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梅庵梅花節近日開幕,“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梅花的孤傲和高冷讓它有著獨特的魅力,也成為報春的象征。青島的古村落中,十梅庵的名字很有意境,其中的數字、花朵和青燈古卷,似乎向人展示著無窮無盡的故事。那么,十梅庵的名字是怎么來的?采訪中,記者得到的答案不一樣,不過,總結起來與十株梅花和尼姑庵有關。令人感到驚訝的是,即便因十梅而得名,其實,數百年來十梅庵并沒有梅花,是后人用辛勤和汗水換來的今日美景,也迎合了古人對后人的寄望。本期,我們來游覽十梅庵。
“十年磨劍刃似霜,粉面潘郎已鬢蒼?!?br>
十梅庵中的十字,是數字,曾經與梅相連,指十株梅花,也與人有關,指的是十位仙女,更有說法稱指的是十個寧死不屈的平民。這都來源于古老的民間傳說。
十梅庵村坐落在老虎山最北的山頭——圍子山西麓,已經有600余年的歷史。600年來,村子數易其名。因立村人為盛氏家族,人稱其最初的定居處為“盛家溝”。青島文史專家劉錦告訴記者,后來因為與盛家為鄰的是座古庵,傳說庵前坡上長著十株梅花,所以這里叫做十梅庵。清朝同治版《即墨縣志》的“七鄉村莊圖”中標志為“東庵”;在1899年德國人海因里希編著的《山東德邑村鎮志》中記述為:“十梅庵,十為數字,梅為梅花,庵即廟,有475人?!睍谢謴土恕笆封帧敝?。“文革”期間,村名作為“四舊”被破掉,改成“向陽村”,1978年后恢復原名。十梅庵宣教處處長莊永棟告訴記者,十梅庵以前是個丘陵地帶,“從云南遷移過來的人們認為這里環境不錯,就留下墾荒地種農田”,經過多年滄桑巨變,“現在村里有1300多戶,3300多人,加上外來人口,大約有七八千人,年輕人多住樓房,年紀大的住平房”。
那么十梅庵中十字到底來源于哪里?這里有不同的說法。臧作佳老人說,庵前有十株梅花,巧合的是,庵里的尼姑也是十位,而且她們的名字中都有個“梅”字,如春梅、冬梅、臘梅等,所以庵取名為十梅庵,庵旁的村子也被稱作十梅庵村。莊永棟告訴記者的版本不同:傳說,十仙女下凡東游嶗山,發現十梅庵附近山清水秀,因迷戀此地美景,頓時生思凡之心,玉皇大帝聞訊震怒,派天兵天將下界捉拿,十仙女執意不從,便化作十株梅花留芳人間。后來人們筑殿命名十梅庵。記者在青島市檔案館里找到了1989年1月30日的《青島日報》,其中的一篇報道就引用了這個版本的傳說。
記者還翻閱到了一本《李滄名勝古跡的傳說》,在這里,關于十梅庵的來源改成平民的故事:古年間,九里山坡下有一對夫婦:劉根“巧哥”和趙花“俊姐”,接連生了9個 漂亮的大閨女“大梅”“二梅”……黃土嶺西的板橋坊村,有個無惡不作的大財主趙五,老婆生了九個兒子。18年后,巧哥不幸去世。趙五聽說俊姐家有九個閨女,就打算強行許配給兒子們。就在迎親之時,俊姐家突然房倒屋塌,母女十人被埋。第二年春天,十株梅樹聳立房屋舊址上。嶗山的一位道姑聽說后,深受感動,修造了一座廟堂,塑了十尊梅花仙子像,招了九位道姑,取名十梅庵。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br>
在十梅庵風景區的一塊石頭上,鐫刻著一首詩:“十梅庵里原十梅,百年已失今成林;千滴血汗一枝梅,萬代香風醉后人”,從中,我們可以讀出,以前的十梅庵并非梅花滿山,甚至曾經一度沒有梅花,“長達幾百年時間”,劉錦說。
記者在探訪十梅庵村時,看到了一些雕塑,有奮力奔騰的老牛,也有晨起報曉的公雞,莊永棟說,意思是十梅庵人聞雞起舞、吃苦耐勞。這種精神與村莊的發展分不開。十梅庵以前是個窮山村,生活異常艱難,后來老百姓靠著勤勞的雙手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
記者青島市檔案館看到了一份報告,形成于1946年4月26日,名字為《青島市四滄區十梅庵村郊區村莊財產損失報告單》,上面詳細地列有135戶人家在抗戰時期的各種財產損失,包括莊稼、家具等都曾遭到日軍掠奪。這無疑對村莊的發展造成巨大打擊。今天86歲的臧作佳老人告訴記者,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人襲擊十梅庵被游擊隊打走,回去后竟然調來了飛機進行空中轟炸,“村里有個人擔著扁擔上山拾草,正好一塊炮彈皮打在扁擔上,把他的兩根手指頭給打下來”,村里有人無辜被炸死。
重重考驗讓十梅庵人更加堅強。建水庫、蓋磚場,興辦企業,村民的生活蒸蒸日上。前面提到,十梅庵因梅得名,其實,在上世紀90年代之前,十梅庵的“梅”字是一個空字,因為村民中并沒有幾個人見過梅花。直到1995年,青島市政府批準十梅庵村在村東、村南的青山綠水之間建設風景區,梅花才從南國長途跋涉來到了青島,讓梅字變得名副其實,也讓十梅庵馳名山東甚至全國,旅游業也有了長足發展。
種植梅花的發起人叫莊實傳,在《記憶的村莊》中的《十梅庵村》一文中,劉錦還原了莊實傳引進梅花的過程。他先是在電視上看到中國工程院院士、梅花專家陳俊愉種梅花的故事,后六次登門拜訪求藝,并由陳先生引薦,認識了武漢梅花研究中心的趙守邊教授。兩位梅花界的頂尖人物,向十梅庵傳授了種花、施肥、剪枝、嫁接的過程。這種只在南方生產的美麗植物,經過認真培育在十梅庵的山頭繁殖起來,從而形成了北方最大的梅園?,F在,十梅庵梅花節每年舉辦一次,“已經舉辦了十七屆”,莊永棟說。
梅花耐苦寒的精神,與十梅庵村民的艱苦奮斗契合起來,成為一種信條,代代相傳。
“茅庵養道靜深山,解笑光陰解駐顏?!?br>
無論前面講的是哪一種傳說得名,最終的名稱還是庵字。庵,指的是圓形草屋或者尼姑住的小廟。這里曾經香火很旺,百姓爭相前來祈福,只是因疏于修繕,古庵從輝煌走向殘破,最終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劉錦告訴記者,十梅庵村以廟得名,但今天人們口中的“十梅庵”已經不是傳說中的古庵廟堂?!肮拍峁免忠呀浄捱^3次了,兩次易址,由盛家溝南崖的南黃泥崖子遷到溝北崖”。劉錦曾經到溝南窯場東部土坡上探訪,“1996年工人取土燒磚時,曾在南黃泥崖子上挖出一片古磚地面,因而猜測這里就是古庵的廟堂所在地”。
根據村落600年歷史的推斷,古廟的時間同樣久遠。清朝康熙年間,廟堂重建,是大棗園村的王家主修,鄉村們踴躍捐款,十梅庵建到了崖子北岸,建成一座觀世音菩薩廟,鄉親們把它叫做“娘娘廟”。光緒十一年(1885年),“娘娘廟”再次翻建,十梅庵村里的各姓百姓都曾捐款。庵里的大鐵鐘上密密麻麻地鑄著捐款人的姓名。讀過兩年私塾的臧作佳小時候曾經仔細尋找過自祖上,他的祖父臧興(音)就赫然在列。“每年的大年初一是敲鐘祈福的日子,周邊村莊的鄉親們都來排隊,我記得當年我十來歲,很早就起來,爭著去敲頭遍鐘,當時廟堂里很是熱鬧”,回憶起當年的情景,自認為耳背、現在記憶力差的老人卻記得異常清楚,“小時候的事,終生難忘”。劉錦說,重修的廟堂約50多平方米,一溜5間,“廟宇的院子很大,約400平方米,院子里種植著黃楊、銀杏、刺松,都有幾百歲的年紀了”。
廟堂東西山墻上曾經有過一幅出名的壁畫,是膠州丹青妙手宋孝真的作品。據說,作畫時宋孝真已經78歲高齡,是在微醺狀態下畫就的得意之作:東西山墻各一叢青翠欲滴的竹子。傳說兩幅畫爐火純青,曾發生過鳥兒不辨真假欲投入竹林撞墻而死的故事,劉錦說,“今天村里50多歲的老人對斷墻上的殘畫還有記憶”。“‘文革’前廟堂就已經殘破不堪了,現在已經蹤跡全無”,臧作佳說。
十梅庵現在已經成為一個社區,文昌路東部是嶄新的十梅庵新區,西部是平房村落,夾雜有幾棟樓房。老人和孩子們雜居在一起。古今多少往事,都在老人與后輩們的閑談之中,只是梅花般的精神,已經滲入人們的筋骨中,不再被忘卻。
張文艷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