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0多馬力的漁船出海兩天,打回十幾噸面條魚,另外還有百余斤鲅魚,幾十斤黃花魚等,休漁前的最后一船魚難見大塊頭海鮮,這讓黃島船老大肖云禮頗為尷尬。“盡管今天各種鮮貨價格都漲了,有的甚至漲了一倍,但量太少了,而量大的面條魚還是老價格。”肖云禮算了一下賬后告訴記者,這次出海,他收支基本扯平,算是白忙活了。而與肖云禮尷尬遭遇不同的是,隨著休漁期來臨,當地漁網修補師和漁船維修師的生意火爆,接到的活兒都排到了一星期之后,每天能收入三四百元。
現場一
黃島積米崖碼頭:
魚價上漲了出海也沒賺 “老肖,你兩條400多馬力的大漁船,就打些面條魚回來,不嫌丟人啊?”昨天早上6時許,黃島區積米崖碼頭,船老大肖云禮的漁船一靠岸,就有相熟的伙計跟他開起了玩笑。“那有什么辦法,我也想打大的,可是海里沒有啊!”肖云禮苦笑著說。
漁船靠岸后,肖云禮就得知各種海鮮批發價格都有上漲的消息,其中,鲅魚從每斤10元錢漲到了16元,刀魚從每斤15元漲到了20元,黃花魚從每斤20元漲到了30元,其他各種海鮮漲價幅度也在30%以上,他不禁心頭一喜,指揮船員卸貨時嗓門也高了起來。
因臨近休漁,很多市民想品嘗一下最后一船鮮貨,碼頭邊圍滿了前來購魚的市民和魚販子,看到肖云禮的漁船開始卸貨,他們都圍了上來,很快將刀魚、鲅魚等海鮮搶購一空,而面條魚也被來自日照和濰坊的魚販子拉走。
肖云禮大體算了一下賬,臉色逐漸又變得難看起來。“悲劇啊,又沒賺到錢。”肖云禮說,他這次出去兩天,打了大約10噸面條魚,能賣2.5萬塊錢,其他海鮮如鲅魚、蠣蝦等,因量太小,盡管漲價了,但難以影響大局。“這次出海,我僅僅捕到百余斤鲅魚,幾十斤黃花魚,就算價格翻番又能怎么樣呢!”肖云禮感慨地說。
“出海這兩天,光柴油就燒了4噸,再加上人工和漁網磨損等費用,跟收入基本扯平,算是白忙活了。”肖云禮說,他是五一過后開始出海的,一共出去6次,前兩次賺了大約一萬塊錢,而后幾次都是賠錢的,算起總賬來,還得賠進去近萬元。
“如今這海真是沒法出了,人家那些聰明的都干脆在家呆著,咱性子急,忍不住出了幾次,結果令人失望。”肖云禮說,積米崖碼頭至少有80%以上的漁船早在半月前就不出海了,如果不是有燃油補貼支撐著,這行他早就不想干了。
現場二
嶗山區港東碼頭:
本地小海鮮賣得挺火 “剛上岸的小海鮮,快來買吧。蝦虎40元一斤,小黃魚30元一斤……”因為是休漁前最后一天,昨天中午,嶗山東港碼頭熱鬧非凡。最后一船本地小海鮮上岸后,許多市民趁著雙休日爭相搶購,一些漁家宴的采購商也前來囤貨,一時間私家車擠滿了碼頭。
記者看到,上岸的最后一船小海鮮多為小黃魚、黑頭和黃姑魚,偶爾捕撈上來的幾只螃蟹,每只價格賣到了50元以上。船老大呂志順告訴記者,今天是休漁期前最后一船,雖然捕撈的全是個頭不大的小海鮮,但價格比平時貴了一倍。
“過了今天,再想吃本地小海鮮,就要等3個月之后了。”港東碼頭漁民張先生說,當天碼頭的漁家宴是一年中最紅火的一天,前來品嘗小海鮮的市民將碼頭擠滿,許多市民臨走時,都會在碼頭上捎幾斤剛上岸的海鮮。記者在港東碼頭看到,幾十艘漁船已經固定碼頭,有的已經上岸開始整修,有的漁民脫下工作服,換上時髦的休閑服裝,坐在船艙里打撲克,一派偃旗息鼓的跡象。
講述
出海這半年 跟肖云禮同樣失望的還有黃島石嘴子村漁民高先林,記者昨天上午趕到石嘴子碼頭時,53歲的老高正將自家的船翻過來曬曬太陽。“從今天起就徹底不出海了,先把船曬一曬,然后上油維護一下。”老高告訴記者,他的船只有20多馬力,平時出去一次也就三四個小時。
“出了正月后只要天氣好,我一般都出海,我用的是掛網,主要用來掛蟹子,好的時候能掛三四斤,收入三四百元,差的時候一個也掛不到,只能空手而歸了。”老高說,他大體算了一下,春節過后,他每月能掙3000多塊錢,還不如到附近的企業或者酒店打工掙得多。“以前我打魚,俺老婆賣。今年行情不太好,我沒用她,她就到附近一家酒店干雜工,洗菜刷盤子什么的,一個月下來收入接近4000塊錢,而且是月底結賬,絕不拖欠。”老高告訴記者。
人物一
漁網修補師周入3000元 記者注意到,在積米崖碼頭上,一名30多歲的男子修補漁網動作特別麻利,引來不少人圍觀。“別看他年齡不大,技術杠杠的,他是一個專業的漁網修補師。”一位漁民對記者說。
記者了解到,這名男子叫張川,35歲,家住膠州,高中畢業后就學習維修漁網,從事這個行業已經15年了。“我干這行淡季和旺季很明顯,每年休漁期前后是最大的旺季,因為漁民不再出海了,都要將漁網好好拾掇拾掇。”張川告訴記者,平時他都是隔三差五能接到活,現在來找他修漁網的都排起了隊。
“如果漁網有小的破洞,船員自己就解決了,但若有大的破損,修補難度加大,一般就得找我們來補。”張川告訴記者,他接的活都排到一星期之后了,他每天能補三四張漁網,補一個能掙一百多塊錢,一星期收入得接近3000塊錢。
人物二
替人修漁船日賺300元 昨天上午,記者在黃島區石嘴子看到,修船師傅孫傳林和伙伴老劉正在敲打著漁船上接近腐爛的船板。太陽很毒,他的臉上滿是汗水,因為騰不開手,也顧不上擦。
一個黑色的皮箱,里面裝有手工鉆、鐵錘、鉗子、釘子、刷子等,這是孫傳林維持生計的家當。休漁期開始后的3個月時間里,他要靠替人維修船只來掙錢。今年50歲的孫傳林,家住黃島區孫家灘村,16歲那年,他就跟著父親學習修船,18歲出了徒,然后開始獨立給人修船。
一艘木船重量至少千把斤,孫傳林需要在杠桿的支撐下,才能將船翻轉過來維修。他先用鐵錘除去漁船上海水腐蝕的漆料和麻繩,在船板之間鑿出一條縫隙,嵌入事先備好的麻繩,補上用桐油調過的石料,然后再上一遍桐油,最后,再用鉆在船板上鉆眼,砸進鐵釘,以讓船體更加牢固。“這活說起來容易,但真正要干好就沒那么簡單了,火候和力度得拿捏好,這個全靠經驗,得慢慢摸索。”孫傳林說。
孫傳林和老劉維修一艘漁船一般需要花費兩天工夫,一天的工薪是300元。“船修得好不好,船體牢不牢固,這涉及到出海人的生命安全,必須慢工出細活,不能追求速度。因此修船師傅都是算日工資,沒有包工包料的。”孫傳林說。
“從5月底到6月初大約十幾天時間是最忙的,因為漁民短時間內不再出海了,漁具都得修修補補,最近幾天我幾乎就是連軸轉,有時晚上干到八九點。”孫傳林告訴記者,這段時間下來,他能掙六七千塊錢。
本版撰稿攝影 記者 趙玉勛 康曉歡
[編輯: 李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