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北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志愿者們為老人們包餃子。(資料照片)
端午節期間,很多人選擇外出旅游,但不少老人卻因怕勞累而不愿出去旅行,日間照料中心就成為了他們主要的活動場所。據了解,小長假期間,個別日間照料中心還特意為老人開了綠燈,假期也不休息。同時,假期記者走訪了解到,盡管青島市區日間照料中心早已達到在社區全覆蓋,但不少中心都是居委會在運作,人手有限加之不具備專業養老服務、運營知識等原因,很多照料中心都出現運營不善,甚至關門的情況。
事例
照料中心關門
老人們很失落 6月22日,市北區即墨路街道熱河路社區閑置的康復療養室門前,掛起一個新牌子“市北e家居家養老服務站”。“原先我們社區的日間照料中心干不下去了,就一直空著。前段時間政府引進了社會力量,在我們這里開起了服務站。每天都有專業人員在社區或者到老人家里服務。”熱河路社區書記邱繼紅說。
據介紹,從2011年起,即墨路街道熱河路社區就開始建設屬于自己的日間照料中心,想為社區老人們提供一個吃飯、娛樂的場所,讓老人不出社區就能得到養老院般的照顧。“前期設想非常好,我們街道也非常支持,購買了一批服務設備,有床鋪、健身用具、康復理療器材、棋牌室用品等,我們社區工作人員也非常積極都投入進來。”邱繼紅回憶說。
就這樣,熱河路社區照料中心如火如荼地建起來了,配餐、娛樂、康復、休息……一體化的社區養老模式在當時非常先進,這還成為周邊社區的重點學習對象。
但沒多久,照料中心遇到了麻煩。“太累了,忙不過來!”邱繼紅直搖頭,“我們本社區工作人員總共才有5個人,本來社區事務就繁忙,弄了日間照料中心之后就更忙不過來了。”
就拿配餐一項來說,每天中午約10位老人在照料中心吃飯,1個人根本照顧不過來,于是邱繼紅每天早上上班前都先去菜市場買菜,中午做飯的時候還要幫忙搭把手,“社區書記、主任、副主任都在照料中心幫忙,都沒時間搞社區工作了。”邱繼紅感嘆。
運行了近一年的時間,這個日間照料中心支撐不下去了。“剛開始很多老人覺得失落,但沒辦法,我們社區人員確實忙不過來,配餐、康復等項目都停了,就剩下棋牌室,老人愿意去玩的話,可以自己去玩。”邱繼紅無奈道。
■困境
缺專人負責和專業知識,資金也是難題 據了解這并非個例。在即墨路街道的7個社區中,全都建設了日間照料中心,硬件設施也較為齊全。然而不少中心都運行了一陣后不得不關門了,還有社區的照料中心從來沒能開起來過。近期,記者走訪島城多地發現,清江路附近的一處日間照料中心鐵門緊閉,人庭冷落;浮山后一處日間照料中心,門頭已經廢棄,門口長滿了荒草;嘉定山社區的日間照料中心,也已經閑置多年。
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海倫路街道社工科相關負責人分析,“政府當初投資建設了不少日間照料中心,最初都是委托社區居委會運營。但是眾所周知,社區工作細碎繁多,居委會很難抽調專門的工作人員去做日間照料。”
在人手缺乏的情況下,往往只能由社區書記或社區主任去肩負管理運營中心的責任,他們本身就有眾多行政事務,對于照料中心只能起到大致的指導作用,具體事務由社區工作人員管理。而社區人員對服務對象和服務理念缺乏專業化認知,也不具備養老、護理以及運營方面的專業知識,這導致社區日間照料中心管理不夠精細化和科學化。“沒有專人負責、沒有專業管理知識,不少社區日間照料中心都難逃‘關門’的命運。”該負責人說道。
而資金也是不少照料中心在發展中遇到的難解之題。熱河路社區書記邱繼紅提到,“我們最初忙不過來的時候,也想過雇人來做,但是雇人的錢誰來給?”記者了解到,除了場地之外,照料中心的運營成本也很大,如飲食、組織活動、購買用品等都需要資金,而這一塊,保障措施還不夠完善。在照料中心的建設期,政府有明確的建設資金保障,但是在中心建成運營之后,卻沒有了持續的資金注入,有些獎補政策也限定各類標準框框。
與此同時,老年人社會組織發展不夠強大,不能在實際中發揮作用,沒法給日間照料提供有力的支撐。此外,日間照料中心吸引志愿者服務力度不足,“在廣州、深圳等地區,志愿者服務非常發達,很多照料中心有了義工團隊的加盟后,組織了很多志愿服務活動,對于節約服務人力成本、搞活建設服務有著非常大的意義,而這些在青島大多數照料中心里還是比較缺乏的。”養老協會相關負責人說。
■出路
社區+專業社工,打造社區養老新模式 相比冷清甚至閑置的照料中心,在八大湖街道老年幸福中心,記者見到了另一番景象。每天,84歲的季文馨和78歲的孫淑蘭都要相約一起到幸福中心“上學”。原來,這處日間照料中心不僅給老人提供基本功能,還給老人提供學特長的機會,“豐富的娛樂休閑活動讓我們的生活很充實,哪天不來就像少了什么似的。”季文馨笑道。
記者了解到,這處“繁華”的照料中心前身也是由八大湖街道高郵湖路社區在負責運營,但社區人員精力有限也希望能引入合適的專業團隊。恰好,專業社工師紀云波和楊曉玲恰好在為找不到合適的地方辦照料中心而發愁,得知這一消息后,就與街道社區開展合作。
而她們的專業也給照料中心帶來了活力,中心先后開辟了多種娛樂活動區域,吸引了眾多有特長的老人以老帶老,幫助其他老人學習,還有來自學校、社會幾百位志愿者都參與到志愿服務中來。這處中心也發展成為市南區示范性日間照料中心,很多老人坦言在這里感覺很充實,也很踏實。
無獨有偶,長期以來,福彩四方老年公寓以專業化、細致化的服務成為養老行業的領頭羊。院長楊乃發曾介紹,幾年前,當他意識到社區養老成為養老行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己也準備依靠現有力量發展社區養老。河西街道大山社區配建的日間照料中心建成之后卻沒能得到有效利用,因為找不到合適的團隊來運營,一直閑置。2013年,福彩四方老年公寓的專業團隊接手這個中心,與市北區民政局、河西街道合作,打造大山社區日間照料中心,2014年年初正式投入使用,提供日托、周托、月托和季托等不同服務標準。剛一運營,立刻得到廣泛歡迎,老人在這里可享受五星級養老服務體驗。
而去年年底,福彩四方老年公寓又在嘉定山社區建起一處瑞昌路養老院,面積規模并不大,目前設置了32個床位,主要面向周邊社區服務。正因為服務得到了認可,嘉定山社區也想與養老院開展合作,讓專業團隊幫助運營日間照料中心。“因為已經有了成功的先例,很多街道、社區都想和我們養老院合作,未來,我們也將根據實際,聯合符合建設標準的社區照料中心,打造更專業的日間照料服務。”楊乃發介紹。
■探索
吸引社會力量注入是發展的大方向 與此同時,更為新穎的市北e家養老院也在悄悄孵化,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尋求線上線下一體化發展,積極打造了社區養老和居家養老的新模式。
相比于傳統的日間照料中心,這種新型社區服務站能為老人們做些什么?記者跟隨養老護理員來到其中一位服務對象,82歲的困難老人朱云英家中,“平時護理員都來上門服務,幫我打掃衛生、做飯,有時候我身體不舒服,他們還給我做推拿按摩。”朱云英告訴記者,市北e家的居家養老服務站還能提供訂購服務,“買菜,掛面,要個大桶水什么的,都可以上服務站去訂,方便極了,就像是我的貼身管家。”
“目前,在市北區合肥路街道、洛陽路街道、臺東街道和即墨路街道4個街道已經建立起居家養老服務站。”張超介紹,市北e家養老院是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形式進行發展。在服務站建設方面,幾乎都是由政府投資,但是在后期運營中,政府設立考核標準,達到一定的服務質量,將給予其相應的資金獎勵。“市北e家通過建立服務站的方式,將更好地深入社區,根據轄區老年人的需求,從網絡到社區線上、線下一體化發展,建立起一個專業化的為老服務平臺,老人足不出戶就能享受到專業的養老服務。”張超說。目前,全市養老機構達到253家,社區日間照料中心達到1032個。在千余社區日間照料中心中,大多數的運營還依托街道、社區工作人員進行。僅有少數規模較大的中心是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或民間力量來運作。“社區養老因為具備距離近、環境熟悉等先天優勢,絕對是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該專家介紹,在實際運行中,日間照料中心的發展還存在很多難題。但顯而易見的是,如何更好地搞活日間照料中心,發展社區養老和居家養老的新模式,不能單純依靠政府、街道、社區。而購買社會組織服務、引入市場因素,吸引更多的社會力量注入其中,應當是養老行業發展的大方向。
記者 朱薪雨 實習生 王玉珠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