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山小學校長張曉迎買來京劇臉譜,給學生們元旦演出使用。記者 何毅
一方面是“買買買”的商業化洋節爭奪眼球;一方面是元旦春節將至,大家對“年味”越來越淡表示擔憂。
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它是家庭、民族認同感和凝聚力的重要載體。如何過好傳統節日推動文化
傳承?怎樣踩準現代人的心理預期 ,讓中國傳統節日“味道”濃郁,甚至變成一種喜聞樂見的時尚?大多數人認為應重拾傳統節日文化內涵,并羅列出春節、元宵節、重陽節等各個節日的魅力所在。而一些評論指出,我們的傳統節日其實不缺少吸引力 ,只是缺少一件“時尚馬甲”,缺少“包裝”。
傳統節日只剩下放假和吃飯? “元旦準備怎么過啊?”“你知道元旦、春節的來歷嗎?”“一個是公歷新年一個是農歷新年,都越來越沒有年味兒了,傳統節日的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放幾天假。”
這是12月27日上午記者在青島大學采訪時,與兩名大三女生的對話。其他同學的答案也是大同小異,元旦、春節好像就意味著休假、回家、旅游、吃飯。
2007年12月,國務院公布《關于修改〈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的決定》,并于2008年元旦起開始施行。此次國家法定假日調整,將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幾個重要傳統節日納入國家假日體系,意在傳承和弘揚包括傳統節日在內的優秀傳統文化。
不過 ,對于學生和上班族來說,傳統節日和假期是完全畫等號的,甚至只有假期沒有節日。“從春節開始算,上了幾個月班就到清明節假期了,再上一個多月就是勞動節小長假,緊接著是端午假,端午后面稍微艱苦一點,要過三四個月才有中秋節假期或者是國慶長假,到了12月就盼著元旦假期和最后春節那7天假了。”在銀川路動漫產業園工作的佟先生對中國傳統節日的時間分布了然于胸,他的2015年新臺歷上已經提前把這些節日標注出來了,在他看來,中國傳統節日就是中國傳統假日,“就是每天堅持工作的動力”。
除了假期 ,受訪者中對傳統節日反應最直接的就是“吃”,幾乎所有的答案中都會涉及一點。春節吃餃子,正月十五吃元宵,端午吃粽子 ,中秋吃月餅……這些中華民族獨有的食物是國人最熱衷也是最認可的傳統節日的文化符號。
青島市政協委員楊乃瑞認為,年輕人的這種觀點和心態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如今社會競爭壓力巨大,年輕人很難有放松休息的機會,因此一旦有這樣的假期出現,人們往往非常期待。不過楊乃瑞也強調,節日與平時的休假是有本質區別的,休假一般就是休閑、娛樂,方式多種多樣。而節日則不一樣 ,節日具有獨特的文化功能,包含著諸多感情因素,有安撫心理的作用,比如過年的時候回家團圓,清明節的時候祭奠先人,人們參與其中 ,從身心上調動起對家人、家鄉以及國家民族的情感。
而對于飲食傳統的鮮明記憶,青島市人大代表張景說,重視飲食是與民以食為天的傳統觀念分不開的,在早些年,由于物質相對匱乏,人們只有在過節期間才能享受到“美食”,而這也成為傳統節日留給人們印象最深的記憶一直傳承下來。“現在很多老人都會說一句話‘現在這日子天天跟過年似的’,說的意思就是吃得好了穿得好了,依然透露著觀念里飲食的重要性。”不過他認為,原來過節注重吃是受物質條件所限,忽略了節日感情和節日文化的感受。
傳統文化拿什么吸引下一代? “對于年輕一代,只關注吃,而忽略了背后的文化內涵,其實也是傳統節日吸引力不足的表現。”張景說,家庭、學校和社會都缺乏對傳統節日文化內涵、文化情感的教育和引導,這其實已經成為了一個社會問題。不過值得慶幸的是,很多學校已經意識到了這一問題,并有所改變。
“同學們知道為什么冬至要吃餃子嗎?”這是幾天前天山小學四年級二班語文老師上課前提的一個問題,孩子們都直搖頭,然后抬頭看著老師希望得到答案。
“這來源于一個跟我們華夏民族傳說中的人類之母女媧有關的故事,女媧用黃土造出了人,為了讓人類能夠不斷地繁衍生息,又把他們分為了男人和女人,而冬至這一天往往是冬天最寒冷的一天,人們也不忘做耳朵形的帶餡食物吃,意思是讓女媧做的黃土人咬住帶線(餡)的耳朵,以免被凍掉,人們還給這種食物取了名字叫餃子,這就是冬至吃餃子的一個來歷。”老師娓娓道來,孩子們聽了頻頻點頭。
重視傳統文化教育,弘揚民族精神是天山小學一直秉承的育人理念,校長張曉迎介紹,每個中國傳統節日都是學校開展傳統文化教育與交流的好機會,為此學校設立了專門的德育特色課,上述有關冬至與餃子的故事就是冬至課程的一部分。
27日下午,記者來到天山小學,校園櫥窗里展示了同學們自己辦的手抄報,內容都是圍繞冬至節氣。學校專門制定了一個傳統文化三年發展規劃,每一個傳統節日包括二十四節氣都有相應的活動安排,讓學生們在愉悅的氛圍里自己探尋節日背后的內涵。“現在我不光能背下二十四節氣,還知道這些節氣究竟是為什么設立的,這些連我爸媽都不知道。”五年級學生張岳揚自豪地說道。
元旦和春節將陸續到來,該校組織了臉譜展示秀寓教于樂,分發給每個孩子一個有關十二生肖的空白臉譜,讓孩子們根據自己的想象去填涂色彩,同時自己查閱生肖背后的故事。
如何提升傳統節日對孩子們的吸引力 ,在圣誕節的強烈刺激下,已經成了一個熱門話題。一位家長提到,雖然不介意孩子過“洋節”,但還是更希望她喜歡過傳統節日,懂得傳統文化。只是如果孩子不能真正感受其中的意義和快樂,就不是發自內心喜歡這個節日。
近日,民意中國網和手機騰訊網對18377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55.1%的受訪者認為應重拾傳統節日文化內涵。在“看好哪些節日傳統會讓孩子們感覺好玩”的選項中,58.6% 的受訪者看好元宵節逛燈會、猜燈謎,38.6% 的受訪者看好除夕包餃子、放鞭炮 、壓歲,37.2% 的受訪者看好重陽節爬山、野營 、賞菊,27.4% 的受訪者認為是中秋節拜月、做詩、吃月餅,23.0%的受訪者看好端午節賽龍舟、包粽子 。一些評論指出,我們的傳統節日其實不缺少吸引力,只是缺少一件“時尚馬甲”缺少“包裝”。
過好節日不可忽視親情互動 在這次調查中 ,對于一個節日,受訪者最看重什么?61.5%首選全家團聚。
家庭是傳統節日背后精神文化內涵傳承的關鍵,“每逢佳節倍思親”是中華民族傳統節日凝聚力和歸屬感的集中體現。2014年春節期間,中央電視臺播出“家風”系列報道,引起了社會的廣泛共鳴和好評,也為那個春節增添了“年味”。在一大家子的討論中 ,在一個民族的討論中 ,不僅涉及詩書底蘊,涉及節儉文明,涉及娛樂健康,還涉及游戲互動。
“我們一大家子四世同堂,每個節日,只要在青島的都得聚到老太太那里,陪她吃飯,聽她嘮叨嘮叨節日的講究,還有那永不重樣的地方特色故事。”家住聊城路的張先生對傳統節日的感觸很深,他認為家庭成員之間和睦和諧是傳統節日帶給他最大的財富。年逾五旬的張先生說起過節感慨,別說是在老太太和我們這輩人的記憶中 ,過去傳統節日的狂歡氛圍并不亞于現在的“洋節”。我們在春節、元宵節舞龍舞獅、逛廟會,都很有趣,但現在我們去逛廟會,就是買一些小商品,沒什么新鮮感,要保持新鮮感,還得靠人和人之間的交流和一些互動游戲。
“直到現在,每年只要進了臘月門,老太太就開始忙活了,現在我們一家人只要看到老太太開始在日歷牌上折角了,就知道這是進臘月了快要過年了。”張先生說,聽老人講講過年的規矩,甚至因為說了“不敬”的話被罵幾句,感覺都是那么溫暖幸福,“這應該就是家對中國人的重要性,這就是節對家庭的意義。”
董女士家也是個四世同堂的家庭,不論是七歲的孩子還是八十多歲的老太太,都期盼著除夕守歲。一大家子人,飲酒敘談,終夜不眠,該忙的都忙完了,終于可以把平時沒有機會說的話說出來。董女士說,過年時的春聯,還是老父親親自動筆,內容一成不變,就是“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幾十年都沒變過 ,小孫子最愿意幫忙鋪紙研磨,紅紙一裁,孩子也說是年來了。
內容厚重過節形式要有意思 中國傳統節日總體而言是一種民間性的節日體系,這樣的特性已經是一種良好的基礎。當七夕被包裝成“中國的情人節”,其熱度持續升溫就是一種最好的例證。
青島嘉峪關學校為了迎接元旦新年,學校提出“2015向融合再出發”的理念,讓傳統文化與現代技術融合,讓學生、家長和學校、教師融合。把傳統節日當中的現代理念發掘出來,加以時尚的包裝,這樣一來傳統文化的承襲就有了最好的載體。校長徐學紅介紹,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但就其厚重的內容來講,對孩子們或者年輕人來說難免有些吸引力不足,學生一旦提不起興趣,所有的教育都會變成填鴨式的被動教學,學生吸收情況自然不理想。“這就需要我們教育者找準結合點和學生的興趣點,讓這些厚重的文化用現代的方式展示出來,比如說我們教學生跳‘小蘋果’同時穿插著教她們大秧歌,學生們學得非常開心,這種反差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學起來根本停不下。”
青島大學教授、青島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名譽主席郭泮溪認為,許多國家在現代化進程中,不僅重視弘揚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而且注重傳統節日內容和形式的不斷創新,通過豐富多彩的節日活動創造了豐厚的文化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產生了許多值得借鑒的成功經驗:民眾廣泛參與、重視歡樂體驗,節日特色突出、文化內涵豐富,節慶活動創新。
市人大代表張景也提出,國家把傳統節日定為法定假日,已大大提升了社會關注度。不過這顯然還不夠。要傳承文化,首先要讓青年人喜歡過傳統節日,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有節日氛圍,當然這些氛圍要靠發掘傳統節日的時代元素而不是鋪張浪費。
市政協委員楊乃瑞對此也表示贊同,任何一種文化的傳承,都由形式和內容組成。文化傳承永遠不要忽視有意思,文化內容可以是沉重的,但是傳承形式不必沉重。記者 景毅
■調查
孩子們感覺好玩的節日傳統排名 1、元宵節
逛燈會、猜燈謎
2、除夕
包餃子、放鞭炮、壓歲
3、重陽節
爬山、野營、賞菊
4、中秋節
拜月、做詩、吃月餅
5、端午節
賽龍舟、包粽子
■觀點
內容可以厚重形式需要創新 節日與平時的休假是有本質區別的 ,休假一般就是休閑、娛樂,方式多種多樣。而節日則不一樣,節日具有獨特的文化功能,包含著諸多感情因素,有安撫心理的作用,比如過年的時候回家團圓,清明節的時候祭奠先人,人們參與其中,從身心上調動起對家人、家鄉以及國家民族的情感。
任何一種文化的傳承,都由形式和內容組成。文化傳承永遠不要忽視有意思,文化內容可以是沉重的,但是傳承形式不必沉重。
——青島市政協委員楊乃瑞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