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漢名將曹參功勞天下第二他曾經爬過平度大澤山 現在人們一說起中國古代的主流政治思想,脫口就是儒家學說,殊不知,中國古代的政治一直都是多種思想交織的結果,單憑一種思想,怎么能夠治理好這個泱泱大國?
且不說“外儒內法”的治國之道,單是道家思想,就對整個國家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甚至在一個時期,遠遠壓過儒家,成為治國的核心思想。在這里面,有兩個人功不可沒,他們一個叫蓋公,一個叫曹參。說來也巧,這兩人相識的地方就在青島,而道家的治國理念“黃老學說”,也正是從青島出發,一步步推廣到山東乃至整個漢初王朝。今天的《發現青島》,我們就來說說曹參和蓋公的故事。
半生戎馬,幫劉邦打天下 蓋公的出現,要在下半場,我們先來說說曹參。
曹參,字敬伯,泗水沛(今江蘇沛縣)人,西漢開國功臣。曹參之所以發跡,很大程度上源于他早早的就站隊正確,這里面有很大的運氣成分。他早年為秦朝沛縣獄掾,即管理監獄的小吏,蕭何為曹參上司(主吏椽),劉邦屬押解犯人之官吏(亭長),為其下屬。因為是老鄉兼同事,蕭何、曹參、夏侯嬰等皆與劉邦交情深厚,建立了“革命友誼”。因此,劉邦的反秦起義一開始,曹參就成了他的嫡系。
現在我們說起曹參,一般會想到他的治國方略,殊不知,曹參在打仗上也是一把好手。李文武在《漢相曹參成功的領導風格》一文中介紹,漢高祖劉邦自封沛公開始起事時,曹參以中涓的身份跟隨高祖。先是打敗郡監的軍隊與薛縣的守軍,得“七大夫”爵位。接著在攻打山東的爰戚和亢父時,曹參身先士卒沖在第一線。因功官職升為“五大夫”。后面的大小戰斗不計其數,就這樣一路打一路升,最后打到滎陽,被劉邦任職為護軍中尉。
公元前205年,隨著秦朝的滅亡,漢王劉邦與西楚霸王項羽之間的矛盾慢慢升級,戰爭一觸即發。漢王劉邦任命曹參為代理左丞相。盡管對手換成了不可一世的項羽,曹參一樣表現卓越。在兩次重大戰役中立了大功。第一次是公元前205年,魏王魏豹反叛劉邦 ,投靠項羽,代理左丞相曹參分別與韓信率軍向東在東張攻打魏將軍孫遫的軍隊,大敗敵軍。后來一路進擊,追到武垣,活捉了魏豹。第二次面對的競爭對手是齊王田都與龍且。曹參隸屬于韓信,擊潰了齊國歷下的軍隊,奪取了臨淄。不久大敗項羽親信龍且的軍隊,殺了主將龍且。
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中總結曹參的戰功,跟隨劉邦起事以來,他總共打下了兩個諸侯國,一百二十二個縣;俘獲諸侯王二人,諸侯國丞相三人,將軍六人,郡守、司馬、軍候、御史各一人。至于斬殺的敵人,那就更是數不勝數了。
論功行賞,屈居全國第二 西楚霸王在烏江自刎,劉邦的龍椅也算是坐穩了,接下來一個棘手的問題擺在他的面前。
自古中國要講究論資排輩,因為這才能制造秩序。打了勝仗也得分出個一二三,該封官封官,該授銜授銜。劉邦面對的是一幫子農民起義將領,這件事兒就顯得格外麻煩。
據說當時這幫獎將領經常在宮里面喝酒說粗話,喝多了就開始掰扯當年的舊黃歷,你不如我,我不如你的,說得不投機誰也不服誰,之后就開始對罵。加上漢初禮儀還沒有成形,搞得皇上和大臣之間,大臣相互之間根本沒什么尊卑可言。
綜合考慮之后,劉邦決定搞一次評比活動,論功行賞。可論功也不順利,大家爭來搶去,一年也沒個結論 。最后,功勞第一的位置落在了蕭何和曹參兩個人的頭上。劉邦是主張蕭何第一的。劉邦認為,蕭何的功勞最大,要封他為贊侯,給予的封戶也最多。關于這件事兒的爭論,《史記·蕭相國世家》中有兩個版本,一個是劉邦借別人嘴說的,一個是劉邦自己說的。
借別人嘴說的版本里面講 ,定蕭何第一后,群臣們對此不滿,都說:“平陽侯曹參身受七十處創傷,攻城奪地,功勞最多,應該排在第一位。”這時,關內侯鄂千秋把劉邦要講而未講的話講了出來:“眾位大臣的主張是不對的。曹參雖然有轉戰各處、奪取地盤的功勞,但這是一時的事情。大王與楚軍相持五年,常常失掉軍隊,只身逃走也有好幾次。然而,蕭何常派遣軍隊補充前線。這些都不是大王下令讓他做的。漢軍與楚軍在滎陽對壘數年,軍中沒有口糧,蕭何又用車船運來糧食。如今即使沒有上百個曹參,對漢室也不會有損失,怎么能讓一時的功勞凌駕在萬世的功勛之上呢?應該是蕭何排在第一位,曹參居第二位。”劉邦肯定了鄂千秋的話,于是確定蕭何為第一位,特許帶劍穿鞋上殿,上朝時可以不按禮儀小步快走。
劉邦自己說的那個版本更直白,直接把蕭何比做“人”,把武將們比做“狗”。高祖認為蕭何的功勞最大,把他封為鄖侯,給他的食邑很多。功臣們都說:“我們親自身披鎧甲,手執兵器作戰,多的打過一百多仗,少的也經歷了幾十次戰斗。攻破敵人的城池,奪取敵人的土地,都立了大小不等的戰功。現在蕭何沒有立過汗馬功勞,只不過舞文弄墨,發發議論,從不上戰場,卻反而位居我們之上,這是什么道理?”
高祖說:“諸位懂得打獵嗎?打獵的時候,追趕撲殺野獸兔子的是獵狗,發現蹤跡向獵狗指示野獸所在之處的是獵人。現在諸位只能奔走追獲野獸,功勞不過像獵狗。至于蕭何,他能發現蹤跡,指示方向,功勞如同獵人。何況你們都只是自己本人追隨我,至多不過加上兩三個親屬,而蕭何全部宗族幾十個人都跟隨我,他的功勞是不能忘記的。”群臣聽了,都不敢再說什么。
通過漢初的這次論功,曹參最終敗給了蕭何,功勞全國第二。據說正因為這件事兒,曹參和蕭何彼此關系不怎么和睦,這自然是難免的。
大澤山上有個“曹參亭” 公元前194年,西漢政府廢除了諸侯國設相國的法令,改命曹參為齊國丞相。這年劉邦剛去世,武將曹參從此開始了文臣生涯。
曹參主政山東,政績很多,這也是后面我們要講的重點,在本段,我們先來說說他主政山東后跟青島發生了哪些關系。眾所周知,即墨故城(現在平度境內)是當時齊地的一個重要區域,曹參主政山東,肯定在即墨做了不少考察調研。有一種說法,曹參還曾游覽過平度的大澤山,并且留下一座亭子為證。
王明章先生所寫《歷史上哪些名人到過大澤山?》一文專門論述了曹參游覽大澤山的可能性。他說,由高瑞吾、李樹、王友文三人編著的《大澤山詩文石刻輯注》一書中,收進了清代昌邑舉人吳綽的《游大澤山記》一文。文中說:“十五日,共出山口,猶記有小石庵,殘碣斜敧 ,款識漶漫,未知何祠。重經再訪,始知為曹參亭也。”清人文章中的“曹參亭”成了考察的重點。
王明章先生考察說,吳綽在這里寫他進山口時看見有一“小石庵”。他這里說的“山口”,可理解成進入山腹的普賢門那兒,也可理解為韭園村開始登山的那地方。因接下來有“仰視樓石,仍坐山腰”等句,可知他說的“山口”是后者。靠近山路上,只有他說的這地方有一座亭子,但是亭名“著屐亭”,而不叫“曹參亭”。
那他為什么把“著屐亭”說成“曹參亭”?他說他是“重經再訪 ,始知為曹參亭也”,他訪的誰?必是當地知情人,這可說明這“著屐亭”又名“曹參亭”。顯然,有個叫曹參的人來過大澤山,后人為紀念他的到來而建此亭。因亭正當登山起始之處,于是聯想到謝靈運著屐登山的典故而又有了另一個名字。因另一名字“著屐亭”更貼切,所以就把“曹參亭”這名字淹沒,不專門“訪”是不得而知了。
曹參是什么人物?他有沒有到大澤山的可能?王明章先生講,曹參任齊國丞相九年,且又聽了蓋公的話無為而治,所以他有的是登山玩水的時間。齊國都城在臨淄,離大澤山也就三百多里路,當時的平度在齊國轄下,曹參作為丞相到平度巡視的機會肯定是有的。到了平度,登登大澤山那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特約撰稿 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