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強之聲"藝術團在進行演出。
每個周日早上,悠揚的二胡聲、優美的小提琴聲、清脆的揚琴聲交織在一起,在滄口公園里響起,這時周邊的一些老居民就會知道,“自強之聲”藝術團又來公益演出了。“粉絲”們帶著小馬扎、牽著孫兒的手或者拉著老伴兒,紛紛過來捧場,就像過去6年的每個周日那樣,這樣的演出早已經成為了這些“粉絲”們周日生活的一部分,也成為了趙毓寶他們雷打不動的習慣。從2009年成立藝術團到現在,這20多名身體并不方便的文藝愛好者們,下社區、進養老院、跑軍營、闖海島,整整奉獻了400多場演出。
一個月時間張羅起音樂團 “我們這個藝術團成立于2009年,當時是一次偶然機會,全市在城陽區組織殘疾人文化演出,我去現場一看,人家市南、市北和當時的四方去的演員也多,表演的節目也好,當時我就想我們李滄也得有個自己的藝術團。 ”當時剛剛加入肢協的趙毓寶,找到了另外兩名老伙計王英偉和李紹遠,三人決定“賭把氣”,成立李滄殘疾人自己的藝術團,把其他區里的比下去。
“我們拿到肢協和盲協的通訊錄,挨個打電話,誰會什么樂器、愿不愿意參加,張羅了差不多一個月,到了2009年9月28日,聚集了20多個人,成立了藝術團。 ”趙毓寶介紹說,現在他們藝術團光拿得出手的,就有6把二胡、4把提琴、1個鍵盤、1個貝斯、1個吉他、1張揚琴和1個薩克斯,每次表演都能排出一長溜的節目單,但其實這些團員都是清一色的非科班出身“自學成才”。 “一開始我們一周排練3次,練了一段時間后,頭一次去福彩中心養老院演出,效果特別好。 ”讓趙毓寶他們沒有想到的是,首次演出就大獲成功,演出視頻被團員放到了網上,殘聯領導還專門打電話來表示祝賀,這次演出讓“自強之聲”有了名氣,后面的邀約也接連不斷。
風雨無阻從未讓觀眾失望 作為藝術團的團長,趙毓寶告訴記者,這個由愛好者組成的藝術團能堅持到現在,每個人都不容易。 “一些盲人團員平時還要按摩,只好抽空參加訓練和演出,肢體不方便的團員們,每次出門集合,自己都不方便,還要搬運樂器。 ”一開始,藝術團的每項花銷都是團員們自掏腰包,連音響和發電機都要自己配。 “最開始沒經費,團員們排練完了得吃個飯吧,外面吃多貴啊,就都去我家吃,我和老伴兒買菜、做飯、收拾。 ”趙毓寶說。
隨著名氣的增大,有些社區甚至花錢來藝術團里“挖角兒”,但讓趙毓寶感慨的是,團員們放著到手的錢不掙,也堅持留在團里做義務演出。 “現在比過去好了,李滄區殘聯給我們建了那么大的活動室,每年還給我們經費支持,獅子會、交運集團的志愿者每次都過來幫忙,原來我自己一個人扛音響,把身體都給累垮了,現在志愿者們幫著接團員、抬樂器、布置舞臺,我們演出全程都跟著,真是幫了我們大忙啊。 ”趙毓寶說,現在團里的團員們很多都已經年過七旬,但大家每次演出精氣神都格外足,他覺得起了這個頭,藝術團就得一直辦下去。 “我希望能有個演出車,每次把音響、發電機等各種設備直接放車上,大家就在車上演出,這樣就方便了,我們也能下去到各個村里演出。 ”現在,藝術團名氣越來越響,趙毓寶也雄心勃勃地做著新計劃。
記者 王曉雨
[編輯: 劉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