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盧正春(中)和朋友們徒步大沽河畔搜集素材。(盧正春供圖)
經過了幾千個晝夜的調研和筆耕,一部《青島的母親河:大沽河志》即將從即墨人盧正春筆下誕生。出生于大沽河流域的一個小村落,在母親河的浸潤下生長,從1998年開始有了著書推介母親河的想法,十余年走遍了大沽河兩岸數十個鄉鎮上千個村落,這位業余作家的夢想終于將在本月實現。總計40余萬字的大沽河傳,全面展示了母親河的風采,而盧正春也因此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大沽河通”。
家住母親河畔想為她寫傳 今年50歲的盧正春出生于大沽河下游東岸11公里處的即墨荒洼村,后來在即墨市移風店鎮就職。“當時,我住在一個四合院里,離大沽河很近,每天都會‘上河’去看看。”他說,那時的大沽河老土壩有著細細的沙,他們干脆脫了鞋襪在壩上賽跑,這樣的愜意,盧正春至今記得。
“這么好的一條河,很多人連聽都沒聽過,來都沒來過,即便是知道的也知之甚少。”盧正春說,3000多年來沒有一本系統介紹大沽河河情的書刊出版,有關大沽河的文章也是寥寥無幾,這不能不說是一件憾事。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盧正春下定決心要為母親河做傳。曾經是一名教師,又喜歡寫文章的他,從1998年開始,開始利用業余時間,沿河逐村逐點進行考證,搜集寫作素材,休息日則往返90多公里,到相關部門查閱資料。
16年走遍大沽河沿岸村莊 想要完整、準確地介紹青島的母親河,實踐比想象要困難許多。“首先要做的就是去查各種史料。”盧正春說,在寫書的初期,他頻繁往來于青島各地的圖書館和檔案館,查閱了包括萊西志、平度志等在內的地方志和水利志等,擷取與大沽河相關的素材。
資料搜集只是其中一部分,更多的是實地考察。“大沽河沿岸的村莊我都走遍了。”他說,一面實地考察,一面詢問知情人,尋訪大沽河的發源地,廣泛收集兩岸的民間傳說、民俗風情和重要事件,最終在2003年推出了《大沽河志略》的書稿。
最近這些年,盧正春仍舊沒有停下,重新踏勘大沽河的源流,一個背包、一壺水、一頂遮陽帽、一張地圖,是他全部的裝備,幾乎每個周末都要行走幾十里路。就這樣,到2014年底 ,盧正春和他的朋友們一起走遍了大沽河沿岸,搜集了許多一手素材和照片,重新編排撰寫了這部有幾百張照片和40余萬字的《青島的母親河:大沽河志》,并自費出版。
14個篇章勾勒母親河全貌 “大沽河流經青島市的萊西、平度 、即墨、膠州和城陽5個區市,流域面積占青島市陸域總面積的45%,被譽為青島的母親河。”盧正春已經是一個“大沽河通”,他為母親河所做的傳記,分為14個部分。“歷史淵源”講述了自周以來母親河文明史的清晰印記,“河情瀏覽”展示了干支流的庫渠壩橋的敦實態姿,“大事述略”記錄了歲月生發的重大事件,“古跡遺址”訴說著文化遺產的陳年軼事……
記者看到,在這本書中還由盧正春搜集了許多有關大沽河的民間故事。比如說位于移風店的“掛甲樹”的故事。據民間流傳,唐太宗李世民曾將盔甲掛于這棵樹上,如今這棵樹已經成了大沽河下游著名的古跡景點。
盧正春告訴記者,他這十多年對于大沽河的探訪,多源于對于這條母親河的喜愛,他還想通過自己的這種行動,來呼吁大家對母親河進行保護。“現在青島市已經啟動了大沽河治理工程,這確實是件大好事。然而,大沽河流域土地上居住著成千上萬的人,只有每個人都提高保護母親河的意識,才能徹底治理,絕不能飲鴆止渴。”盧正春說。 記者 周曉荷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李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