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洪鈞在用自己制作的古琴演奏。
制好的古琴。
在
平度琴界,有一位古琴“狂人”石洪鈞,他不僅彈了一手好琴,更是在古琴制作領域取得了突出成就。他除了在平度開設了聽雪琴社教授古琴,還與
父親石寶臣合作運用古法制作古琴,一把純手工精雕細琢的古琴,父子兩人要經過一年半甚至兩年才能制成。
“古琴是有生命的” 走進聽雪琴社,各式各樣的古琴像藝術品一樣優雅地陳列在琴桌上,琴社社長石洪鈞告訴記者,每把古琴都是有生命的。“咱們古人在創造這種樂器時就賦予了它生命,你看,這是琴舌,再往上是琴首,琴腰,琴尾,就像人一樣,雖然每把琴形式上多多少少有所差異,但是每把古琴都有這幾個部位,在我們看來。每把古琴都是有生命的。”石洪鈞說,“不僅如此,古琴蘊含了古人的智慧結晶。以琴而論,古琴最初為五弦,代表著五音,所謂古琴,外形三尺六寸五分,暗合一年的三百六十五天;琴身上面拱圓,下面平坦,象征傳統‘天圓地方’的古老宇宙觀。”
據了解,古琴是中國最古老的樂器之一,位列中國傳統文化四藝“琴棋書畫”之首,素有“國樂明珠”之稱。“古人認為,琴是最適于人修身養性的樂器,琴音可以消除心中的雜念,彈奏古琴亦可以使人明確志向、匯集心智。”石洪鈞告訴記者。目前他已經成為中國琴會會員、中國古琴學會會員、山東省青年書協會員,注重以心取韻、以學養藝、追求指法簡靜,契合琴道,逐步形成了清健雅麗、古樸沉靜的琴風。
父子聯手,古法制古琴 除了彈奏古琴和教授古琴,更讓石洪鈞著迷的就是制造古琴。“2002年,我在揚州買到了我生平第一把古琴,拿到琴后非常激動非常喜歡,就自己研究它的結構,對照著書籍慢慢自己琢磨,開始試著制作古琴,但是不成功,因為那會兒僅靠著自己領悟,沒有專業人士指點。”石洪鈞告訴記者,后來經過龔一大的指點以及有過制琴經驗的父親的幫助,制琴道路才一點點好起來。“現在基礎琴體的制作,像打磨、上漆等主要是我父親在操作,我主要負責后期總體潤色以及調弦等。”在石洪鈞的帶領下,記者來到了琴社的制琴室,父親石寶臣正在打磨琴身,石洪鈞告訴記者,他和父親從2002年就開始一起研究制作古琴,走了不少彎路,但是功夫不負有心人,現在他們已經可以獨當一面,在制作古琴方面也有了自己的方法和技巧。“制作古琴最耗時的就是琴體扣雕以及上漆潤色,我們都是純手工制作的,完全按照古法,古人怎么做的我們就怎么做,包括這套工具以及小配件都是我們親手制作出來的。”石寶臣告訴記者。
一把琴耗時一年半到兩年 走進琴社的制琴室,桌子上整齊地排列著螺絲刀、磨具等上百種工具,墻上還掛著制作好的古琴模型,石洪鈞告訴記者,這些琴體正在自然掛晾,“我們嚴格按照古法進行操作,這些琴體經過半年時間的掛晾,再進行操作,它變形的可能性就小得多,而且質地更加好。”石洪鈞告訴記者,他們對古琴制作的材料要求非常嚴格,嚴格按照古法取材,才能做出上佳的古琴,“材料的好壞決定著古琴的性格,我們對材料的選擇十分嚴格,對于琴體木材的選擇我們的要求是‘老而不朽’,一般選擇的是上好的桐木和衫木,而且上琴體和底座的木質是不一樣的,而其他用料也全部是全天然的原礦物質,上的漆是全天然的大漆,而調色的像朱砂、珊瑚粉、金粉、珍珠粉也全部是天然的,這樣做出來的顏色才是最正宗、最斑斕的。”石洪鈞告訴記者 。
記者了解到,在石洪鈞父子手里,古琴的制作要經過選材、制胚、挖槽腹、合琴、上掛飾、上漆、上弦調音這些大致程序,而且每個程序進行的時間也是嚴格按照古法,這樣一把純手工精雕細琢的古琴,父子兩人要經過一年半甚至兩年才能制成。“挖槽腹這個工序最耗時,也最考驗制琴師的能力,要全部依靠傳統的刀、銼、錐等工具進行摳挖、雕刻、打磨,整個過程繁雜而漫長,需要極大的耐心和很好的技巧。”石寶臣告訴記者。
每次都有遺憾,每次都有進步 如今,隨著古今文化的交融更替,任何藝術都需要在不斷的發展變化中求得生存,這是千古一理,古琴亦如此。三千多年來,無論是琴曲、琴譜,還是琴的本身,都不斷發展變化著。石洪鈞表示,無論是彈琴還是制琴,也需要不斷領悟不斷進步才能真正領略到其中的妙處。“古琴是流動的藝術,無論是制作上還是彈奏上,每次都不一樣,然而每次都有點小遺憾,但是每次也都有比上次進步的地方,正是這種遺憾的惋惜和進步的鼓勵讓我對古琴越來越著迷。”石洪鈞說。
石洪鈞認為,古琴是中華傳統史中一顆燦爛的瑰寶,應該讓每一個學生都知道古琴,而在教授古琴時,除了基本功,他更看重的是學生的心境以及文化底蘊。“學習古琴,除了拋棄功利心,用心領悟外,必須要多讀書,增強文化底蘊,這樣對琴曲以及意境的理解才會透徹,彈奏出來的曲子也更有畫面。”石洪鈞告訴記者 ,做琴和做人一樣,一定要誠心誠意,犯了錯誤不要緊,重要的是下次不再犯,人成長了,琴也就成長了。
以琴會友傳承傳統文化 石洪鈞表示,雖然當時在平度學古琴教古琴的人非常少,但是并沒有影響他對古琴對傳統文化的喜愛。“最開始我在家里彈古琴做古琴,當時也有一些人知道后,本著對古琴單純的喜愛來找我,我們互相切磋互相進步,這些人有醫生也有商人,但是我們卻有著說不完的話題,古琴把我們聚到了一起。”石洪鈞告訴記者 ,經過這些年他自己的進步和大家對琴社做出的努力,越來越多喜愛傳統文化,愿意為弘揚傳統文化的有識之士加入到了他們隊伍,學生也從當時的一兩個增加到了現在的30個。“我們現在還是以研究、制作以及教授古琴為主,但是隨著越來越多志愿者的加入,我們現在在文學、書畫、太極拳等傳統文化領域也開始發展,我們非常樂意為喜歡傳統文化的孩子提供一個全面、良好的傳統文化氛圍,我們也希望越來越多的人加入我們隊伍,共同為弘揚我們偉大的傳統文化貢獻自己的力量。”石洪鈞說。
文/圖 本報見習記者 禚佩佩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