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彭衛患游走性類風濕關節炎多年,經過治療,已能下地走路。
半島都市報10月8日訊(記者 韋麗麗) 目前,市衛計委課題“青島地區類風濕關節炎患者中醫辨證分型調查”已結束,負責該課題的是山東青島中西醫結合醫院。10月8日,記者從該院了解到,此次選取了2010年10月1日至2012年1月1日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病例656例。目前島城類風濕關節炎發病率約4‰,由于氣候因素,
寒濕證患者占32.8%,居發病首位。
8日上午,在山東青島中西醫結合醫院病房,記者見到了正在治療的57歲的彭衛女士。“我得這個病已經22年了。”彭衛說,1992年她患上游走性類風濕關節炎,剛開始的癥狀是胳膊疼,當時經濟條件有限,治療沒跟上,結果六七年后,很多關節出現變形,慢慢的啥活也干不了,嚴重時生活都不能自理。近期經過治療,已經可以走路了。
“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慢性全身性炎癥性疾病,被成為不死的癌癥。”山東青島中西醫結合醫院風濕科主任李愛民說,類風濕關節炎以慢性、對稱性、多滑膜關節炎和關節外病變為主要臨床表現,多發于手、腕、足等小關節,并反復發作,呈對稱分布。早期有關節紅腫熱痛和功能障礙,晚期關節可出現不同程度的僵硬畸形,并伴有骨和骨骼肌的萎縮,極易致殘。
在這次課題選取的病例中,男性患者69例,女性患者587例,年齡30歲至75歲,病程最短3個月,最長20年,平均病程6.6年。“青島類風濕關節炎發病率約4‰,全國發病率為3‰。”李愛民說,島城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有獨特的發病特點,就是多濕多寒,以寒濕痹阻證、肝腎虧虛證為主。
“之所以寒濕癥的患者多,和青島氣候有關。”李愛民說,青島地處北溫帶季風區,又瀕臨黃海,兼備季風氣候與海洋氣候特點。雖然類風濕關節炎病因尚未完全明確,但它與環境、細胞、病毒、遺傳、性激素及神經精神狀態等因素密切相關,寒冷、
潮濕、疲勞、營養不良、創傷、精神因素等,都是誘發因素。
眾所周知,類風濕關節炎致殘率較高。李愛民介紹,市民患病后,體內會產生免疫復合物,損傷有滑膜的關節,侵犯軟骨和骨質,嚴重時會導致關節變形或強直。發病后,如果不積極治療,兩年內變化最快,比如關節出現變形。
“這種病需要系統個體化治療。”李愛民表示,患者發病后容易出現殘疾,由于長期治療花費較高,有些患者會半途而廢 ,還有的會輕信祖傳秘方藥物,停用所有抗風濕藥物,結果關節腫痛越來越重,最后只得再次就診,因此提醒患者一定要早治療,如果早上起床后感覺肌肉疼痛無力、不規則發熱、出現皮疹 、光過敏、皮下結節、紅斑、口腔潰瘍、外陰潰瘍,一定要醫院及時就診 ,早發現 、早治療,臨床治愈率可達六七成。
■相關新聞
每天30人可免費測骨密度 半島都市報10月8日訊(記者 韋麗麗) 在10月12日世界關節日來臨之際,山東青島中西醫結合醫院風濕科于10日、11日開展“關愛關節”公益活動。特邀山東省名老中醫、山東省中醫院風濕科主任宋紹亮教授來醫院坐診(10日全天、11日上午),每天前30名掛號患者均可免費檢測骨密度一次。
平時多吃健脾食物 針對島城類風濕關節炎的發病特點,李愛民提醒,平時市民家中空氣濕度不要太大,多吃健脾利濕食物,比如薏米、紅豆。到了六七月份,可以吃點中藥,如茯苓 、蒼術等,冬天可用中草藥做護墊放在腿或腰上,可以溫經散寒。“天冷要注意保暖,現在年輕人為了漂亮,冬天穿的比較少,這樣很容易損傷關節。”李愛民說,市民保暖的同時,要多做戶外運動,不過要把握好度,運動時一旦拉傷韌帶和肌肉,會出現慢性炎癥。現在很多人喜歡爬山,但是45歲以上的市民下山時候膝關節承重較多,過多爬山對關節也會有不良影響。
幾個良方幫你減痛 1、取羌活、白芷、當歸、細辛、白芍、吳茱萸、肉桂各等量,連須赤皮蔥適量。先將前七味藥研為細末,每次取適量藥末與適量的大蔥搗爛混和,用醋炒熱,布包,熱熨患處,每天1次。具有溫經散寒,祛風止痛之功效。
2、取當歸60克,乳香60克,羌活15克,白芷30克,紅花60克,元胡60克,上藥共研細末用凡士林調成膏,每天外敷患處1次。具有消腫散瘀,舒筋止痛之功效。
3、關節疼痛怕風怕涼,夜間加重者,可艾灸大椎、曲池、合谷、陰陵泉、三陰交、行間、阿是穴。
4、牛蒡二羌湯
組成:牛蒡子90g,淡豆豉(炒)、羌獨活各30g。用法:上藥為末,每服6g,白湯下。功效:歷節腫痛,風熱攻手指,赤腫麻木,甚則攻肩背兩膝。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