更能理解孩子的世界;當跟孩子出現分歧時,父母可以與孩子爭論,更好地感受在一起的快樂和幸福。
焦雪清認為,陪伴孩子本是一個開心、輕松、愉快的過程,很多家長卻把教育、控制放在比陪伴更重要的位置,反而成為孩子的一種負累。
父母要學會巧妙引導
“陪伴孩子時,父母不能一味順從孩子,引導是必不可少的,但父母要學會巧妙引導。”焦雪清建議,父母讓孩子表達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在肯定孩子想法的前提下,給些建議和交流。比如,在做游戲過程中,父母覺得孩子不恰當的舉動,可以這樣交流,“寶貝,你為什么選擇把積木放在這里呢?你的想法是什么呢?跟媽媽說說吧。”當聽了孩子表達后,父母可選擇“你的想法很獨特,媽媽覺得,放在那里也挺好的,這是媽媽的建議哦,你可以自己做決定。”
“我一直認為,態度溫和、行為嚴格是親子互動中非常關鍵的原則,父母不一味順從孩子,也不強壓給孩子自己的主觀意見,任何時候都可以跟孩子有商有量。”焦雪清建議。
文/圖 記者 焦紅紅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