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JIZZJIZZ麻豆全部免费,国产精品青草久久久久福利99,亚洲射图,免费不卡中文字幕在线

青島市北區連續11年舉辦鄰里互助活動紀實

鄰居節“捂熱了每個人的心”

2015-05-26 09:52   來源: 光明日報 手機看新聞 半島網 半島都市報

小字體大字體

?

青島市北區鎮江路街道漢口路社區居民在鄰居節開展“品嘗百家宴,共話鄰里情”活動。資料照片



青島市北區敦化路街道鄰居節,老游戲帶來新快樂。資料照片



  《周禮》有云:“五家為鄰,五鄰為里”。鄰里相恤,在我國有著厚重的文化傳統。但是,近年來,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傳統人際交往、鄉村共同體被社會現實割裂,鄰里關系日趨淡漠。有鑒于此,中國志愿服務聯合會2013年底成立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開展“鄰里守望”志愿服務活動,為空巢老人、留守兒童和殘疾人等困難群體送去關愛,“鄰里守望”成為全國志愿服務組織和志愿者的共同遵循,也成為中國特色志愿服務事業的一個有力載體。

  新時期,弘揚傳統鄰里文化并予以創新發展,對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意義重大。從今日起,本報開設“新鄰里•新民風”專欄,聚焦鄉土社會對傳統鄰里美德的堅守,記錄城市社區對鄰里文化的創新。

  “沒想到11年前我的一個小小的倡議,竟得到成千上萬人的熱烈響應,并且拉開了青島市市北區每年一次的‘鄰居節’序幕。”今年21歲的大學生孫睿涵對記者說。

  “從2004年到2015年,市北區19個街道一共舉行了4700多場鄰里互助活動、80多萬人次參與、200多家單位響應。可以說,在這個擁有104萬人口的老城區,‘守望相助’的鄰里關系已經生根發芽、處處開花。”山東省青島市市北區區委書記惠新安說,“鄰居節產生于百姓需求,興盛于百姓需求,只要老百姓喜歡,我們就會一年一年地辦下去。”

  “左鄰右舍,難得咱們有這好緣分”

  2004年春節,為了完成學校的社會課堂作業,10歲的孫睿涵跑到樓上樓下鄰居家拜年,沒想到,多半家庭因為不認識她,沒有給她開門。事后,孫睿涵對姥姥家所在的青島市市北區海倫路街道一個單元樓的48戶居民進行調研,發現姥姥竟與27戶居民素不相識,比較熟悉的也只有6戶。姥姥張毓鈞是個有心人,她鼓勵孫睿涵寫下自己的經歷,并以祖孫倆聯名的形式寫信給政府部門,提出了舉辦“鄰居節”的倡議。

  “我記得首屆鄰居節是2004年在海倫路街道搞的,當時不知道老百姓喜不喜歡,市北區政府決定先搞個試點。沒想到現場特別火爆,很多別的社區的居民都跑過來和我們一起過節。”張毓鈞回憶。

  “紅燒牛肉、辣炒蛤蜊、大蝦白菜……”2015年4月22日,在大港街道大港社區,長條桌擺整齊了,拿手菜端出來了,鄰居節的必備節目“百家宴”開始了。這個社區有3000多戶居民,其中一半是鐵路職工,2012年拆遷后,有近千戶居民搬離了這里。但是每年的鄰居節,社區都會備上好酒好菜,把搬走的鄰居們請回來:新房舊友睦鄰,喝酒品菜聊天。

  “今天我們全家都來了,冠軍志在必得。”2015年4月27日,在鎮江路街道舉行的“奔跑吧,鄰居!”趣味運動會上,來自北仲社區的吳敏華興奮地告訴記者。

  而在“鄰居節”的微信公眾平臺上,網友們遇到的好鄰居是這樣的:

  網友“@ism”說:“租房沒有WiFi,急著傳文件,鄰居將她家的密碼告訴了我,中國好鄰居,沒有之一。”

  網友“@直立行走的”說:“房子對門是位大媽,我在網上買了N多東西,快遞都讓親愛的大媽幫忙收著了。”

  “窗挨著窗,門對著門,都說遠親不如近鄰。樓上樓下,左鄰右舍,難得咱們有這好緣分……”這是登北社區居民自己創作的“鄰居節節歌”。

  “有了鄰里真情,自然就有了城區和諧”

  2014年2月,家住南口路社區的劉瑞芝老人在別人攙扶下走上領獎臺,成為“市北區十佳道德模范”。13年前,同住南口路的符大娘因偏癱住進養老院,搬走前拜托鄰居劉瑞芝照顧其患有嚴重抑郁癥的兒子大符,劉瑞芝一口應允。

  13年來,劉瑞芝每天為大符買菜送飯、打掃衛生。幾年后,符大娘在養老院去世,病情加重的大符更加暴躁,劉瑞芝只能每天趁他不在家的時候偷偷溜進去送飯、打掃衛生。13年來,嚴重自閉的大符從不和任何人交流,也從未說出過一個“謝”字,但是劉瑞芝毫不介意:“我能挪動一天就照顧他一天,這是我對符大娘的承諾。”

  “區里每年都會重獎像劉瑞芝這樣的好鄰居。”市北區區委常委、宣傳部長李建偉說,鄰居節本來就是老百姓自己的節日,身邊的故事最能感染身邊的人,榜樣的力量可以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老百姓心底生根發芽,內化于心、外化于行。11年鄰居節,市北區先后涌現出了100多位“好鄰居”“好市民”“道德模范”等先進人物。

  “鄰居節有三大特色。”李建偉說,一是問需于民,怎么辦聽老百姓的,政府就是“后勤部長”;二是每年都有創新,像今年的“微信搖搖好鄰居”“撕名牌大戰”等新潮活動就吸引了許多年輕人參加;三是拓展干群交流渠道,區委書記、區長、各級黨員干部都要以“鄰居”的身份參與活動,到基層聽民情、解民意,消除誤解,形成合力。

  “鄰居節不僅僅是一個節日,它還傳遞一種理念,讓陌生的鄰居熟悉起來,讓寂靜的樓道熱鬧起來,讓人文的環境優美起來,社會肌體產生良性循環,有了鄰里真情,自然就有了城區和諧。”青島市社科院研究員劉同昌表示。

  “鄰居節,治愈了城市冷漠癥”

  “乘電梯時你和陌生鄰居打招呼嗎?”

  “鄰居敲門時你只會透過貓眼對話嗎?”

  伴隨著城市發展,越來越多的人搬進封閉小區,高樓之間門一關,鄰里相逢不相識。2011年,一項媒體調查顯示,80.9%的人感覺鄰里關系越來越疏遠,冷漠的鄰里關系和霧霾一樣,成為一種“城市病”。

  “互聯網時代人們壓力大、流動快、宅人多,的確給鄰里關系構建帶來不少障礙。”劉同昌說,但是高樓再高、網絡再強,也阻擋不了渴望溫暖和交流的心。只不過,隨著時代變遷,我們需要去探索并建立一種適應時代發展的新型鄰里關系。

  “社區有美食節、讀書日、播放露天電影、安裝關愛門鈴……孤獨的老人有鄰里照顧,困難的家庭有鄰里幫扶,吵架的夫妻還有和事佬上門勸和……我在這個社區工作14年了,感覺鄰居節捂熱了每個人的心,完全治愈了城市冷漠癥。”海寧社區主任矯淑珍說。

  “在溝通交流中增進家園意識,在尊老愛幼中體會互利共榮,鄰居節既是薪火相傳的鄉愿所在,也是時代發展的文明創新。”劉同昌說,希望有一天,市北區的“鄰居節”能夠形成一種文化品牌效應,以其親和力、推動力,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地生根。

  光明日報評論:

  親仁善鄰促社會和諧


  從2004年到2015年,19個街道共舉行了4700多場鄰里互助活動,80多萬人次參與,200多家單位響應。在擁有104萬人口的青島市老城區市北區,守望相助的鄰里關系已是處處開花。市北區舉辦“鄰居節”的成功經驗讓我們看到,重塑鄰里關系對于新時期社會和諧建設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

  鄰里是一種以地域關系為基礎的人際關系,不僅是人們因居住而產生的地緣關系,也是一種基層社會組織單位。對有著深厚農耕文化的中國來說,鄰里關系的重要性僅次于血緣關系和宗法關系,在中國人心目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親仁善鄰、守望相助,不僅是每個人的道德目標,也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體現。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加快,鄰里關系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在城市,以商品房社會為單元的社會生活結構造成人際互動日益減少,人情冷漠;在農村,大量青壯年外出務工造成人際交往被割裂,鄉村共同體漸漸消失,鄰里關系趨于淡漠。

  人們常說,家庭是社會的細胞,鄰里關系則是社會最基本的組織。沒有組織凝聚的細胞得不到豐富營養,其發展和完善自然難以為繼。市北區11年的努力讓我們看到,只要政府加強引導和組織,分散的群眾力量就能重新凝結,讓鄰里互助互讓、和睦融洽的和諧之風在全社會洋溢。

  改變鄰里冷漠疏遠的現狀,絕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我們在很長的時間內,做大量細致的工作。在現代化的今天,悠久的鄰里文化傳統能給我們更多的啟發,我們依然可以古為今用,以宣揚仁愛為核心思想,以幫扶弱者為優先方向,以自治與鄉約為規范措施,以禮讓為道德提綱,讓傳統鄰里文化在現代重新放射光芒。

  “鄉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則百姓親睦。”鄰居節的成功,根本原因還在于其符合人民群眾的愿望。只要我們加強組織,在溝通交流中增進家園意識,在尊老愛幼中體會互利共榮,就能讓鄰里關系發揮促進社會和諧的積極力量。

[編輯: 王泯蘇]

相關閱讀

活動 鄰居

?

熱門推薦

房產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