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國慶節,每到這個時候,位于天安門廣場上的
人民英雄紀念碑顯得更加莊嚴肅穆,當八方游客向人民英雄紀念碑行注目禮時,我們青島人心中也升騰著一份獨有的自豪——因為紀念碑碑心石采自青島
浮山大金頂一帶。當年參與開采、運輸這塊巨石的人有數千名,歲月滄桑,其中很多人已作古。記者幾經周折,尋訪到了采石經歷者之一、時任青島料石廠廠長的王文健。他向記者講述了那段富有傳奇色彩的采石故事。
選石:全國“海選”敲定浮山石 “雖然人民英雄紀念碑早早地奠基,但直到1951年8月1日才動工修建。期間經過長時間的研究、設計,最終確定了紀念碑的位置、形式等。”已94歲高齡,因拆遷現暫住北村社區的王文健老人回憶,自1952年起,首都人民英雄紀念碑興建委員會在全國進行了 3個多月的實地調查,經過采樣分析,最終確定從青島浮山開采花崗巖,作為紀念碑的碑心。“當時是我接待從北京來的專家。專家們在浮山考察石料時非常仔細,拿著盛滿水的臉盆不停地往樣石上潑水,檢驗石頭上是否有裂縫、顏色遇水后是否一致等?!?
中國這么大,上等石材有很多,浮山石為什么從“海選”中脫穎而出?“浮山石是優質的花崗石,石英多、云母少、耐風化、石質堅硬、顏色素雅,最符合紀念碑的石材要求……”王文健一口氣羅列出浮山石的眾多優點。此外,青島交通便利,也是浮山石被選中的因素之一 。
“當時開采這塊石頭的地方就是在王家麥島往東的浮山南麓,現在原址都已經蓋上樓了?!蓖跷慕≌f,在2008年他還曾去看過當時的采石場,已是物是人非。
采石:手工揮錘鑿出300噸巨石 如今憑借現代化的挖掘和運輸工具,要從山上開采一塊300噸重的石頭并不是難事。但當時采石工藝十分落后,整個料石廠連電都沒有,到了晚上只能靠手電筒照亮,于是出現了“百人揮錘鑿巨碑”的宏大場面。由于工藝水平有限,當年碑身的打磨,全憑一錘一鑿手工操作。
“午山石匠在當時是出了名的,我父親就是石匠,經常到各地做活。”目前住在北村社區的王文健回憶說,當時料石廠的工人大部分來自午山和朱家洼,他們為紀念碑的建造做出了貢獻。采運工作從1953年4月11日動工,到10月16日石料運抵天安門廣場工地,歷時6個多月,約有7000人投身到這項工程中來。
“采石是技術活,用力重了,容易把石料砸裂,用力輕了,又無法使整塊石料從山體上分離出來?!苯涍^多次試驗,最后采用了老技術工人朱培成“螞蟻啃骨頭”的辦法。工人們攀到大金頂,選擇一大塊平整巖體,根據所需尺寸,先在巖石的四周挖上5米多深的槽,使碑石凸現出來,改變過去用炮打的辦法,能確保大石料的完整開采。
運石:15公里路“滑”了35天 接下來的難題就是如何把巨石運下山了。“要想把這么大的石頭運下山,可不是件容易事,工人們在石料底下安上鐵軌和道木,又安上鋼絲繩和滑輪,慢慢地將石頭下滑到坡下的平地?!蓖跷慕≌f。
巨石運到平地后,采用最古老的辦法來運輸:先鋪設一個移動“鐵軌”,以松木作枕木,上面再滿滿地鋪上一層鋼管。為保證萬無一失,又在鋼管上墊上了四根寬約半米的大方木,在其上面再加上一層鋼板和一層木板,這個復雜的“寶座”安裝完畢后,工人們花了一天的時間用千斤頂把大石料放了上去。
萬事齊備后,工人們在鐵軌前方用推土機當牽引,拉著輪滑組中的一根鋼索前進。每前進一段距離,就要把原來在最后面的枕木移到最前面去。如此循環往復,巨石途經王家麥島、徐家麥島、辛家莊、浮山所、湛山、延安三路、走到了遼寧路最后到達大港火車站。王文健至今還對這些場面記憶猶新,當時一天走不到一里地,15公里的路總共走了 35天。途中不光有“拆遷拆房隊”開道,還有警察站崗放哨……隊伍走到哪里,帳篷就搭到哪里,一行人就這樣在路邊睡了35個夜晚。
落成:建委會獎勵14匹紅布 1953年10月13日,運石專列抵達北京。朱德總司令親自帶了一隊人在車站打著彩旗、敲著鑼鼓迎接他們的到來。工人們又用老辦法,花了三天時間把石料運到了天安門廣場的紀念碑工地。最后一次加工完成的碑心石,長14.4米,寬2.72米、厚0.6米、重約60噸。
據悉,此后青島又分兩批將138塊58.6立方米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底座花崗巖石料運送北京。1958年4月22日,人民英雄紀念碑正式落成,5月1日舉行揭幕儀式。人民英雄紀念碑興建委員會送給青島料石廠14匹紅布作為特殊獎勵。廠里當即將這些布做成了大禮堂用的大帷幕,上面寫著幾個醒目的大字:紀念百噸大料留念。
文/圖 本報見習記者 劉愷琦 通訊員 田守良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