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毛建國
“袍哥”文化衍生的“打干親”,一度成為四川部分黨員干部之間“搞依附”“拉關系”的緣由,被四川省委書記王東明列為“十類問題現象”之一,也成為2014年中央第九巡視組在四川巡視時直指的一大問題。7月22日,四川眉山市青神縣舉行黨員領導干部不“打干親”公開承諾活動,400余名黨員領導干部簽訂了承諾書,50余名黨員領導干部主動解除了“干親”關系。 當前,“圈子文化”在一些黨員干部中盛行。而一些黨員干部看到“圈子文化”的好處,不僅橫向主動投靠,也在縱向互相結盟。這種“山頭主義”“派系主義”,渙散了組織,腐蝕了風氣,造成了“塌方式腐敗”。
“打干親”的實質,其實就是信奉“山頭主義”,搞“圈子文化”。如果不是存在利益關系,一些人為什么愿意低頭“認干爹干媽”?而一些領導干部,為什么要“大度”地“認干兒女”?即便雙方不存在或者沒有證據表明存在明顯的利益交換,“打干親”也實質性地影響了權力形象。想想看,在權力體系內部,大家不是直呼其名,也不是互稱同志,而是以“干親家”“干爹干媽”“干兄干弟”“干兒干女”相稱,又會帶來什么樣的影響?
現在有關方面高度重視,并且專項整治黨員領導干部“打干親”,這在認識上是正確的。從方法上講,簽訂不“打干親”承諾書,也能夠起到一定的宣傳、震懾效果。但是,制度更帶有根本性。著眼于長遠,還是應該通過制度來保證“不打干親”。據稱,當地專門出臺“六不準”禁止黨員領導干部“打干親”,這也體現了制度努力。但僅僅如此,遠遠不夠。更要針對“打干親”產生的源頭,切斷利益結盟和交換的渠道。也就是說,真正要把權力裝進制度的籠子,在干部任用、人事安排等方面,實行規范化和陽光化。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925eat.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