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不贊成把古代經典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習近平總書記在教師節前看望北師大師生時說。9月11日,記者采訪幾位島城教師 ,他們表示經典的傳統文化雖然難以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有長遠的影響 。這些年語文教材變化不大,古詩詞等經典篇目并沒有減少。雖然有些文言文比較難懂,但只要教學方式靈活,教師耐心給予解讀和引導,就能讓學生在新的社會環境中,更好地挖掘傳統經典的精髓。
古詩詞等經典篇目未減少
前些年,人教版語文教材曾有較大改動,與之前的高中教材相比,魯迅的部分文章被刪,剩下《為了忘卻的紀念》、《記念劉和珍君》、《祝福》三篇,同時新增了一些新作品,如余光中的《聽聽那冷雨》、賈平凹的《我不是個好兒子》等。
9月11日,記者對比了青島近幾年的中小學語文教材,發現并沒有顯著變化,關于古詩詞等經典篇目也沒有減少。市北區教研室小學語文教研員胥翠芳說,從2004年左右,小學語文開始采用蘇教版的教材,在此之前曾使用北師大版,本來計劃今年要對一二年級的教材重新修訂,但后來也沒有開展。小學低年級語文主要以識字為主,相對于北師大版本,蘇教版相對簡單,但里面也有 60多首詩歌,主要包括古詩、古詞、兒歌、兒童詩,其中古詩有36首,占所選詩歌的60%左右。
近年,初中高中的語文教材變化也不大。“對于初中語文,人教版變化不大,一些經典之作還是能占到一定比例的。”21中語文老師吳樂琴至今從教42年,她說前幾年上海教材變化大一些,將初一課本里一些魯迅的文章去掉了,當時引起了一些爭議,雖然教材不可能一成不變,重要的是把握住語文的基本規律,不能一味求新,很多內容還應回歸經典。
老師要幫學生讀透經典
青島一中語文教師張磊執教十余年來,一直在一線與學生親密交流,教材變化對學生的影響,她感觸很深。“‘變’是一個大趨勢,因為時代在發展。”張磊說,像近年新加的史鐵生《我與地壇》,因為貼近生活,加上語言具有韻味又通俗易懂,很多學生非常有感觸,除此之外新出現的《警察與贊美詩》具有很強的故事性,同樣受到學生的歡迎。
面對文言文,很多同學抱怨道:“讀起來就覺得很難,別說理解文章內涵了。”對此,張磊表示,不管教材怎么變,但教學是靈活的,只要教師及時引導指點,很容易達到教學效果。比如《陳情表》,以前有句話說“讀陳情表不流淚者不孝”,而現在鮮有學生能讀懂讀透,更別提落淚了,這時就需要老師解讀,還原當時的場景,一句“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學生可能體會不深,但如果設置情境,讓學生設想那是自己和年邁的奶奶,就能體會到祖母對作者付出的艱辛了。
古代詩文折射現今社會
“有時經典這個標準很難界定,有人說郁達夫《故都的秋》很好,有人卻覺得不夠經典。”張磊說,語文是為了提升學生的素養,傳統文化傳遞出來的價值導向,在學生樹立價值觀的重要階段,能給其帶來精神力量。所以在一些新鮮元素不斷融入的時候,也要注意把握住經典不能缺失,包括古代的經典詩文,折射到現今社會,還是很有借鑒價值和意義的。
在青島,各所小學每年都給學生發放古詩誦讀卡,每個年級大約有100首古詩詞,從去年開始,這套卡片開始重新修訂出版。“過去主要是古詩詞的原文,以背為主,現在還多了一些資料介紹、導讀,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創作背景和作者風格。”胥翠芳說,古代經典詩詞對學生的語言積累有很大幫助,還能提高將來的閱讀和寫作水平,在積累過程中穿插著歷史背景、古詩建構等內容,對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有一個潛移默化的影響。
除此之外,學校還為學生配套了部分自讀、選讀教材,不少小學、中學也設置了國學或者古詩詞鑒賞選修課,讓一些感興趣的學生進行研讀。記者從市北區教研室了解到,今年該區有些學校訂了傳統文化的吟誦教材,在校園里組織一邊唱一邊背,區教研室也打算組織一場活動,來激發學生重溫古代經典的積極性。 記者 朱薪雨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版權稿件,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