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省臺前縣姜莊村的姜氏族譜。
半島都市報2月24日訊(記者 姜振海) 國家有史,地方有志,百姓有譜。修家譜是中華民族的歷史傳統之一,記者回鄉時發現,隨著時代進步和觀念變遷,家譜發生了新的變化。女兒和兒子一樣被記錄到家譜里面,也不再全部按照輩分取名做登記。
“叔叔,這本家譜上有我的名字”,大年初四,在河南省臺前縣夾河鄉姜莊村,今年12歲的姜香宇拿起桌上的家譜說。在這本2014年出版的家譜中,村里的女孩子姓名都收入其中。這是姜氏20多年來的再一次修家譜,除了附近村莊的姜姓人家,東平、梁山、陽谷、范縣等地的宗親也續入到家譜里。
村支書姜勇介紹說,女兒的名字首次列入家譜,除了彰顯男女平等的觀念之外,也是考慮了計劃生育等現實因素。以姜莊村為例,現有280戶1000多人,不少夫妻只有一個或者兩個女兒。家譜中只列兒子的話,很難說的過去。最終的商議是,不僅要把閨女列上,已經出嫁的閨女還要寫上嫁到了哪個村,以后就像檔案一樣可以查詢。
此前入家譜,姜氏家族嚴格按照“承毓道德傳 士丙英文煥”的輩分來命名。現在孩子們有改名的,加上個性化命名的出現,也不再像以往一樣單純按照輩分來記錄。比如“姜劉偉”其實為“士”字輩,家譜中就寫上姜氏94代,列入“姜劉偉”的本名。
姜莊村的族譜叫做《壽良姜氏族譜》,從名字來看恐怕很難明白“壽良”的意思。根據家譜中的記載,“壽良”是古代壽張縣的別名。姜氏祖先為姜子牙,在田氏篡齊之后,族人南逃至淮郡即江蘇淮安。明初洪武年間,75代人茂周(行七)自淮安遷至兗州府張秋鎮西南三里許居住,清代屬于壽張縣縣治,后來其子孫遷居周邊縣市40多個村莊。雖然行政區劃多次發生變化,但是自乾隆十年姜氏修譜開始,后人即以75代祖先遷至的“壽良”為名。
女孩子進入家譜,并不是一縣一村的偶然現象。在山東省東平縣州城鎮謝樓村,2011年出生的謝思語剛出生半年,就和她的三個姑姑一起,列入了謝氏家譜中,謝家的家譜也保存在謝思語的二姑家中。都知道山東人闖關東,這一點也從家譜里找出了線索來,謝思語的二姑介紹說,續家譜時還續入了遠在黑龍江的一個村莊的5000多位謝姓人。剛過去的這個春節,黑龍江的宗親們來到村里,大家一起上墳祭祖都很感動。
修族譜是家族文化的一種傳承,也是民俗回歸的一種具體的表現。青島市國學學會會長張文認為,族譜的內容不僅能夠反映人口繁衍、家族遷移等事項,還記載著家風以及家族歷史上的杰出人物,是一個家族有序傳承的重要依據,對后人也可以起到樹立標桿、增強自信的作用。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李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