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微信、飛信、網絡游戲……有人說,網絡“綁架”現代生活。隨著互聯網的家庭普及和智能手機等移動終端的換代升級,最初由互聯網而興起的網吧似乎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隨著移動互聯網的迅速發展,網吧也在悄然改變,將上網與餐飲、臺球、商務會所融為一體的“
網咖”已悄然興起在島城大街小巷……而這種改變,既有基于整合時期不得已的升級改造,也有網吧自身求發展所尋的方向性改變。
■發展雛形·上世紀90年代中期
擺幾臺電腦就開張 一家名為“零點”的網吧坐落于市北區海云庵對面的一條小巷中,門口牌匾不是很大,上下兩層200多平米的面積和屋內200多臺的電腦數量,卻讓“零點”在此地名氣十足。時光倒退十六七年前,那時電腦還未普及,為體會“高大上”的生活,從20多歲的年輕人到四五十歲的大叔,網吧內總是人員爆滿。
張林生是零點網吧的創始人,由于從小腦子活,喜歡搗鼓點小生意,上世紀90年代中期,張林生從南方回來后,便不顧家人反對,籌集了10多萬元在臺西二路上租了一個70平方米的店面,配上桌椅和電腦,門頭上掛了個“信息店”的招牌,這就是網吧最初的雛形。“10多萬元是什么概念,在當時足夠買一套小戶型的房子。”張林生的表弟田林說。
一開業,“信息店”就吸引了周圍鄰居的注意。“最初玩的少,看熱鬧的多,每天差不多都有上百人來店里湊熱鬧!”田林說,那時候雖然掛著“信息店”的門頭,其實就是 “電子游戲室”,最初只能玩一些單機游戲,后來可以幾個人使用局域網玩游戲,其中最風靡的游戲是紅色警戒。不少年輕人每天下班后,直接來店里打游戲。每月兩萬多元的純收入,讓張林生初期投入的10多萬元資金,僅半年就賺了回來。
■“網吧”興起·上世紀90年代末期
上網的人黑壓壓一片 1996年11月2日,北京首體西門的實華開網絡咖啡屋開張,成為中國第一家網吧。半年后,張林生也迅速申請接入互聯網,通過撥號上網為市民提供上網服務。當時上網除了配有安裝了調制解調器的電腦外,還需要有固定電話,這對不少市民來說是不小的投資,有電腦的家庭畢竟還是極少數。張林生提供的上網服務每小時收費10元,不足半小時的收取半價,但依然吸引很多市民駐足。
“當時上網費用太貴,往往是一個人上網,一堆人圍在后面盯著屏幕看。許多人聯上幾分鐘網,先用鼠標點開十幾個網頁的內容,然后脫機瀏覽,等全部瀏覽完再繼續撥號上網。隨著時間的推移,上網的費用也降到每小時8元至10元,來上網的人也越來越多,來晚了就沒地方。”田林說,后來表哥看到外地有叫“網吧”的,顯得正規還上口,于是也跟著改了名,這才有了現在的“零點網吧”。
上世紀90年代末,互聯網悄然走入人們的視野。由于當時的電腦價格偏高,大多數家庭沒有購置電腦,網吧便成為了人們上網的主要場所。
“當時我才14歲,上初中,沒事我就和同學跑到網吧里玩,家里人怕耽誤學習都不讓,我們只能偷偷摸摸地來!”市民劉鵬告訴記者,1998年,海云庵附近開了家“大剛”網吧,他放學后總會過來玩半個小時再回家,而上網的費用則是他平常節省下來的零花錢。不僅是劉鵬,在那個年代,上網吧玩游戲成了很時髦的事,每天網吧里都黑壓壓的一片,吧臺前總會聚集著不少等待上網的人。
■“黃金時代”·21世紀初
“要想發,開網吧” 網絡游戲的盛行,吸引一批忠實網友,網吧也步入黃金時代。當時,有一句口號叫“要想發,開網吧”。除了上網和包夜費,網吧還靠賣游戲點卡和Q幣賺錢。規模稍大的網吧,一天收入可達數千元。
“恐怕也就是兩三年的時間,四周網吧又開了十幾家!”田林說,網吧的空前火爆和產生的巨額利潤,吸引著更多的人參與進來。在臺西二路不到2公里的距離,大大小小的網吧一家挨著一家,每一家都人滿為患,生意興隆。
網吧成為年輕人接觸世界的橋梁。回憶起大學時網吧的火爆,33歲的王振印象深刻,他第一次接觸網絡就是在學校附近的網吧。“當時上網主要是玩游戲,星際爭霸、CS、傳奇、魔獸爭霸等等,除此之外,就是看體育新聞,可以第一時間從網上了解到最新賽況。”王振說,以前經常整個宿舍的同學都在網吧玩游戲,有時為了上網得排半小時隊。
21世紀初期,走在島城隨便一條大街小巷中,網吧更是如雨后春筍般占據著一些有利位置。2001年,張林生投入上百萬元,用兩個多月時間,先后在南寧路、大堯路等路段開辦了6家規模在200多臺機器的大網吧。“當時每個店里都雇了兩三個人,平均一家店每天凈利潤在3000元以上。”當初投入的成本僅僅用了不到半年時間,就全部收回成本。
在網吧業快速膨脹的同時,由于缺乏監管,網吧內出現大量暴力、色情等內容,被喻為社會閑雜人等的集散地,關于青少年沉迷網絡的新聞也開始見諸報端。
2002年11月15日,《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管理條例》開始實施,其中把未成年人禁入網吧作為工作重點。《條例》規定,網吧不得接納未成年人,網吧需在入口處的顯著位置懸掛未成年人禁入標志,并對上網者的身份證進行核對、登記。條例還規定,各中小學周圍200米范圍內將不再允許有“網吧”存在。
■競爭激烈·21世紀10年代
裝修換新機吸引客源 “到了2008年,電腦就不再是稀罕物了,明顯能感覺出來,上網的人沒有以前那么多了,主要還是因為個人電腦的普及,以及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設備的快速崛起。”田林說,再按照以前的思路經營肯定行不通了,他通過壓縮店面降低成本,又重新裝修店面、配置高端機器吸引客源。
“我當時也是工作需要,家里花了4600多元配置了一臺電腦,在這以前我也經常去網吧,后來家里安上了電腦,再說網吧里的環境也不是很好,就再也沒有去過。”36歲的趙建剛說,他在一家木器廠從事銷售工作,幾乎每天都要給客戶發放各種信息,在這以前他經常去網吧,電腦成了他的得力助手,現在家里的機器配置更高,他每天還帶著新款筆記本上班,網吧幾乎很少問津了。
記者探訪發現,在島城街面上不少熟悉的網吧不見了蹤影。“現在來網吧的人確實少了,我大致核算了一下,從2008年到現在,我這些網吧的上座率與2006年相比至少下降了一半。為了吸引客源,現在網吧之間也存在著不良的競爭,不但在比拼設備配置和環境,還打起了價格戰,平均每小時都低于兩元。”田林說,現在網吧每小時1.5元這個價格,基本上算是保本。每個店面每年光是光纖費用就要10多萬,房租、員工工資、水電和網絡等費用加起來,每天的運營成本差不多3000元,當時店里的經營只能勉強做到收支平衡。另外,網吧機器損耗較快,平均一年多左右就要更換機器,這樣每年賺到的錢一大筆又投進去了。為了減少成本,他忍痛割愛將原先6個網吧壓縮到了3個。
一家網吧經營者告訴記者,他家網吧所處的這一條街,當年可是網吧經營者的必爭地段,現在關門了好幾家。他家依然堅持到現在,說實話靠的是自己家的房子不花房租,但為了能夠吸引客源,還是把門面一遍遍裝修,硬件設施精益求精。
觀點 為市民提供文化服務 觀察人士指出,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崛起,網吧會變得越來越"小眾",網吧行業面臨重新洗牌,但并不會消亡。"網吧變形將是這個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山東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王忠武認為,如果網吧積極轉型,豐富經營內容,仍有希望在市場占得一席之地。王忠武表示,在歐美、日本等地,網吧更加注重提供圖書、餐飲甚至洗浴等多樣化的休閑娛樂,上網只是眾多選擇之一。這種經營模式更符合現代人的消費需求,因而有穩定的客源,這值得中國網吧經營者借鑒。他還指出,網吧是一個重要的社交場所,這是目前手機、平板計算機等移動終端設備所不能提供的。
"其實網吧提供的是一種文化服務,網吧完全可以像圖書館一樣,供人們查閱資料,獲得資訊。應該把網吧弄得像星巴克一樣,讓它成為一種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地方。"王忠武說。
"許多人聚在一起上網其實就像一場聚會,而現在每個人都在低頭玩自己的手機和計算機,交流少了許多。"雖然王振很久沒去網吧了,但他仍懷念許多同學在網吧一邊聊天一邊玩游戲的日子。
數據 街頭網吧逐年減少 山東省文化廳的數據顯示,2013年山東省有500家網吧關門停業。而中國文化部發布的《2012中國網吧市場年度報告》顯示,截至2012年底,中國網吧數量13。6萬家,比2011年減少約一萬家﹔收入537億元,同比下降13。2%。這是2004年以來,網吧數量首次呈下降態勢。年度報告分析,今后網吧市場的發展將呈現收入規模進一步縮小,網吧門店的專業化和特色化進一步加強等趨勢。
青島市網吧網絡協會會長李東明在2014年年會上透露,我市網吧已經走到了谷底,調查顯示目前青島共有網吧約1500家,盈利的只有約三成,其余大量網吧都處于勉強保本或虧損狀態。而去年6月份的數據顯示,全市實際經營的網吧還有1704家,這表明在最近一年的時間里,島城網吧又減少了200家。
網吧“大咖”轉做網咖 在青島信息城西側有一家網咖,因為可以喝咖啡,網吧內還提供各種糕點,里面還設有專門休閑娛樂區,讓這里上百個機位都座無虛席。"現在最難做的就是網吧,我有20多家店,現在這個情況,只能轉型,否則沒有別的出路!"負責人朱鐵軍告訴記者,從10年前,他和幾名大學同學一起,先后在市內開辦了20多家網吧,資產達到上千萬,這一度讓他們成為島城網吧界的"大咖"。
"現在手機都能上網,更不用說家家戶戶都有電腦了。現在來網吧上網的人要求很高,尤其是一些喜歡玩大型游戲的年輕人,不但要求機器配置高,環境也要好,一些環境嘈雜的網吧,很難留得住客人。"朱鐵軍說,從2012年開始,為了轉變這種局面,他們決定把網吧做成帶有休閑性質的"網咖"。下一步,他和股東們商量要統一門面,統一銷售,做連鎖式網咖。另外,他還想"學點別的",以后打算開辦一家專門為網吧或者大型公司提供網絡維護的公司。
在寧夏路經營一家網吧的老板張軍告訴記者,從4年前開始,他就開始接觸網吧生意,當時共投資60多萬開了3家,但這兩年來生意有所下滑。究其原因,從市民家中由原先的撥號到包年到ADSL,更重要的是網絡入戶的速度也大大加快,現在網絡的發展已經非常成熟。"隨著筆記本電腦的普及,隨意找到一名市民,擁有筆記本電腦的不在少數。另外,還有手機上網,賓館里也都設上了網絡接頭,甚至在一些公共場合無線網絡免費上網,現在的網吧基本上成為了玩游戲人去的地方,不少網吧白天客人很少。我認為,要想改變這種現狀,就必須轉變經營思路。"張軍說。
"網吧還是有很大優勢的,目前看來,網吧在游戲體驗以及游戲玩家社交方面,仍有不可替代的優勢。同時,隨著諸多網吧在硬件方面的不斷更新和網絡提速,大屏幕和高速的網絡視頻體驗成為網吧的賣點之一。"在齊東路經營一家網咖的李志鵬說,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崛起,網吧會變得越來越 "小眾",網吧行業面臨轉型。比如,在國外一些地方,網吧已經走過了"老套路程",他們的定位更加注重提供圖書、音樂、餐飲等多樣化的休閑娛樂,上網只是其中選擇之一。目前來看,這種經營模式更符合現代人不再局限于上網娛樂的消費需求,值得網吧經營者借鑒。(本版撰稿攝影 記者 牟成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