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仙山隔云海,霞嶺玉帶連,據說世外有天仙……”上世紀80年代,中國香港電視劇《八仙過海》在大陸熱播,而這首名為《八仙過海》的主題曲,相信許多讀者至今都耳熟能詳。
八仙是中國得道的八位仙人,關于他們的傳說具體起自何時不得而知,但它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已然感染了全世界。新加坡、日本也有關于八仙的電視劇《東游記》上映,足見八仙故事的魅力之大。話說回來,八仙的故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兒?歷史上究竟有沒有這八個人?估計不少讀者對此也不怎么清楚。今天的《發現青島》我們就來說說八仙。
何仙姑原來是一個織鞋農婦 說八仙的傳說,我們就得先說說這八個人。這八人分別是鐵拐李、漢鐘離、張果老、呂洞賓、何仙姑 、藍采和 、韓湘子和曹國舅。他們個個身懷絕技,每人都有一段曲折的經歷,歷經劫難最終得道成仙。歷史上到底有沒有這八個人呢?楊繪宏曾撰有《歷史上真實的”八仙“》一文,對八仙的來源有所考證。據其分析,這八個人在歷史上都有些模糊的影子,后來又被人們雜糅上一些故事,才成了“八仙”。我們不妨挑幾個解說一番。
先說鐵拐李,鐵拐李在民間傳說中為八仙之首,有的書中稱其姓李,名洪水,隋朝人,魯迅先生的《中國小說史略》則說他姓李,名玄;趙翼的《陔余叢考》中又說他姓劉。有說他是唐玄宗開元至代宗大歷之間人,學道于終南山,一次元神出殼,沒曾想肉身為虎所食,只得投身于一個跛乞丐。看來他是一位民間口耳相傳,諸事附會而成的道家仙人。
張果老,名“張果”,因在八仙中年事最高,人們尊稱其為“張果老”,歷史上實有張果其人,而且在新、舊《唐書》有傳。史書記載,武則天時,此人隱居中條山,時人皆稱其有長生秘術,他自稱年齡有數百歲。武則天曾派使者前去召見,張果佯死不赴。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恒州刺史韋濟將其奇聞上奏皇上 ,玄宗召之,張果又再次裝死,氣絕很久才蘇醒,使者不敢進逼。
八仙中流傳故事最多的當數呂洞賓,在道教中,全真道奉其為“純陽祖師”,又稱“呂祖”。歷來大多數研究者均認為,呂洞賓姓呂名巖,唐末人。《金唐詩》、《詞綜》中都收有他的詩作。有說他是京兆人(今陜西西安一帶),唐咸通中及第,曾當過兩任縣令。有說他是九江人,原為唐宗室,姓李,因避武后之禍,易姓為呂。
最令人稱奇的是何仙姑 ,她是八仙中唯一的女性,長得極為標致,但實際上原型是一個農婦 。宋初《太平廣記》引《廣異記》稱,有何二娘者,是位以織鞋為業的農婦 ,后因嫌家居太悶,游于羅浮山,在山寺中住下,經常采集山果供眾寺僧充齋 。一次,遠在200公里外的循州山寺僧來羅浮山寺,稱某日曾有仙女去彼山采摘楊梅果子,經查實那天正好是二娘采果的日子,再加之大家又不知二娘從何處采來這眾多山果,便認為二娘即為循州山寺采果之仙女,從此二娘遠近聞名,也就借此不再寄居山寺了。
除了上述幾位之外,其他人物也各有原型,如漢鐘離本是宋初的名道,本名鐘離權;韓湘子乃是唐代大文豪韓愈的侄子;藍采和本是南唐時一個樂于周濟身邊人的流浪漢;曹國舅則是宋仁宗時期曹皇后的弟弟曹佾。
歷史上“八仙”有多種版本 說了八位仙人的故事后,我們再來說說“八仙”的傳說。說起來您可能不知道,“八仙”一詞早在漢代就有了,自此之后,不斷更新換代。也就是說,歷史上其實有過多種不同組合的“八仙”,直到明朝才把人選敲定。
最早的八仙出現在漢代,是號稱“淮南八仙”的八個文學家,當時稱作“八公”。他們助成西漢淮南王劉安著成《淮南子》,淮南王好神仙丹藥,后世傳其為仙,淮南八仙之說可能附會此事而起。《小學紺珠》記載:“淮南八公:左吳、李尚、蘇飛、田由、毛披、雷被、晉昌、伍被。”由此可見,淮南八仙只是八個文人,并非神仙。但后來因為有淮南王成仙的傳說,后世便附會在他門下的八公也成仙了,稱作“八仙”。
到了晉朝,“八仙”出現第二套。晉代譙秀所著《蜀紀》中,載有:“蜀之八仙”,依次是:“首容成公、隱于鴻闬 ,今青城山也;次李耳,生與蜀;三董仲舒,亦青城山隱士;四張道陵,今鶴鳴觀;五莊居平,卜肆在成都;六李八百,龍門洞在成都;七范長生,在青城山;八爾朱先生,在雅州。”上述的“八仙”與后來所傳的八仙,都毫無關系。
發展到唐朝,第三版“八仙”問世。這班人馬我們可以從杜甫的詩作《飲中八仙歌》中一窺其風采,這首詩用傳神的文字描寫了“酒中八仙”的醉態。他們分別是“李白、賀知章、李適之、李淳、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其中道“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當然,這里的“八仙”還是八位文學家。
直到宋初,現在公認的第四版“八仙”才算初具雛形,而第一個塵埃落定的人物就是呂洞賓。上文說過,呂洞賓原名呂巖,是唐末人,他的道學修為極高,加上宋、元時期大力推崇道教,有關他的神話也就越來越多。后來著名的全真教興起,為回應漢族民間信仰及傳說以宣揚其教法,全真教將鐘離權、呂洞賓等推為北五祖,漢族民間傳說、雜劇戲談等便與道教神仙相互演變,八仙故事流傳愈廣,內容愈繁富。呂洞賓則被尊稱為呂祖,各地道觀,尤其全真道觀祭祀不輟。不過這一時期,八仙中的其它人物還是經常變動,如元朝馬致遠的《呂洞賓三醉岳陽樓》中,并沒有何仙姑 ,取而代之的是徐神翁;岳伯川《呂洞賓度鐵拐李岳》中,有張四郎卻沒有何仙姑 ;明《三寶太監西洋記演義》中的八仙,則以風僧壽、玄虛子取代張果老、何仙姑。
“八仙”最終塵埃落定是明朝的事兒,這得益于著名小說《東游記》的撰寫。明朝嘉靖年間的小說家吳元泰根據歷史素材進行創作加工,寫出了著名的神話小說《東游記》,全書五十六回,完整敘述了八仙從修煉成仙,到八仙過海的全過程。在書中,吳元泰排定了八仙的順次:一、鐵拐李,二、漢鐘離,三、藍采和,四、張果老,五、何仙姑 ,六、呂洞賓,七、韓湘子,八、曹國舅。這八仙的組成及排名次序 ,已經與后來所傳八仙完全吻合,說明大多數人接受了吳氏的說法。
不過,凡事總有例外 ,即便吳元泰定了八仙的座次,在我國南方一些地區依然有不同的八仙。《神話“八仙”的由來》一文稱,劉海(或作劉海蟾,著名故事《劉海砍樵》就是說的他)就在許多地區仍位于八仙之列。明《列仙全傳》用劉海頂替了張果老,在江西某些地區的“跳八仙”中,也有以劉海代替漢鐘離的,而臺灣亦有用劉海替代藍采和。
八仙過海取材于犯人偷渡 八仙故事中最經典的一幕自然是八仙過海,《東游記》也將之作為全書的高潮。
傳說,八仙聚齊后到蓬萊閣上聚會飲酒,酒至酣時,鐵拐李意猶未盡,對眾仙說:“都說蓬萊、方丈、瀛洲三神山景致秀麗,我等何不去游玩、觀賞?”眾仙激情四溢,齊聲附和。呂洞賓說:“我等既為仙人,今番渡海不得乘舟,只憑個人道法,意下如何?”眾仙聽了,欣然贊同,一齊棄座動身而去。
八位仙人聚到海邊,個個亮出了自己的法寶,將之投入海中作為載具。瞬間,百舸爭流,逞雄鎮海,悠然地遨游在萬頃碧波之中。這就是后世所謂的“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然而,八仙遨海引得海面翻江倒海,震動了東海龍王的宮殿。東海龍王下令蝦兵蟹將搶走藍采和。眾仙見狀大怒,個個奮勇上前廝殺,在海里打起一場惡戰。眾仙連斬東海龍王兩個龍子,嚇得蝦兵蟹將魂飛魄散。東海龍王為報仇則請來南海、北海、西海龍王助戰。這場戰斗打得天昏地暗,直到后來南海觀世音菩薩出現,雙方才罷了手……
故事確實精彩,但現實卻很殘酷,因為據后來的史家考證,“八仙過海”其實取材于犯人偷渡事件。《重慶晚報》所載《真實“八仙”是越獄犯》一文說:在北宋建隆年間,沙門島(今廟島)是朝廷囚禁犯人的地方,從建隆三年開始,凡軍人犯了法,都發配沙門島。這樣年復一年,島上犯人越來越多。但朝廷每年只撥給全島三百人的口糧,所以糧食越來越不夠吃。后來,沙門島看守頭目李慶便想了個狠毒辦法:當犯人超過三百時,便將其中一些捆住手腳,扔進海里淹死,使島上犯人總是保持在三百人內,如此被殺的,兩年內就達七百余人。為了活命,犯人們經常跳海鳧水逃命,但絕大部分都被激浪吞沒,一次,有五十多名囚犯得到即將被殺的消息,便趁著天晴月朗,避開看守,抱著葫蘆、木頭跳入海中,往蓬萊山方向游去。從沙門島到蓬萊約三十里之遙,途中多數犯人體力不支淹死水中,只剩下八名身懷武功、體格健壯的善游者,借著水流游到了岸邊,在蓬萊城北丹崖山下的獅子洞內躲了起來。第二天,漁民發現了他們,當聞知八人從沙門島游水越海而來,無不驚奇萬分,把他們稱作“神人”,此事便在民間傳開了,并且越傳越神,他們被傳稱為“八仙”,演變成今天的“八仙過海”的故事。
特約撰稿 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