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大90周年校慶慶典大會現場。通訊員 劉邦華 攝
半島都市報10月25日訊(記者 張同順) 25日,
中國海洋大學舉行
建校90周年慶祝大會。記者采訪了解到,海大90年辦學發展中,特別是山東海洋學院成立以來,培育了10多萬優秀人才,走出了12位海洋、水產領域的中國科學院和工程院院士。本次校慶,全球40余所海洋高等教育與研究機構以及兩個全球性組織的110余名專家學者來青“論道”海洋,達成《未來海洋青島共識》。
記者了解到,1924年,中國海洋大學前身——私立青島大學在今天的海大魚山校區創立 ,這是山東創辦的第一所本科起點的現代意義上的高等學府。學校自創辦以來歷經國立青島大學、國立山東大學、山東大學、山東海洋學院、青島海洋大學等歷史階段,2002年更名為中國海洋大學,不斷發展 ,走過90年的發展歷程。
慶祝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孟偉作為校友代表發言 ,他回憶了就讀海大時所在的班級“5177”和海洋地質系,靠著海大精神的影響和鼓勵,這些走出海大的學子們在自己的崗位上踏實工作著,在母校喜迎九十華誕的時刻,學子們祝母校生日快樂。
當天,海大“東方紅3號”海洋綜合實習調查船啟動建造。“東方紅3號”船是經教育部批準、國際一流的5000噸級新型深遠海綜合科考實習船,具有全球航行、多學科交叉綜合作業能力,其技術服務水平、調查能力和管理水平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預計該船將于2017年建成試水。
據介紹,目前海大已有3艘科考船,分別為“東方紅2號”船、“天使1號”船、“海大號”科考船。
10月24日~26日,作為海大90周年校慶系列學術活動之一,海洋科學與技術國際學術研討會也在青島召開。來自美、英、法、德等14個國家和地區40余所海洋高等教育與研究機構以及兩個全球性組織的110余名專家學者,對海洋科技與國際合作等話題展開討論,達成《未來海洋青島共識》。
■回顧 辦學90年,培育英才十多萬 10月25日,在慶祝中國海洋大學建校90周年大會上,中國海洋大學校長于志剛介紹了海大90年的發展歷史。
于志剛說,90年前 ,中國海洋大學的前身——私立青島大學創立,開青島高等教育之先河,學校歷經國立青島大學、國立山東大學、山東大學幾個時期,至1959年山東海洋學院成立時,辛勤耕耘35年,成就斐然。特別是在上世紀30年代和上世紀50年代,人文和科學名家云集,教學、研究和文學創作繁榮,形成了學校早期辦學歷史上的兩個黃金發展期。與此同時,從倡設海邊生物學、海洋學、氣象學,到開辦中國第一個水產系,設立海洋研究所、開辦海洋系,學校“文史見長,發展生物,開拓海洋”的辦學特色初成。
55年前,山東海洋學院在魚山校區成立,次年即被確定為全國13所重點綜合性大學之一。此后,學校再經山東海洋學院 、青島海洋大學兩個時期,至2002年更名為中國海洋大學。40多年來,學校在建院之初的海洋水文氣象系、水產系、海洋物理系、海洋化學系、海洋生物系5個學系的基礎上,壯大海洋和水產學科,增設地質、信息和人文社會學科,開拓新興交叉學科,綜合性大學的基礎基本形成。1994年和2001年,學校正式進入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序列。
據了解,海大建校90年來、特別是山東海洋學院成立以來,培育了十多萬名優秀人才,走出了共和國元帥羅榮桓,走出了12位海洋、水產領域的中國科學院和工程院院士,兩位國家海洋局局長;走出了中國第一個登上南極的科學家董兆乾、第一個徒步考察南極的科學家蔣家倫、第一個南北兩極都登上的科學家趙進平;走出了2008年奧運會射箭冠軍張娟娟和“感動中國2012年度人物”、守衛祖國南海島礁的李文波。在神舟飛天、嫦娥奔月的發射場,在蛟龍號探海、南北極科考的浩瀚海域,在海洋預報、海水養殖的第一線,都有海大學子的身影。 記者 張同順
“青島共識”: 共同推動全球“藍色智庫”建設 半島都市報10月25日訊(記者 張同順) 24日~26日,作為海大90周年校慶系列學術活動之一的海洋科學與技術國際學術研討會在青島召開。全球110余名專家學者圍繞“面向海洋可持續發展的高等教育—國際合作與聯盟”和“海洋科學、技術與可持續發展”兩大主題展開研討。來自世界各地的海洋高等教育與研究機構以及國際組織的代表達成《未來海洋青島共識》:各方愿充分發揮各自在海洋領域的知識、專業及能力優勢,推動全球“藍色智庫”建設,并通過海洋科技成果的轉化推動全球海洋的可持續發展。目標是共同建設“和平之海、合作之海、和諧之海”。
■專訪臺灣海洋大學校長 張清風:讓更多臺灣學生來大陸交流 臺灣海洋大學是中國臺灣地區在海洋相關領域的最高學府,校長張清風出席了中國海洋大學舉辦的研討會,并做了《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科學研究狀況與遠景》的演講。會后,本報記者對他進行了專訪。
記者:臺灣的大學教育和科研成就有目共睹,臺灣的大學近來發展如何?
張清風:隨著臺灣近20余年來人口出生率的降低與教育普及化,臺灣的大學存在過度增設問題。一方面來講,教育的對象是人,人口基數是教育生源最基本的保障,出生人口基數變小對大學教育招生帶來壓力。另一方面,最近十五年來臺灣實施教育普及化,大學數量從原有的30~40所增加到現在的160多所,造成大學教育同質化嚴重,很多都沒有特色,為了排名靠前,一味增加學校體量,對高校人才培養和發展造成誤導。
記者:臺灣在解決這些問題上有什么措施?
張清風:在大學數量過度增設的問題上,臺灣現正在引導和鼓勵現有的高校走特色發展道路,以此來增加高校的吸引力,促進高校招生。另外,臺灣近年來重視發展職業教育,這十余年來,很多職校放棄職業技術教育升級為高校,現在臺灣開始鼓勵這些學校重新進入職業教育體系,臺灣也會從資金予以支持 。
記者:學生之間的交流是促進高校間相互了解、共同發展的重要因素,臺灣海洋大學與大陸海洋類高校的學生交流情況如何?
張清風:近年來大陸每年來臺灣海洋大學交流學習的學生有170余個,臺灣海洋大學到大陸學習的學生每年有25個,數量不算多。大陸學生到臺灣學習交流的主動性比較強,而臺灣學生傾向于過安逸的生活,這方面需要引導和改變。
記者:您對中國海洋大學的合作與發展有什么展望?
張清風:中國海洋大學與臺灣海洋大學作為兩岸在海洋學科方面教學科研最強的高校,情同姐妹,下一步將加大在水產等海洋學科上的主題合作,相互加大交流和互動,共同促進海洋事業的發展。
記者 張同順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