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先生在水庫中抓到的"怪魚"。(市民提供)
半島都市報2月25日訊(記者 劉玉凡) 25日一大早,家住青西新區的李先生在丁家河水庫撈起一條“怪魚”,身邊的朋友稱這條魚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鱘,讓他一下慌了神。經過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相關專家鑒定,初步判斷這條“怪魚”為
俄羅斯鱘。
“這條魚長得真奇怪,身體比較尖細,嘴巴有個尖,摸起來也很光滑,就是不知道是什么魚?”25日下午,市民李先生致電本報新聞幫反映,稱他在水庫中抓到一條“怪魚”。李先生將40多厘米長、十幾斤重的魚帶回家后,趕緊把它放入鐵桶中,并注入了新鮮的水庫水。
“我從沒見過這種魚,聽朋友說是中華鱘?!崩钕壬⒓瓷暇W查閱相關資料。他告訴記者,“我看有關中華鱘的介紹,發現和這條怪魚幾乎一模一樣,都是體形修長,頭有一個尖。”李先生希望有專家能幫忙鑒定,這條“怪魚”到底是不是中華鱘,到時打算將其放生。
25日下午,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劉靜研究員在仔細觀看了怪魚的照片后,初步判斷它是與中華鱘同屬一科的俄羅斯鱘。劉研究員介紹,中華鱘和俄羅斯鱘都屬于鱘類,俄羅斯鱘的尾鰭上下葉差距比較大,上葉要遠遠長于下葉,而中華鱘尾鰭的上葉僅僅是稍微比下葉長。此外,中華鱘的吻部要圓鈍,而俄羅斯鱘的吻部要更加尖銳,而且還有些上翹。
劉研究員表示,這條怪魚還是一條幼魚,吻部比較尖銳,再根據體形和顏色判斷,“怪魚”是俄羅斯鱘的可能性比較大。不過,劉研究員認為,如果想進一步確定怪魚的種類,需要對實物近距離觀察?!岸砹_斯鱘繁殖力比較強,對其進行人工繁殖的商戶比較多,所以不排除這條魚被人買走后,又放生到了水庫里。”
“市民有意識保護中華鱘,還是值得稱贊的。”劉研究員告訴記者,中華鱘是世界現存魚類中最原始的種類之一,被稱為“活化石”。一條母鱘一次可產百萬粒魚籽,但是成活率不高,最后成魚的更是少數。再加上攔河筑壩,阻礙了中華鱘的洄游通道,水質污染和有害漁具的濫用更是加重了中華鱘的危機,1988年中華鱘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請本文線索提供者李先生到本報領取線索費80元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李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