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網北京10月18日電(記者 郭奔勝 楊維漢 肖春飛) 兩天后召開的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將首次以全會的形式專題研究部署全面推進
依法治國。
當下,中國的現代化征程到了關鍵節點:距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2020年,還有6年;距離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2049年,還有35年。
因此中共面對的
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前所未有,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國際形勢復雜多變。必須走依法治國之路,才能完成這一艱難的歷史使命。
中國法學會副會長張文顯指出:“一直以來,中國法治探索既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又推動了改革開放,難度不亞于改革本身。”
回溯過去30多年,法治建設始終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提供保障,200多部現行有效法律、700多件行政法規、近9000件地方性法規便是明證。
中國將依法治國寫入憲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確立了國家發展中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的一系列重要制度,夯實了國家發展的法治根基。
但改革開放越往深處發力,全面落實依法治國方略就越顯緊迫。當前,中國改革面臨“啃硬骨頭”、打破利益藩籬的嚴峻挑戰,必須大刀闊斧,才能凝聚更大社會共識、調動更強社會合力。
“凡屬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據。”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次會議時強調,“在整個改革過程中,都要高度重視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發揮法治的引領和推動作用。”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李曙光指出,前30多年的法治發展和當下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法治建設需求,其最大的不同在于今天法治應成為政府與市場的“平衡器”。
他認為,在政府與市場兩者作用不可偏廢的情況下,更需法治之腦去控制政府與市場之手,彌補它們的失靈現象。更重要的是,隨著未來經濟社會良性發展,法治將在中國市場經濟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面對法治建設新征程,執政黨首次以全會的形式部署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這是事關國家長治久安的歷史跨越,更標志著中共的執政能力、執政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
法治中國建設之路還有很多關隘要闖。中共中央黨校教授蔡霞認為,一些黨員領導干部法治觀念不強、法治思維不彰、法治能力不足,是全面實施依法治國、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的一大制約因素。
當前,國家治理和依法治國進程處于重大歷史關口。從文明進程看,法治建設水平和制度創設能力是一個國家外樹形象、內聚民力、永續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文明國家的崛起和制度成熟定型,從未離開過法治能力的彰顯。
從歷史方位看,中國正處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點,培育制度優勢、建設法治文明是復興之梯、崛起之魂。從現實挑戰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諸多問題亟須凝聚共識、建立誠信、維護權利,法治建設亟待加強,國家治理能力亟待提高。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各級領導干部要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能力,努力推動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環境,在法治軌道上推動各項工作。
今年9月30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
中共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路徑越發清晰,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編輯: 李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