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部署推進消費擴大和升級,促進經濟提質增效。要求重點推進六大領域消費。其中第三點要求:“穩定
住房消費,加強保障房建設,放寬提取公積金支付房租條件”。“穩定住房消費”,這是時隔5年之后國務院常務會議紀要再次出現“穩定住房消費”的表述。穩定住房消費是順應市場規律的舉措,對鼓勵剛需購房,改善住房條件有著積極的政策指導作用。在青島,保障房建設的步伐正在步步加快,今年我市出臺的一系列
新政對于穩定住房消費起到了指導性作用。
圓夢 告別蝸居住進“海景房” 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現在市北溫莎郡經濟適用房項目入圍家庭名單中,68歲的滕女士喜上眉梢。不僅因為項目價格優惠,更重要的是小區處于市中心,這樣的便利與實惠是她做夢也不敢想的。
滕女士告訴記者,她和老伴、女兒一家三口一直租房住,盼新房盼了十幾年了。滕女士說,她看中了11號樓最邊上的1號與5號戶型,這個戶型南北通透,光線好,面積還大,有67.4平方米。按照最高房價4600元/平方米來算,滕女士看好的這套房子也就30萬元多一點。“這房子真好,樓層高了還可以看到海,所以我特別滿意。盼了十幾年,終于可以住上自家的好房子了。 ”挑選好戶型后,滕女士忍不住感慨道。
這一切都得益于我市在保障房建設上創新出臺配建制度,即“凡是規劃為住宅的房地產項目,全部要配建一定數量的保障性住房”。有了這一制度的保證,保障房項目中出現“海景房”、“地鐵房”在我市并不鮮見。
創新 配建讓保障房不偏遠 為緩解土地資源供需矛盾,我市自2008年開始全面推行保障性住房配建制度,規定凡是規劃為住宅的房地產項目,全部要配建一定數量的保障性住房,居民由此可以享受與大住宅社區一樣的商業、教育、交通配套,低收入家庭可以就近享受城市的公共生活配套。
正是在這一創新制度下,我市保障房中出現了一個又一個的“地鐵房”和“海景房”。記者采訪了解到,好地段的保障房仍在繼續配建中,如在雙山保兒站附近,位于伊春路的國信紫云臺項目配建了393套公租房,預計今年建成;與之一路之隔的雙峰商業廣場項目配建了201套公租房,預計將于2015年建成并交付使用;此外位于重慶南路99號的海爾時代廣場項目配建了250套公租房,預計將于2015年建成并交付使用;淮安路17號乙項目配建了242套經濟適用房,該項目今年開工,預計2015年建成并交付使用;市北區連云港路的民建大廈項目位于寸土寸金的中央商務區,是我市近年來地角最佳的保障房項目,將提供72套經濟適用房。
與配建制并軌實施的是集中建設制,“土地資源越來越緊缺,完全依靠商品房配建方式很難完成上級下達的保障房指標任務,也沒法滿足大量的中低收入家庭對住房的需求。為此青島保障房建設在配建的同時,并軌實施集中建設的方式。”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相關負責人指出。
新政 四類保障房實現并軌 今年7月底,我市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完善保障性住房建設和管理的意見》,對住房保障政策進行重大調整。今后,我市保障性住房將以公共租賃住房為主,原則上不再審批新的經濟適用住房和限價商品住房項目,同時將保障性住房正式由分類申請調整為統一申請,實現了四類保障性住房的并軌運行。
市國土資源房管局負責人表示,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住房保障工作,已連續八年將其列入市政府辦實事,加快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截至2013年末,全市已累計開工各類保障性住房20.3萬套,中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住房條件得到了明顯改善。
變化 人均住房面積增4倍 數據顯示,我市人均住房面積從1992年的6.1平方米躍升到2012年的27.86平方米。與此同時,住房供需機制進入了市場化運行的良性進程。根據2013年統計公報顯示,根據抽樣調查,2013年年末,我市城市人均住房建筑面積29.1平方米,農民人均擁有住房面積33.5平方米。
根據市政府印發的青島市“十二五”住房建設發展規劃,到2015年,六區人均住房建筑面積達到30平方米以上。與1992年的6.1平方米相比,我市人均住房面積將增加4倍。
三年內保障房建籌逾3.5萬套 記者從青島市住房保障中心了解到,我市在2014年至2016年的住房保障發展規劃期內,保障性住房建籌總量將不低于3.5萬套,其中公共租賃住房3萬套,占房源總量85%以上。
在保障房有序建設的同時,我市住房公積金運行也實現了總體平穩,公積金使用效率穩步提高。
9月23日,市國土資源房管局等六部門聯合發布了 《關于完善保障性住房和市場多層次需求住房建設體系的意見》,旨在立足我市實際,強化政府住房保障責任,進一步完善我市保障性住房和市場住房建設體系。記者 劉蘭星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