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位市民在閱讀銀行理財產品宣傳資料。CFP供圖
在銀行買的理財類產品就一定靠譜嗎?你知道自己在銀行買的產品有可能并不是銀行發行的,而是銀行代銷的嗎?近日,有消息稱,銀監會已下發《商業銀行代理銷售業務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管理辦法》),規范銀行代銷業務,明確銀行不得對代銷產品提供任何形式的收益擔保。業內人士認為,此舉將減少銀行誤導銷售的行為,減少“飛單”現象。
■規定
銀行給代銷產品把關 根據《管理辦法》,銀監會要求商業銀行明確代理銷售業務的界定范圍,需要對合作機構實行名單制管理,并對銀行代銷業務界定范圍,明確銀行不得對代銷產品提供任何書面或口頭形式的擔保。
對此,有業內人士表示,規范銀行代銷業務,能夠起到遏制“飛單”的效果,但其意義并不止于“飛單”。銀行代銷產品本來就存在不少問題。而此次明確對合作機構實行名單制管理,就等于銀行對合作方,比如基金投資公司實施了監管。這樣一來,銀行對合作方的資質、信譽都要有全面了解。“讓銀行來給代銷產品把第一道關,也降低了投資者的選擇成本。”他說。
其實,證監會對銀行的代銷業務早有界定,一般銀行的理財產品包括基金、保險和券商集合管理計劃等。此次界定,尚不知新增或減少哪些業務范圍,但是重新定義范圍,既是規范銀行代銷業務,同時給投資者指明了投資方向。
對于銀行不得對代銷產品提供任何書面或口頭形式的擔保,是對銀行內部代銷人員行為的規范。有的代銷人員為了完成業績或為一己私利,對某些理財產品夸大宣傳,給投資者造成“高收益、低風險”的假象,而當風險問題暴露后,多數只能由投資者承擔。
■探訪
多家銀行有代銷產品 5月4日,記者走訪多家商業銀行網點,發現各家銀行除了銷售本行自有的理財產品外,都會或多或少地代售保險、基金、貴金屬、信托等產品。而且,理財經理在介紹時對不少代銷的產品都大力推薦。“現在股市這么好,買點股票型或者指數型基金正是時候。”一位理財師說。而當記者來到另一家銀行時,理財師則向記者推薦起了保險產品:“現在普通理財收益率不高,但像這款分紅險產品既能保多個險種,又有收益,您看一下?”
據一家股份制銀行理財經理介紹,代銷的產品真正的經營主體是第三方公司,如保險公司、基金公司等,由第三方公司來負責產品的設計、投資和管理,銀行不對產品的投資風險負責。“比如在銀行購買基金,如果基金出現虧損,儲戶也會找銀行理論。但實際上,銀行的自有產品和代銷產品,完全是兩碼事。”他說,“銀行網點多、分布廣,作為銷售平臺,只是發揮這些優勢,賺取渠道費用,與銀行自有產品所承擔的責任有很大區別。”
■支招
兩招辨別是否正規 對于普通市民來說,如何辨別銀行代銷產品是否正規呢?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一般來說,可以通過兩種方式來辨別。
一是看合同上是否有銀行公章。銀行的代銷產品里,在客戶所簽署的產品協議書里肯定會提及銀行名字,而且客戶會簽名,產品投資方和銀行也會簽名蓋章。銀行作為代銷主體,成為銷售過程中的當事人。通常情況下,如果是銀行代銷的產品,為了利于監管和吸收存款,銀行會要求客戶購買產品的資金歸集到自己銀行。
第二是看宣傳資料上是否有銀行名稱。投資產品的宣傳資料上一定會顯示出代銷機構有哪些,比如說這個產品在某個銀行代銷,會有具體代銷銀行的名字。但有些宣傳資料一般是投資公司印的,客戶在查閱的時候也需要多留個心眼。
不過專家提醒,銀行對代銷的產品也有監管職責,如果產品說明書上刻意注明產品是由某銀行監管,也是值得投資者懷疑的,必須了解清楚。 記者 喬秀峰
■提醒
當心工作人員這些話 做風險評估時這些話是在干擾你:
1、這款產品只面向風險承受能力高的客戶,你的資產、收入、風險偏好都要填最高的選項。
2、這種評估只是形式要求的,可以隨便填寫。
3、你剛才填寫的答案不好,應該這樣改。
買理財產品之前,銀行先要對你做風險評估,以此判斷你適合買哪類產品。在客戶進行風險承受能力評估時,工作人員不應出現上述用語。
咨詢理財產品時這些話是在敷衍你:
1、這些問題應該在銷售文件中有,自己看。
2、具體投資我也不是很清楚。
3、各種投資資產都有,每種資產比例都在0~100%之間。
買理財產品之前,一般都會先向工作人員咨詢。銀行應詳細說明投資范圍、投資資產類別和各類別的投資比例,不應出現上述用語。宗文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李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