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滄區的三個學校同時通過網絡技術上課,這樣的教學方法很是新穎。本報記者 魏海洋 攝
近日,有媒體報道一位體育老師用30年的時間,自己制作了106種、8000余件體育
教具,其中包括高蹺、大板鞋等,引起了很多市民的“懷舊情結”。教具,是老師教學過程中要使用的很重要的工具,近年來,教學教具發生了哪些變化呢?記者采訪了27歲的市民郭小川和從教20多年的數學老師崔彩霞。
凳子膠帶都能成畫圖工具 永寧路小學的崔彩霞是一名6年級數學老師。她已經工作了20多年,也見證了4種不同教具的變化。“第一種就是我們一開始用的木頭教具,那種黃色的三角板和大圓規、直尺,幾乎每個班級都會配一套,放在教室的一角,我們數學老師也會開學的時候向學校借一套,以防沒有工具用。”
她說,這種教具并不沉,但是使用起來卻有諸多不便。“當時的黑板都是那種很滑的材質,如果要畫圓需要把一頭帶針的固定,然后另一半放上粉筆,可是往往沒畫完一個圓,帶針的那頭就滑到一邊了。”她笑著說,有時候要畫一個大圓的時候,不得不求助于學生的幫忙。
今年27歲的市民郭小川說,自己1993年上小學一年級,最羨慕的就是那種能在黑板上畫出完整大圓的老師,印象中數學老師都是“武林高手”,隨便一件物品都能成為他們的教學工具。“如果手頭沒有帶工具,他們甚至能舉起凳子畫出一個完美的正方形,一次老師用一頭固定,另一頭綁上粉筆頭,愣是用膠帶畫出了一個圓形。太牛了。”
拿著玻璃回家寫教案 崔彩霞說,過了幾年,學校開始改進了教學儀器,每個班級都配備了投影儀。“用投影儀的話,需要提前寫好玻璃片子,這樣能節省教學時間。”她說,以前需要一道題一道題在黑板上寫,現在有了投影儀,直接更換玻璃片,還能防止擦黑板時候塵土飛揚。
“不過因為儀器限制,所使用的都需要是透明度高的東西,一開始我們用的是塑料片,但是效果不如玻璃好,書寫也更方便。”她回憶說,在玻璃上寫字需要那種把頭特意掰彎的鋼筆,這樣寫出來的字比較粗,學生看著也不累。而書寫最多的一次,是臨近期末考試,她一共寫了十幾片,“抱著這么多的玻璃片去上課也挺沉的。”因為玻璃需要提前一天就寫好,所以下班沒寫完的她又將玻璃片直接抱回了家,“很沉,最怕在路上給砸了。”
電腦“加盟”越來越先進 “后來我們就有了用電腦的投影設備,需要提前將PPT做好。”崔彩霞說,這種電腦在教室講臺前面是一個巨大的“鐵箱子”,平時要鎖起來,使用的時候,就將懸掛在黑板上面的白布放下來。教室中間就有一個放像的設備,直接打到屏幕上。“這種做標記比較麻煩,尤其是對不太會用電腦的人來說。因為沒有什么演示,所以使用率不是很高。”
最近,他們學校進行了普羅米修斯軟件系統的培訓,即將這種教具引入教學生活中。“它有點類似于我們現在用的一套軟件,能直接在白板上寫字,畫圖形也非常簡單,可直接操作,因為工具中有長度的直尺、有角度的角等,學生都能使用,互動起來效果也比較好。”
■未來
“虛擬教具”實現跨地域學習 近日,青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的全面應用正式啟動,這是青島市著力打造云環境下的網絡學習空間,以“網絡空間人人通”為突破口,大力推進青島市教育信息化建設與應用,實現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實踐的有效融合。而這樣的教育技術的創新應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教師資源溝通,教師學生跨地域學習。
在今年新學期開學時,李滄區三所小學同時網絡視頻上課,分享了各自的暑假所得,學習了當地的傳統文化,而這種新穎的學習方式,在青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的支持下,能夠繼續推廣,在全市范圍內實現互動教學。
記者了解到,該平臺于2013年立項建設,2014年5月,平臺初步建成并在11個區市的10所學校開展了應用試點,30余名教師和1000余名學生參與了本次試點,為平臺的建設和應用貢獻了寶貴經驗。9月份,平臺應用學校擴大至11區市的50所學校,范圍覆蓋了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包含了城區學校和農村學校。
記者 郭玉華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