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廳的工作人員為小記者展示古代的手工紡織技術,讓小記者驚嘆不已。
本報訊(記者 欒英杰 程群)參觀即墨柳腔、即墨老酒、即墨榼子、田橫祭海、平度草編、萊西木偶等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學習柳腔等知識,開動腦筋畫臉譜……6月14日,《城陽新聞》小記者團來到了位于即墨的青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園,進行了一場有趣的民俗文化游,小記者們收獲多。
6月14日上午8時30分許,《城陽新聞》小記者團一行60余人來到了青島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園,一進入博覽園,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一個大鳥籠,據了解,這是山東最大的鳥籠,還有草編的各種囤具,各種農用工具,一幅古色古香的畫面呈現在眼前。還未開始參觀,小記者們已經興奮不已,紛紛拿起相機拍照。記者了解到,青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園是島城首家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作為青島及即墨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教育活動的好去處,目前已接待3萬余名中小學生。內部詳細展示非青島市內外50多個非遺、傳統文化項目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特色、歷史故事、現實市場和社會價值。在這里設有民間文學研究室,建立了民間文學電子書庫、青島非遺項目電子書、游客學習場所等。
隨后,孩子們分成兩組,由博覽園的兩位老師帶著參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李芳老師帶小記者們來到了田橫祭海廳,在里面的桌子上擺滿了各種祭品,小記者們對這些祭品產生了好奇,王岳問道:“這些東西是干什么用的?為什么都擺在桌子上?”李芳老師告訴他,每年的三月份人們都會拿出祭品來祭海,以此來祈福,希望一切平安。接著,小記者們來到即墨鑲邊紡,這里有很多編織品,在門口處一臺老式織布機上有各種顏色的絲線纏繞著。小記者看著各種編織品,滿心歡喜,“好漂亮啊,我好喜歡呢”萬雅晴指著一個編制的小動物說道。
最令大家興奮的莫過于民間技藝廳里的即墨特色小吃了,這里匯聚了即墨麻片、田橫香餑餑、即墨蜜三刀和即墨水煎包,李老師告訴大家,即墨的香餑餑很出名,制作的時候加入了雞蛋、蜂蜜等,形狀為圓形,使用大鍋蒸出來,再配上裝飾彩繪,圖案多樣:八仙過海、龍鳳呈祥等。看完了美食,也該探探美酒了,在即墨老酒坊,李老師講述了即墨老酒的制作工藝,“糊化”、“糖化”、“發酵”、“壓榨”、“陳儲”每一個步驟都至關重要。
當天上午,柳腔表演者為小記者們帶來了精彩演出,并為大家講解了各種戲劇知識。“我學到了國粹京劇,山東呂劇,青島的茂腔和柳腔,京劇的主要演奏樂器是京胡,有二黃和西皮兩種主要唱腔。”小記者牛祝軍告訴記者,自己收獲很大。
“看我自己畫的臉譜,這是我根據動漫形象設計的。”“我的臉譜是孫悟空形象哦。”最后,小記者們開動腦筋,發揮想象,動手畫起了臉譜。“今天的活動非常有意義,孩子們能學到很多民俗文化知識,還可以親自動手實踐,非常支持孩子參加。”小記者劉一菲的媽媽如是說道。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王泯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