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位住在護理院里的老人介紹,"這里有家的感覺"。記者 高緒亮 攝
對于很多人來說,死亡是一個不愿觸及的話題。然而有那么一群人卻要經常直面死亡,他們就是從事臨終關懷的護理員們。清明節前,記者來到島城唯一一家專業臨終護理院——市北區紅十字老年護理院進行了采訪,12年里,通過精心照顧和治療,他們幫助1300多位老人走完了生命最后一程。面對死亡他們也曾有恐懼,但是隨著對生命的認知,現在已經能夠坦然面對。
■照顧
對失能老人“事無巨細” 3月29日,剛下火車的譚美青院長急忙趕到市北區紅十字老年護理院,她記掛著190位老人。從2003年和22名離崗的廠醫姐妹們一同創辦這家臨終關懷機構后,越來越多的事情讓她像陀螺一樣越轉越快。除了院里的工作,還要參與國家標準的制定、編寫養老護理教材、制作遠程教育課程、培訓護理人才等等。
但譚美青仍然堅持在一線為老人服務。3月30日,記者剛來到護理院,就看見譚美青正和四五名員工一起幫助一位老人排便。“這樣的事情很普通,我們每個員工都會做。”譚美青說,很多連家人都不愿意去做的事情,員工們都親力親為。
據介紹,在這里入住的老人很多都長期臥床,大小便失禁,思維也不清晰。記者看到,每一位老人的床頭都有一張卡片,除了標明姓名、性別、年齡外,還寫著入院日期、護理級別、特殊事項(病種)、飲食等。飲食方面分得比較細,大類主要有流質食物、半流質食物、軟食、治療飲食、普通飲食,可根據老人不同的身體狀況進行選擇。”譚美青說,照顧這些失能老人就是要做到“事無巨細”。
■挑戰
面對死亡曾不敢進門 該護理院每年都要送走100多位老人,建院12年來已經送走了1300多名老人,甚至有時一天就要送走好幾位。一夜之間和自己朝夕相處的老人就再也見不到了,這對于人的心理和身體,絕對是一個巨大挑戰。因此很多職工都因為承受不了壓力而辭職。
“在這里老人去世是常有之事,我們比一般人更接近生老病死,一點一點看著生命的消逝,也更能體會面對死亡的滋味。”副院長趙芳告訴記者,第一次得知自己照顧的老人去世時,她不敢進門,不敢去看空蕩蕩的床單,不敢去回憶和老人度過的時光,甚至晚上一閉上眼就想到老人的模樣,心揪得睡不著。
在護理院居住的老人八成以上都患有現代醫學無法治愈的疾病,剩余的平均生命周期在七八個月左右,住進來一周之內就離開的情況也不少。一位護理員告訴記者,“每次有老人離世,大家的心情都特別低落,有時候我們就跟著哭一場,一整天樓道里都靜悄悄的,安靜得讓人壓抑。”有時候家屬在場或者旁邊有其他老人,為了顧及到別人的感受,他們只能躲在廁所里偷偷流淚。
■狀態
“員工們都非常陽光” 據介紹,該院護理員有80多人,絕大多數都工作了5年以上,工作10年以上的也有三分之一。員工們都能理解這項工作的意義,能坦然面對老人的死亡。“在這種環境下,大家也更加珍惜生命,想通過自己的付出,為老人、為社會做更多的事情。”譚美青說。
“每個人都會死,我們做的工作是人人都需要的,幫助老人們從容安詳地度過生命的最后一程,是一件非常神圣的事情。”護理院的李主任說,“每逢老人離開我們都很痛苦,但是我們每天盡心盡力地照顧他們,為他們減輕痛苦,讓他們更加輕松地走完最后一程,我們心里也很坦然、很高興,覺得幸虧有了我們,才讓老人更加安詳地走完人生,因此我們的員工都非常陽光。”
■病例
入院兩年病情穩定了 在眾多臨終老人當中,程仲弟是比較幸運的一個。2013年,當時65歲的程仲弟因為前期突發腦溢血,導致消化道出血一直高燒不退,當時在市立醫院治療了兩個多月,幾乎把所有能用的藥都用遍了,但是老人持續高燒沒有起色,醫護人員也建議家屬不要再住院了。“醫生的意思是治療下去沒有任何意義,甚至可以考慮準備后事了。”程仲弟的妻子寧玉琴說。
“我當時也特別糾結要不要轉到臨終護理院里,因為護理院的醫療條件、設備不如大醫院,但是在醫院里治不好,開銷又特別大。”寧玉琴說,自己最終決定將程仲弟轉到這家護理院。
趙芳解釋稱,“我們采取的是對癥治療,老人出現炎癥我們就做抗炎治療,通過支持療法,可以減輕老人的痛苦,還能維持較長的時間。”沒想到,從2013年到現在,程仲弟病情已經穩定了。“胃管也拔除了,能吃一些糊糊了,我們知道他不可能治好病,現在他有些意識、能吃飯,我們就很知足了。”寧玉琴說。
■思考
“死亡教育”有必要加強 “其實每個人、每個家庭都要面對死亡,當面對死亡,我們應該采取哪些措施?子女可以和老人達成共識,等這一天真正到來的時候,就可以按照商量好的去做。”譚美青說,如何選擇最好是由病人自己決定。而在中國,很多人忌諱談論死亡的話題,但是回避不等于問題不存在。
“現在關于‘死亡教育’的內容還很缺失,其實死亡是一種常態化的事情,加強‘死亡教育’太有必要了,政府、社會各方面都應該行動起來。”譚美青說。
■心聲
有些家屬想盡孝但方法卻無知 譚美青坦言,臨終護理還存在很多壓力,其中很多家屬的不理解、不配合帶給他們的無奈甚至大于死亡帶來的痛苦。
有很多老人隨著疾病、衰老,身體各項機能逐漸退化,尤其是消化功能已經很差了,護理院會按照老人的需求為其準備食物,例如有助于消化的五谷雜糧等。“但有時候家屬看到我們制定的食譜,以為我們是為了省錢。”譚美青無奈地稱,一些家屬帶來許多肉、蛋、魚蝦等食物拼命喂給老人,這無疑給老人的身體增加了許多負擔。“我們進行勸說有家屬就反駁:‘我們是盡孝心,老人日子不多了,還能不給他們吃點好的?’”
“我們提倡孝心,但拒絕無知的盡孝方法。”譚美青說,“現在很多人學習對孩子的胎教、早教、啟蒙課程,卻沒有一門課是教‘當父母老了,子女該怎么做’的。如果以后設立這樣的課程,我非常愿意去教授這些知識。”譚美青說。
記者 朱薪雨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