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9月份,城陽區首個茂腔劇團正式成立了,他們是一群茂腔愛好者組成的,劇團成員多是退休的老人,年紀最小的也已經40來歲,他們自籌經費買來設備、服裝,每周一三五排練劇目,然后進社區、學校表演,目前已到過棘洪灘街道和惜福鎮街道的近20個社區演出,每次現場觀眾少則四五百人多則千余人。
近30位“茂腔迷”組城陽首個劇團
“我們本身都非常喜歡茂腔,湊在一起排劇、巡演特別開心。”7月3日,記者在城陽區百姓樂園戲曲排練室內,見到了茂腔劇團的部分成員。今年已經62歲的萬淑珍是團長,自17歲就開始接觸學習茂腔。“當時有劇團到城陽來表演,我跟幾個同伴就去現場學,因為自己打小就喜歡,所以學得也快,一直到32歲進工廠上班前都經常跟劇團參加茂腔演出。”記者了解到,哪怕是萬淑珍上班后,單位比賽時,她也會表演茂腔,常拿第一名,在去年城陽區“五王”大賽中,她的茂腔表演獲得了銀獎。
萬淑珍告訴記者,現在在一起的伙伴大多在2011年相識于老年大學,從那時候開始就經常聚在一起學習表演戲劇,像京劇、呂劇、柳腔都表演過,自2013年至今義務巡演京劇、呂劇、柳腔等劇目近百場。自2014年9月大家伙正式成立了新天地藝術團,那時候起,她跟其他28個伙伴專攻起了茂腔,他們這個團隊也是城陽第一個茂腔劇團。
社區巡演給上萬人送歡樂
茂腔劇團的任知永告訴記者,他們曾向膠州茂腔的省級傳承人張梅香學習,從去年10月份開始排練劇目,至今已經排了十個劇,其中有《羅衫記》等傳統劇目。“團員們都很喜歡茂腔,但大都沒有多少基礎,有時候一個劇目就得排上兩三個月。”在劇目中司鼓、擔任指揮的任全山告訴記者,他們每次排劇都得經過相互記詞、熟悉唱腔、樂隊伴奏下熟悉唱腔、拉場排練等幾個環節才能基本成形。成形后的劇目,他們會進社區巡演,至今已表演近20場。他們一般晚上7點半到晚9點半演出,舞臺都是自己搭的,下午兩點半就得過去,回到家就晚上11點多了。
“現在我們已經到過棘洪灘街道、惜福鎮街道,像韓洼社區、魏家莊等都去過了,每場演出現場都坐滿了人,場地大的地方得有過千人,少的也有四五百人。”任知永告訴記者,目前已給過萬人送去了歡樂。“茂腔的唱腔優美,而且很貼近百姓,尤其是老年婦女很愛聽,我們膠州有句俗語,大概的意思就是‘茂腔一唱,餅子貼在鍋蓋上’,連飯都忘做了。”現在在劇團負責拉京胡的宋新武是膠州人,40多歲的他已接觸茂腔30多年。
希望更多社會力量支持
“青島膠州是茂腔的發源地之一,茂腔屬于膠州地方戲,目前在膠州的傳承不錯,但在城陽,尤其在河套、棘洪灘等靠近膠州的地方,雖有很多人喜歡茂腔,但唱茂腔的人或團隊卻很少,同時,茂腔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所以我們想為傳承茂腔做點事。”任知永告訴記者,從成立劇團至今,服裝費、設備費、演出時舞臺搭建費等各種費用他們都是湊起來的。“現在各項投入得有20多萬了,后面我們想增加劇目數量和巡演的次數,資金投入也會越來越多。”任全山希望,他們的劇團需要企業資助和政府的更多支持,也希望更多社會力量加入,這樣既能保證表演的質量,也能保證文化傳承良性循環起來。
“每次我們演出,觀眾大都是中老年人,年輕人很少,要想把茂腔傳承下去,需要年輕血液的注入。”任知永告訴記者,他們也曾跟青島農業大學學生和實驗二小的學生一起表演。據悉,目前他們正在參加區文新局惠民演出的招投標,中標后,他們會把更多好看的茂腔劇目帶進社區。
■相關鏈接
茂腔,是流行于山東省濰坊、青島、日照等地的漢族地方戲曲,最初為民間哼唱的小調,稱為"周姑調",傳說系因一周姓尼姑演唱而得名,又稱“肘子鼓”。它距今有200多年的歷史,主要活躍在山東省東部的青島、煙臺、日照、濰坊等地區的幾十個縣市,被譽為“膠東之花”,曾有“肘鼓子”、“周姑子”、“軸棍子”、“正歌子”等名稱,發展到后期被稱為本肘鼓、冒肘鼓、茂肘鼓等。早期茂腔的唱詞完全口語化唱腔單純易學,伴奏樂器簡單,易被市民、農民所接受。茂腔共有140多個劇目,較完整的有108個,代表劇目有“四大京”、“八大記”等。特別是《東京》、《西京》、《南京》、《北京》、《羅衫記》等傳統劇目,久演不衰,深受群眾喜愛。
文/圖 記者 焦紅紅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李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