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島網7月7日消息 2014年年底開始,隨著藍色硅谷各種配套設施逐漸完善,一大批新老創客將目光投到這里。智能機器人、溢油監測傳感器、海洋生物酶提取……一個個金點子在這里“搶灘登陸”,成功完成孵化并走向市場。“藍色硅谷以后將會成為一個‘創客工廠’。”在7月5日的采訪中,藍色硅谷創業中心負責人介紹,眾多有夢想的創客,被藍色硅谷的發展環境、幫扶政策所吸引聚集于此,未來藍色硅谷將成為海洋領域創客們最理想的創業平臺。
80后博導硅谷當創客 “我跟很多創客最大的不同就是,我是先把東西做出來再創業。”7月5日,記者在藍色硅谷見到了青島澳華智能機器人有限公司創始人于長斌,這位80后博士生導師自嘲是“科研宅”。“我家在濟南,1999年中學畢業后就出國留學了,現在是博士生導師,這十幾年從來沒有脫離過學校,一直都是在做理論研究工作。”于長斌說,之所以出來創業,是覺得科技成果應該產生更大的社會價值。
2012年于長斌最終確立了做“飛行機器人加傳感器”這個領域,因為當時國內做這個東西的人很少,前景廣闊。2014年于長斌創立的青島澳華智能機器人有限公司研發的多旋翼自主飛行器,入選了青島市創新創業項目。“我把樣品機做出來之后,就謀劃著找個地方嘗試自己去轉化它。”經過慎重分析比較,于長斌認為青島藍色硅谷有它獨特的優勢,科研起點比較高,功能定位比較高,特別是他的飛行器跟海洋的結合越來越緊密,這些都促使他決心扎根藍色硅谷。
“這飛行器的特點就是高度智能化,主要應用于環保、邊防、消防、警務和海洋勘測。”于長斌介紹,這款飛行器減少了對操作員的依賴性,不用輸入專門的程序,只要在屏幕上畫一個圈或點一下,它就能自己“理解”并去執行。“比如之前我們設計的煙氣監測無人機,如果是使用傳統的飛行器,那么每一次監測同一個煙囪,受到控制員水平的影響,飛行高度肯定不一樣,有時候可能距離煙囪幾米遠,有時候可能十幾米遠,這樣采集出來的信息就存在偏差,根本沒法用。”于長斌說,而這款飛行器不受人工控制,從起飛到降落整個過程中飛到哪里去,停在多高,采集過程怎樣,都由它自己“決定”。
海洋生物酶一克幾萬 1982年出生在青島的池姍是藍色硅谷為數不多的女創客。2014年在中國海洋大學讀完博士后,池姍選擇創業。“我讀博研究的方向是抗腫瘤藥物,當時做出了一個抗腫瘤的抗體,后來賣給了世界十大制藥公司之一的賽諾菲-安萬特。我們當時做了三年才做出來,但是賣給公司后一個月的時間就安排了100個實驗人員來做,很快就進入了二期臨床,這件事對我的影響很大。”池姍說,后來她決定應該真正的往創業的方向走一走。
“我現在創業研發的海洋生物酶其實也跟抗腫瘤藥物有關,我希望轉化成真正的產品,對治療疾病有一定的幫助。”在藍色硅谷創辦公司、建立實驗室之后,池姍加快了創業節奏,她用創新性研發的新方式,從海帶等海洋動植物中獲得了純度極高的生物酶,廣泛應用于藥物前體,每克價格比黃金要高得多,市場價要幾萬元一克。據池姍介紹,她的生物酶制取技術與傳統的化學或物理提取法截然不同,池姍從最基礎的基因研究開始,運用首創的人工合成的方式合成了生物酶,所以產品非常純,而且不含對人體有害的生物內毒素。
“這里匯聚了很多領域的科研團隊,海洋科研智力匯集,而在創業初期,我很想了解大家各自在做什么,能不能有一些合作的方向。總之,我感到這里有很多‘有共同語言’的像朋友一樣的創業者”,池姍解釋了她情定藍色硅谷的原因,不僅是政策好、優惠多,更重要的是科研環境好、科研人員多。
研發信標為雪龍號服務 和第一次創業的于長斌、池珊不一樣,青島森科特智能儀器有限公司董事長于敬東算是一位二次創業的“老創客”,他同樣早早就來到藍色硅谷進行布局。2015年于敬東在藍色硅谷成立了青島森科特智能儀器有限公司。“我們研發的信標可以下潛到水下7000米,雪龍號上安裝的絞車也是我們提供的,我們的海上溢油監測填補了多項國內空白。”于敬東說,現在公司已經走上了正軌,他們很多產品現在都達到了國際領先的水平。
“像我們研發的信標就更加智能化、立體化。”于敬東說,信標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在7000米水下如何保證電源的問題。“我們之前給探油設備提供的信標,這種設備一般要在水下工作幾個月、一年甚至更長時間,如何保證信標最后能正常使用就是最大的難點。”于敬東說,他們設計的信標在下潛和水底工作時可以保證不耗費電。“我們設計了一個水銀開關,在設備下潛時信標倒轉,開關斷開,在水底同樣如此,在上浮到水面后,水銀開關正立過來,接通電源開始發出信號,通過這個每一個科學考察的設備都可以完成回收。”
談到藍色硅谷,于敬東對未來充滿了信心。他說藍色硅谷對他最大的吸引力是未來海洋科技的聚集,“以前我們都要到北京去監測,以后等到深海實驗室、海洋實驗室建成后,所有的檢測項目都可以在這里完成。”于敬東稱,尤其是未來加工中心的成立,對于他們這類海工設備公司的誘惑力更大。此外,眾多的海洋科研機構、企業聚集,也更方便他們之間聯合做大做強。
[編輯: 董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