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聯合與創新——開創中國市場新局面”為主題的“2014(第三屆)中國
市場大會”在青島
即墨市召開。中國市場大會是中國商業聯合會(簡稱中商聯)重點培育的品牌活動項目,旨在推動中國商品交易市場的發展與規范。經過多年的培育,已成為我國商品交易市場領域的盛會。本屆大會得到青島市人民政府支持,國家商務部、國務院國資委、中國國際貿促會、中國—東盟中心、香港投資推廣署作聯合支持,由中商聯市場委、即墨市人民政府承辦,即墨市市場建設服務中心執行承辦,溫州泰順縣人民政府、沈陽法庫縣人民政府、中國百貨商業協會、中國副食流通協會、中國收藏家協會、中國建筑材料流通協會、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流通分會、全國工商聯五金機電商會、中國紡織品商業協會、河北省商聯會、廣東省商聯會、青島市商聯會等18家地方政府、國家級協會、省市商聯會參與協辦及組團。共吸引了近千名來自全國各地的市場領域精英以及境外駐華機構負責人參加大會。
參加大會的領導和主要嘉賓有:原商業部、國內貿易部副部長、中商聯名譽會長何濟海,商務部原副部長、中商聯會長張志剛,國務院參事姚景源,青島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劉明君,中商聯副會長兼秘書長姜明、副會長王民、中國—東盟中心秘書長馬明強,中國百貨商業協會、中國副食流通協會等全國性協會會長,以及石家莊、紹興、即墨、泰順、法庫、棗強、武漢黃陂等城市的有關領導及地方商會會長等參加了大會。
本次大會集高層主旨演講、各類主題論壇、中國市場發展報告、項目展示與推介、交流洽談等于一體,全方位整合商品交易市場的上下游資源,進一步推動中國商品交易市場的標準化建設、規范化運營、品牌化推廣和國際化發展。會上,張志剛會長作國內外經濟形勢和中國商品交易市場發展報告;國家統計局原發言人、國務院參事姚景源作“中國經濟回顧與展望”的演講;中商聯商品交易市場專委會常務副主任兼秘書長駱毓龍作“中國商品市場發展報告”。
張志剛會長在報告中認為,我國國內經濟發展穩中趨緩。近年來出現了一些新趨勢、新特點。一是我國經濟近兩年開始進入中速發展期。二是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初見成效。從產業結構看,去年我國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為46.1%,今年這個比例繼續上升,上半年達到46.6%,這是歷史性的轉折和突破。三是擴大內需成為我國經濟發展必須長期堅持的戰略方針。四是區域經濟發展成為新的戰略舉措。五是創新驅動逐步成為全社會的共識,電子商務給經濟發展帶來高科技的支撐。六是在“兩個毫不動搖”的方針指導下,混合所有制經濟開始加快發展。七是企業加快
轉型升級的步伐。八是品牌建設正在成為生產者、經營者、消費者競爭的高地和共同追求,“中國品牌”大步走向世界的時代正在到來。
在談到商品交易市場面臨新挑戰時,張志剛指出,目前,我國商品交易市場批發業態主要呈現出六種形式:一是工業企業自銷批發渠道;二是國外品牌國內各種代理商;三是大型零售企業統一采購與系統內分銷配送;四是商品批發交易市場;五是電子商務B2B批發;六是專門從事商品批發的流通企業,即批發商。與此同時,近年來我國商品交易市場還面臨著許多新的挑戰:發展水平參差不齊,相當多的市場仍處于數量擴張、粗放型發展階段,網絡布局不合理,城鄉發展不均衡,規模化、信息化、標準化、國際化程度不高,流通效率低,經營成本高的問題突出。在商品交易市場建設方面,缺乏科學規劃,有的市場占地面積求多求大,盲目發展勢頭強勁,出現招商不足,“門庭冷落車馬稀”的有場無市現象,單位面積產出效率效益低,投資邊際效益下降的現象已經出現;在商品交易市場性質定位方面,綜合類偏多,專業類不足,“同質化”趨勢嚴重,處于“一般化”甚至“邊沿化”狀況,發展前景堪憂;在農產品交易市場建設方面,對其生產周期長、風險大、運距遠、全民每天消費的公益性認識不足,有的地方政府“菜籃子”建設的責任心不強,主動關心不夠,簡單地把它全部推給市場,出現不該發生的市場波動;流通企業創新意識不強,創新能力弱,在電子商務迅速發展的大潮面前,束手無策,無所作為,轉型發展步履維艱,等等。
張會長認為以下幾種正在成為趨勢的發展機遇和商業模式,值得大家重視。
一是農產品交易市場的公益性受到高度重視。政府以多種方式積極參加公益性農產品重點骨干批發市場和公益性流通基礎設施建設,既表明市場經濟體制更加成熟,也給現有農產品交易市場帶來更加準確的市場定位,和各種所有制企業參與改建、擴建、新建轉型升級的重要機會。二是電子商務帶來革命性變革。電子商務以多種形態突飛猛進地發展,使商貿服務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眾瀛集團大數據、云計算等先進技術支持下的智慧商業使網絡與供應鏈相互支持,流通與生產緊密結合,等等。實體經濟在加快電商化運營,網商交易平臺也在與物流等實體經濟迅速融合。三是內外貿同時開拓,進出口雙向發展。義烏去年實現出口182億美元,增長102%。新建“海選網”使法國、意大利等國家優質品牌5萬多種進入中國,80%是首次進入。政府“重監管、弱審批”,現在注冊一家內資公司最長2天,外資公司最長3天。四是“無縫對接”推動機制創新。如今已經出現“無縫對接”的“零環節”。農超對接、產銷直供多種“無縫對接”的形式出現,市場建設者和經營者帶著數百位制造商走天下,在四川巴中市等地創建出“無縫對接”的新形式,形成了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競爭力更強的批發市場新體制。五是以物流為代表的多功能服務進一步完善。六是商品品牌快速成長,質量效益觀念更新。品牌是商品中的精品,是質量效益的抓手。萬達集團攜手約5000家國內外品牌企業,每年召開對接會;義烏市積極培育品牌,全市注冊商標總量超過5.3萬件,躍居全國各縣(市)榜首。
張志剛會長最后說,商品交易市場改革突破、創新驅動、轉型發展,是思想再解放的過程,是艱苦奮斗的新征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是必須作好長期準備的持久戰。發揮市場經濟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其主要表現形式是通過競爭、實現優勝劣汰,適者生存。轉型發展,這就是結論。
駱毓龍在“中國商品市場發展報告”中指出,轉型、升級、紅利應是當前中國市場發展的指導思想。
他說,截至2013年,規模以上商品市場達5089家,年交易額99000億元,是同期國內生產總值401200億的近四分之一,是1978年3645億元國內生產總值的27倍多。如即墨市場、常熟市場等年超千億交易額,義烏市場年近80萬個標箱的出口商品、年5400億的銀行現金流量、年800億的網商交易,還有年38%的國內市場交易,可謂繁榮一個市場,活一方水土,富一方百姓,強一方經濟。中國商品市場承生產之上游,啟第三產業服務之下游,成為發展經濟、保障供給、提供就業、增加收入、增加稅收、加大城鄉建設力度、繁榮區域經濟不可或缺的重要經濟載體。
在2012年的第二屆中國市場大會上發起中國市場“百城萬億”增長與發展計劃以來,目前已在全國30多個城市迅速展開。為進一步深化并落實這個計劃,在本次大會上,啟動了中國市場“品牌之旅”全國行活動,并創新性地提出了“品牌換市”概念,即集聚全國各產業基地的優秀品牌組建品牌聯盟,與全國各地市場平臺進行有效對接,提升市場核心競爭力,并計劃用5年時間,對接中國1000個市場。讓千家市場通過品牌洗牌后,提升為名副其實的“中國品牌市場”,為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貢獻力量。
這次第三屆中國市場大會之所以首次走出北京、走進即墨,主要是即墨在以現代產業培育特色城市、激發城市活力方面探索出了許多卓有成效的好做法、好成效。近年來,即墨市堅持全域統籌、產城一體、組團發展的理念,實施了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和特色精品城市建設“兩大戰略”,面向全域規劃建設了藍色硅谷核心區、國際商貿物流區、即墨古城、省級開發區創智新區、汽車產業新城等六大城市組團,這些組團既是現代產業功能區、又是現代化新城區,構建起了現代產業與特色精品城市融合發展的新格局。未來幾年,全市將形成以產業培育帶動城市發展、以城市發展促進產業成熟的良性格局。
建設藍色硅谷,打造海洋科技新城。充分發揮青島市海洋科研優勢,通過引進建設一批海洋科研項目,加快規劃建設涵蓋海洋科技研發中心、成果孵化中心、人才集聚中心、海洋新興產業培育中心、科研成果交易中心“五大中心”的海洋科技新城。這將是中國唯一的以海洋科技研發為主題的科技城區。
培育千億級汽車產業集群,打造現代化汽車產業新城。規劃建設了青島汽車產業新城,已落戶65個汽車產業項目,形成了以整車為龍頭、產業鏈完善的汽車產業集群。其中一汽商用車基地設計年產能20萬輛輕重型卡車;一汽大眾華東生產基地也已正式落戶即墨,設計年產能60萬輛。未來幾年將建成年產值過3000億元、居住人口達25萬人的現代化汽車產業新城。
壯大市場商貿和現代物流兩個千億級產業集群,打造江北商貿名城。目前,已經建成服裝市場、小商品城等29處專業市場,各類市場年交易額達到820億元。去年,規劃建設了中國即墨國際商貿城和西部現代物流區。中國即墨國際商貿城,重點建設服裝市場、小商品新城、中紡四季青國際服裝城、復星天貿城。未來3-5年,商貿城總投資將超過300億元、總建筑面積超過600萬平方米,建成具有第五代專業市場特點的千億級市場商貿集群。西部現代物流區,通過引進建設濟鐵綜合物流園等一批現代物流項目,將建成山東半島物流樞紐區。其中,作為全國42個鐵路物流節點之一的濟鐵綜合物流園,正在積極打造國際陸港口岸。
壯大千億級紡織服裝產業集群,打造中國紡織服裝城。規劃建設了青島國際服裝產業城、服裝品牌孵化中心等一批產業載體和創新平臺。國際服裝產業城運用國內首創的產業綜合體模式進行建設,已有150家企業簽約入駐,全部建成后年產值500億元,促進即墨紡織服裝產業從工廠化向個性化、時尚化轉型。服裝品牌孵化中心是全國首家國字號紡織服裝服飾專業孵化器,已入駐企業186家。目前,我市針織服裝服飾企業達到3000多家,涌現出即發、紅領等一批知名骨干企業,紡織服裝產業產值占據了青島同行業的半壁江山。我市獲得了中國針織名城、國家級出口紡織服裝質量安全區、全國紡織模范產業集群等稱號。(李澤俊) [編輯: 宗瑞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