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信良
今年重慶巴蜀中學的劉楠楓奪得重慶高考文科總分“狀元”,并打破該市歷年文科第一名的最高分紀錄。好消息傳來時,劉楠楓正和同學在成都旅游,原本他可以早一點坐動車回重慶,但由于北大與清華招生方爭搶劉楠楓,北大方面為“表達誠意”,執意派專車去成都接劉楠楓。于是,劉楠楓回重慶的時間被多耽擱了4個多小時。北大、清華搶狀元,早已不是新聞。成為新聞的,是它們每年如何搶狀元。搶了狀元干什么?或許是想培養出公眾 “久旱望云霓”般渴求的大師,或許是想展示曹操“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般求賢若渴的姿態,又或許,只是為搶而搶,搶到狀元多,政績加分,搶到狀元少,臉面難看。毫無疑問,各省“狀元”肯定是一定意義上的人才。但所謂“狀元”往往只是考場狀元,多非事業狀元。媒體早已有“30年全國各省高考狀元因何‘全軍覆沒’”之類的質疑。這些考場上的優勝者,肯定有其過人之處,他們中乏人成為大師,也不能全歸于自身的因素。但是,作為國內的一流大學,理應對應試教育有較清醒的認識,對人才的多元化培養有較專業的心得,不該如此過度地熱衷于“狀元”,乃至于“第一名的專車接送,第二名的自己走路”。如此做法,只讓人看到所謂一流大學的“小”。
倒是幾家當地媒體報道中的劉楠楓,讓人覺得挺“大氣”。他說自己的學習時間比較長,除了午休半小時,他每天要從早上7時學習到次日凌晨1時,對取得“狀元”也覺得有偶然性。如果我們國內的一流大學,也能“坦誠”面對學術與教研,憑自己的真付出真本事,家有梧桐樹,何愁不引來金鳳凰,還犯得著“執意”提供“專車”嗎?大學之“大”,不在有多少大樓,也不靠獻媚挖來幾個狀元,在于培養挖掘不同天分的學生的各種潛力,讓他們日后成為各行各業的“狀元”。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925eat.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編輯: 劉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