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志愿者在棘洪灘水庫觀察拍攝。
志愿者在湖南桃源沅水流域拍攝的中華秋沙鴨。
半島都市報12月7日訊(記者 景毅)12月6日和7日兩天,青島觀鳥護鳥志愿者遍訪姜山濕地、大小沽河、棘洪灘水庫 、羅家營濕地等候鳥棲息地,只為
尋找被稱為“水中大熊貓”的中華秋沙鴨的身影,記者也跟隨志愿者進行了探訪。該活動被命名為2014年全國中華秋沙鴨越冬同步調查,是由阿拉善SEE基金會資助,中國觀鳥組織聯合行動平臺(朱雀會)牽頭組織的2014年中華秋沙鴨越冬同步調查活動,在全國18個省區市的100多個觀測點同步進行 ,以期掌握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秋沙鴨的真實遷徙越冬數量。
7日早上7點,記者跟隨志愿者薛琳、曾曉起、于濤、宋肖萌、張逸雷來到棘洪灘水庫觀察拍攝中華秋沙鴨。志愿者薛琳介紹,12月6日他們先后去了姜山濕地、大小沽河3個秋沙鴨曾經出現或者越冬的地方搜尋,雖然發現了不少秋沙鴨的身影,但都不是搜尋的最終目標中華秋沙鴨。
由于剛下過小雨,7日早上棘洪灘水庫大部分水面都籠罩在水霧中,這給觀察活動帶來很大麻煩。即便如此,志愿者還是非常認真地沿著水庫邊走邊觀察,只要發現水面上有小黑點就下車仔細觀察。在5個多小時的觀察中,志愿者們發現并拍到普通秋沙鴨、鳳頭鴨以及在青島十分罕見的斑臉海番鴨等鳥類,但就是沒有發現中華秋沙鴨的身影。當天下午,眾人又奔赴膠州少海和羅家營一帶,但觀測結果也不理想。“看來青島的確不是中華秋沙鴨遷徙路線上的主要地點,之前發現的應該是個別混入其他鴨群遷徙,途經青島時在一些環境適宜的地點休息。”曾曉起分析道。“沒有發現也是收獲,這就是此次活動的意義所在。”志愿者們說道。
青島市林業局野保站高級工程師王希明介紹,秋沙鴨有多個種類,中華秋沙鴨有其獨特的特點,一是鴨頭部有放射形的發冠,二是腹部協羽上有黑色魚鱗狀的斑紋。上世紀90年代 ,他曾在唐島灣發現了一對中華秋沙鴨,可惜當時拍照設備不行,未留下照片。
中華秋沙鴨,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瀕危物種,種群數量稀少,是與大熊貓、滇金絲猴、華南虎齊名的中國國寶,現存的總數量只有幾千只。由于中華秋沙鴨對環境質量要求較高,尤其對水質變化比較敏感,它們的生存與否及數量變化,是河流環境質量的明確標示,為旗艦物種。中華秋沙鴨分布于中國、俄羅斯、日本、韓國、朝鮮、緬甸,泰國,在越南可能已經滅絕。
據王希明介紹,從去年冬天至今,青島又新發現并記錄了兩種鳥,一種名為灰林鵖(bi),另一種叫冠魚狗,青島的鳥名錄也從原來的389種增加到391種。
曾曉起介紹,青島目前還沒有專門的觀鳥協會,大家多是各自為戰。作為此次尋找中華秋沙鴨青島地區負責人的張逸雷也有同感,他告訴記者,最近幾年青島的拍鳥愛好者越來越多,數量早已超過百人,這些拍鳥愛好者的關注點都在如何拍到漂亮鳥類照片,至于鳥類的生活習性、遷徙路線、生態分布等情況不會專門研究,“這些拍鳥愛好者里面真正長期觀鳥護鳥的只占到一成左右,也就是說全青島的觀鳥護鳥者數量只有十幾人。”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