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網8月18日消息 由于志愿者和服務對象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導致志愿服務“旱的旱死,澇的澇死”。一些福利院、養老院志愿者“爆棚”,從“愛如潮水”變成“愛如洪水”,而一些困難群體對志愿者望眼欲穿卻始終見不著志愿者蹤影。針對上述問題,
青島大學東校區和湛山街道以“幫到家”志愿服務品牌為引領,搭建大學生走進社區、服務社區、融入社區的良好平臺,利用大學生的文化知識和資源優勢,有針對性的為社區老人和孩子提供服務,探索大學生社區志愿服務長期模式。
這個暑假,湛山街道湛山社區的微機房里格外熱鬧,社區的老人們發現來了一群“厲害”又耐心的大學生,怎么用微信、怎么用智能手機、怎么發郵件、怎么從網站上找自己喜歡的電視劇,都有志愿者一對一耐心解答。參加學習的老人樂呵呵的說:“現在的智能手機我都不會用,孩子們都上班忙也沒有時間教我,有了這群孩子,我現在會用微信了呢!”
與此同時,二樓的會議室里,志愿者教孩子們用FLASH制作的簡單趣味動畫也為小朋友帶來了新奇和歡樂。目前,“
小葵花”志愿服務站主要為社區老人和孩子開展智能便捷現代生活及FLASH趣味動畫制作等培訓。后續,“小葵花”服務站還將與社區的孤寡老人、弱勢群體家庭結成對子,形成長期幫扶。
青島大學東校區第二團總支自動化工程學院以“關注社區老幼人群,智能生活進社區”為主題,帶領學生深入基層,了解社會,體驗生活,關注民生,將大學生所學的文化知識與社區老幼兩代人的需求有機結合,開展“科技助老、信息助幼”志愿服務,幫助社區居民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學生們第一次“零距離”接觸社區、感受社區,也的找到了幫助別人的快樂。
通訊員 陶鴿 文/
孫貼靜 [編輯: 董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