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傳敏展示楊氏太極拳的經典招式。
鄭傳敏(右)與師父楊振鐸合影。(翻拍)
1月14日早上6點,
平度市植物園內,一名年過六旬的男子身形健碩,正嫻熟地打著一套楊氏太極拳。他的身后,幾名年齡不等的人正照著他的一招一式,有模有樣地跟著打。該男子名叫鄭傳敏,今年63歲 ,是一名退休職工,也是平度市有名的太極拳高手、大名鼎鼎的國家武術一級裁判、武術一級教練,他在平度免費教市民學習太極拳,前前后后已經培養了300多名太極拳愛好者。為傳承楊氏太極拳的正脈正宗,2014年,鄭傳敏終于投到楊振鐸宗師(楊氏太極拳的正脈嫡傳)門下,成為他的第七批第215名弟子,同時也是楊氏太極拳第五代關門(最后一名)弟子。
練拳30年,終拜楊氏太極拳門下 最早接觸太極拳是在1977年,那時鄭傳敏27歲。“一次打籃球,把腿撞傷了,引起關節炎、肌肉萎縮,針灸、打封閉、吃藥都治不好,而且當時在部隊機關工作,腿疼不方便出操,非常麻煩。”鄭傳敏告訴記者,為了鍛煉身體,他就跟著煙臺的一個老師學習傳統的24式或者48式太極拳。沒想到,鄭傳敏居然學出了門道,而且喜歡上了練拳。教練每教一個動作,正經八百來學的同學還不如他學得快,而且動作做得也很標準。因為這段時間的學習,鄭傳敏扎下了一些武術根底,肌肉萎縮也恢復了。
1988年,鄭傳敏轉業回平度市做行政工作。2001年,他在青島市委黨校學習,結識了青島楊氏太極拳委員會副會長王曉東。“一天早晨,我尋思去找找青島是否有練拳愛好者,恰巧碰到王老師在教家人練拳,于是,跟隨他一起學練了楊氏太極拳、劍、刀,老師發現我學得快,就單獨教了我幾天,當時覺得太極拳練到正路子上了。”鄭傳敏說,就是這一次見面,成為他學練太極拳的重要轉折。
本身對武術就極有興趣的鄭傳敏,加上有根底,他成為所有學員中學習最快最認真的、也是學得最好的。有時候放假,王曉東的家人都出去玩了,他卻抓住這個時間練習武術,遇到疑問,便跑到王曉東家里去討教,甚至住在他的家里,這樣一來二去,王老師也打心眼兒里喜歡上了鄭傳敏,教授了他許多楊氏太極拳的精要。
2004年,經青島市楊氏太極拳委員會會長王玉珍(楊振鐸的第二批入室弟子)介紹,鄭傳敏隨楊振鐸宗師學練傳統的楊氏太極拳。“毫不夸張地說,跟楊師學拳,是我的平生夢想。”鄭傳敏表示。正是憑借著鉆研與勤奮,鄭傳敏打動了楊振鐸,2014年,成為了他的第215個弟子,同時也是第五代楊氏太極拳的關門弟子。
晨昏無間,不練拳不上床睡覺 在鄭傳敏的家里,記者看到處處堆著厚厚一沓太極拳書、太極錄像,他說:“不管到哪里,只要看到太極書都要買下來,每天沒事了,便拿出來學習研究!”除了鉆研前人經驗,練拳更是一年四季360余天不間斷,不論酷暑寒冬,鄭傳敏每天都會準時出現在平度市體育館或者植物園,晨昏無間。他告訴記者,“退休前,工作是我的第一職業,太極拳是我的第二職業,退休后,太極拳自然成了我的第一職業,練太極拳是我最快樂最幸福的事情,練習中,不僅忘卻了瑣事 ,甚至忘掉了自身,其樂無窮。”
鄭傳敏的老伴也非常支持他練習太極拳,她告訴記者,十余年來,老鄭從不懈怠,工作再忙,也要做到每天不練拳不上床睡覺,即使是出差或者旅游時,他也不忘帶上練功服,走到哪里練到哪里,別人打撲克,他就克服疲憊,練上一會兒拳,同時還建議同事早點睡覺,養成好習慣。
與鄭傳敏同住一個小區的張大爺說,常看他走路時自然而然地就比畫起來,不熟悉的人還以為他“半神經”呢,后來才知道他是在想太極拳的動作該怎么打。
十幾年來教授弟子300余名 據了解,上世紀90年代初,太極拳在全國來說少有人了解,在平度更是幾乎沒人會打。鄭傳敏回到平度后 ,每天早上都到植物園練太極拳。起初,單位晨練的人看他在那“比畫”,都跑過來看熱鬧,覺得他的動作特別優美,一會兒白鶴亮翅,一會兒白蛇吐信,一會兒又來個金雞獨立,柔中帶剛,剛柔相濟,慢慢也對太極拳產生了濃厚興趣,后來干脆跟在鄭傳敏身后“比畫”起來。
十幾年來,鄭傳敏精心傳授楊氏太極拳,教授學生300余人,為了不誤人子弟,鄭傳敏還多次到太原去拜訪楊氏太極拳第四代傳人楊振鐸。“在師傅的言傳身教下,我不僅學到正宗傳統的楊氏太極拳,也學到了做人、做事的道理,德藝雙修。”鄭傳敏告訴記者,他十分珍惜跟隨師傅學習的時光,盡可能多地從老師身上學東西。自2003年,鄭傳敏經常組織弟子參加全國乃至國際太極拳邀請賽,個人多次獲金牌,也有多名學生獲獎。在平時練拳中,他還注重對資料的積累,編寫資料近10萬字,為了充實自己,爭取機會參加青島市、山東省和國家體育總局、武術協會的培訓及交流活動,加入了中國武術協會,獲得了國家武術陸段位,國家一級武術教練,一級武術裁判,國家級社會體育指導員等職稱。
作為楊振鐸宗師的入室弟子,楊氏太極拳第五代傳人,鄭傳敏表示 ,他將秉承師缽,謹遵師訓,遵從武德,不負師望,不圖虛名,精心傳授正脈楊氏太極拳,為全民健身做出努力。
文/圖 記者 張雪松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王泯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