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島網4月10日消息 “我是古田路16號3號樓2單元的居民,我單元3樓的走廊燈壞了,能否派人來維修?”近日,一居民在珠海路街道香港花園社區的微信平臺上通過“便民紙條”給社區留言,反映問題。很快,社區工作人員便安排365便民服務隊上門維修。據介紹,為了暢通居民與社區的溝通互動渠道,了解居民的意見建議,提高服務效率,也為準確及時傳達黨和政府的有關政策、法律、法規和社區建設服務信息,近日,市南區在香港花園社區等65個社區成立了微信服務平臺。
即時查詢服務事項辦理流程 微信的使用雖然已經得到了廣泛的普及,但官方運營政務微信,對習慣了傳統工作模式的社區來說,還是一個新鮮的事物。2015年,珠海路街道香港花園社區微信服務平臺啟用,作為一個集信息發布、特色宣傳、輿論引導、情感互動于一體的特色服務平臺,該平臺啟用后,進一步縮短了社區的服務半徑,提高了服務效率。
“以往居民來社區辦事,經常漏帶材料,不得不來回跑,有了微信服務平臺之后,他們可以提前查詢醫療、養老等社區服務事項的辦理流程,帶齊了材料再過來。”香港花園社區董作蘭介紹道,另外,居民還能直接通過微信留言,工作人員也會及時解答居民疑惑。
“為了做到能夠方便居民,社區固定安排了一個大學生社工負責微信平臺的日常維護和信息采集,使國家、市、區發布的最新的惠民政策,能夠及時傳遞給居民,居民加關注即可了解。”據了解,目前香港花園社區的微信服務平臺每天都能保證發稿2-3篇,內容涵蓋社區動態、惠民政策、好人好事等方面。
開設“微課堂”為老人培訓微信 有了微信服務平臺是好事,但如何讓居民都了解和會使用這一新工具,香港花園社區為此動了不少腦筋。董主任介紹,社區的居民年齡普遍偏大,對智能手機和微信等操作不熟悉,但他們也往往是社區服務需要面對的最重要的群體。
“所以在運營的初期,我們就選了30名對社區工作熟悉的居民進行試點關注,主動給他們講解智能手機的使用方法、微信的操作流程等專業知識。”董主任說,進入常態化運營后,社區又把這一“微課堂”納入老年大學的教學計劃,鼓勵居民在自己的朋友圈轉發感興趣的文章,熟悉微信的使用。
“我們社區的上班族多,下班回家晚,對社區工作留意較少。”為了讓年輕人也多了解社區的工作,香港花園社區在辦事大廳張貼了微信二維碼,來辦事的居民尤其是青年人,工作人員都會推薦他們“掃一掃”。除此之外,社區還在各單元樓及為管區居民免費發放的《社區新聞報》上印刷、張貼二維碼,逐步實現微信服務全覆蓋。
拉近居民和社區的距離 “微信服務平臺的搭建,不僅對居民來說是件好事,社區的服務效率也提高了。”董主任介紹,現在社區的會議可以通過微信來通知,活動也通過微信報名,意見征集也增加了微信這一渠道,逐漸取代了以往只能依靠逐人打電話的模式。
在香港花園社區的微信服務平臺上,設有“活動報名”、“征求意見”、“一鍵撥號”、“便民紙條”、“鵲橋驛站”等板塊。董主任介紹,像是依托微信平臺成立的“鵲橋驛站”極受居民歡迎,已經成功介紹了30余對佳偶。社區服務難免有“盲點”,但開設了便民紙條后,居民可以留言反映問題,社區及時派人處理,目前,已經收集居民意見建議近20條。
“居民反映了問題,社區及時跟進處理,讓兩者的距離越拉越近。”董主任表示道,微信服務平臺尚處于起步階段,今后繼續利用好這個平臺,以點帶面輻射更多的社區居民,開展更多的活動,豐富居民的生活。
文 孫貼靜
[編輯: 董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