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報訊 從2009年只有十多個學生的暑假自習點,到現在遍布日照市嵐山區8個鄉鎮學生數超千人的“小草學堂”;從過去閑置平房、陳舊桌椅,到現在配備電腦、投影儀、文體用品的專用教室。記者昨日采訪了解到,山東科技大學材料學院的普通女生秦譚,用整整6年的時間,帶領山科大的數百名志愿者,在自己的家鄉創造了一個品牌 “小草學堂”,每年暑假這里已成為千余名留守孩子的“新家”。
機器人讓孩子開眼界 “我要做一個會做飯的機器人,這樣奶奶就不用每天大清早起來幫我做飯,可以多點休息”、“我要做一個會飛的機器人,讓他帶著我到全國各地去玩”……日照市嵐山區安東衛街道辛莊子村的留守兒童教室里,一群孩子圍繞著一個正在跳舞的機器人興奮地說出心中的愿望。7月17日,山東科技大學材料學院的志愿者們帶著自己研發的機器人,給村里的孩子們帶來了一場“科技盛宴”。
“哇,這個機器人看起來好酷,是怎么做出來的?”、“快來看,機器人可以翻跟頭!”桌子上,一臺四四方方的機器人在志愿者胡啟超的操作下跳著各種有意思的舞蹈。村里的孩子們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們用好奇的目光盯著桌上的機器人,并不時發出各種疑問。“哥哥,這是什么機器人,好厲害哇!”第一次見到機器人的留守兒童丁相宇忍不住問道。丁相宇興奮地告訴記者,他現在正在村里的小學讀三年級,這是他第一次看到真實的機器人,以前他只是在電視里才看到過機器人,他的夢想是成為一名科學家,長大后也能發明機器人。
“如果你們想要發明一臺屬于自己的機器人,就要努力學習考上大學,將來用科學知識來實現這一切。”在留守兒童的教室里,機器人的發明者胡啟超給孩子們講解著機器人的設計原理,盡管孩子們對于他的講解似懂非懂,但在這些孩子們心中,已經悄悄地種下了科技的“種子”。
志愿者進村陪孩子 “孩子爸媽都在外地打工,俺是莊稼人,沒什么文化,別說輔導功課,連管他都沒時間,以前一放了暑假,便任由他撒歡玩。現在送到這個學堂,我們當家長的就放心了,這些大學生教得可好了,孩子愿意去,也比以前懂事了,回來還知道幫忙做個家務。”村民秦大爺告訴記者。
據嵐山區團委書記趙琳介紹說,辛莊子村的這個“小草學堂”是去年才設立的新點。嵐山區安東衛街道辛莊子村全村共有280戶,850人,現有耕地500畝,是個農業村,也是個城郊村。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勞動力外出務工或經商,一大批未成年的孩子留在家中成為 “留守兒童”,尤其是在節假日,這些兒童實實在在成了“沒娘管的孩子”,他們的生活、教育乃至安全令家長和社會擔心。而“小草學堂”的建立,以團組織+高校志愿者+農村留守兒童的關愛模式,有效解決了這些農村孩子們假期無人看管、學業無人輔導、安全無人保障的問題。
女孩創辦學堂全區推廣 看著現在初具規模的 “小草學堂”,也許大家很難想象它的創辦只源于一名女生。在2009年 “小草學堂”成立之初,其實只有一位志愿者,她就是學堂的創始者、山東科技大學材料學院的學生秦譚。秦譚的老家是嵐山區后黃埠村,村里共450戶,戶戶都有茶田,村里沒有大型企業,大部分青壯年都外出務工,待在家里的除了婦女,就是老人和孩子。“尤其是暑假,正好是采茶時候,村里人都出去采茶,孩子基本沒人管。”秦譚說,別說幫孩子輔導功課,能讓孩子中午吃上頓熱乎飯都不容易。
于是在2009年,19歲的秦譚就找到村里的書記申請了村辦公室的一個房間,開始管起了村里的孩子。“一開始,孩子們聚到一起真是太難管了,鄉親們那時候也不怎么看好我,擔心我這個大孩子管不好那一群小孩子。”但是,這些困難并沒有讓秦譚退縮,她制訂了《小草學堂學習制度》,每天上下午各點一次名,下課后還給孩子們開班會。漸漸地,孩子們都服她了,“小草學堂”秩序井然,鄉親們也感到這個大學生真有兩下子,都親切地稱秦譚為“小秦校長”。后來,秦譚考入山東科技大學之后,決定把自己的同學帶回鄉,陪著孩子們一起過暑假。直到今年六月份,秦譚已經畢業了,但“小草學堂”的志愿者活動卻還在校園里繼續傳承著。目前,日照市嵐山區已經建立了15個 “小草學堂”,覆蓋全區8個鄉鎮街道,使各個村里那些暑假沒人照看的孩子都有了學習娛樂的好地方。(記者 陳珂 通訊員 衛雪 攝影報道)
[編輯: 李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