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報訊 昨天,有著上百年歷史的即墨小龍山 (又名天井山)廟會,迎來了成千上萬市民,前來聆聽民間文學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禿尾巴老李”的動人故事。據介紹,上世紀90年代初,即墨文物部門在天井山上發現了63面用來求雨的“龍牌”,最早追溯到了距今近500年前的明代嘉靖時期,而小龍山成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以及龍文化的象征和標志。
“‘禿尾巴老李’的民間傳說,已經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文學類名錄。”即墨市博物館相關負責人介紹,相傳,即墨城東大村有一戶姓李的人家,這家的媳婦在河里洗衣服后生下一個男孩。奇怪的是這個孩子渾身黝黑,屁股上長了一根長尾。父親見狀認為不吉利,將孩子扔到了村外。幾天后,母親找到孩子,發現竟毫發無損。抱回了家后,孩子突然伸出尾巴,父親抄起鐮刀把孩子的尾巴削了下來。孩子疼得左右翻滾,一個筋斗翻到屋外,從此無影無蹤。原來,他是東海龍王的孩子。當時東北有一條白龍江,一條白龍在此作惡多端。那孩子變成一只禿尾黑龍,與白龍戰敗后,便托夢給山東家鄉父老請求幫助,若看到江上泛起白色泡沫便向江內扔石灰,若是遇到黑色泡沫在江中泛起便扔饅頭。山東老鄉幫助黑龍戰勝了白龍,為東北鄉親除了害。
一年后的農歷六月十三,禿尾巴老李想念遠在山東老家的母親,化成人形回到了山東,此時正值家鄉大旱,莊稼顆粒無收、草木枯竭。他變成一條黑龍騰云駕霧而去,瞬間瓢潑大雨驟然而至,連日的旱情得到了緩解。為徹底解決干旱,禿尾巴老李又在小龍山上奮力一抓,抓出一口深井。此井一年四季水旺不涸,這口井便是今天的小龍山天井。
即墨市博物館相關負責人介紹,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文物部門和小龍山景區在山上發掘出龍牌63面,這些龍牌鑄造年代不一,最早的為明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制造者的職位也大小不一,有知縣、知州、知府、巡撫、將軍等。現在61面龍牌存放于即墨市博物館,另有兩面仍放置于天井龍池之中。 (記者 康曉歡)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