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有多快
解決問題就有多快 進入7月,山東泰金精密成型制品有限公司總經理于濤正在忙活建一個物流園,“初步預計國慶節就能開業。”
考察過程中,于濤最看中的莫過于交通條件。他將物流園選址定在緊挨高速公路的地方。
7月1日起,京滬高速公路濟南至萊蕪段,將在原有限速標準上整體提速10公里/小時,達到110公里/小時,隧道車速也提升至90公里/小時。“對于物流行業來說,速度就是效率,就是金錢。高速路提速,我們對未來的發展更有信心了。”于濤高興地說。
高速公路意味著“快速、便捷”,也是打動企業落地萊蕪的重要籌碼。
在萊蕪北部新城,山東錦爾泰精密壓鑄有限公司總經理劉燕嶺正在陪法國客戶參觀企業。
“15年前,我第一次來萊蕪,對萊蕪的印象就是閉塞,路不好走。”這是劉燕嶺腦海中的萊蕪,也曾是很多外來客商記憶中的萊蕪。
2007年12月22日,一條橫穿萊蕪四個區的高速公路——
濟青南線建成通車。這條便捷的交通要道一下子拉近了萊蕪與其他城市的距離。
“2009年,我又來到萊蕪。當時開車走在濟青高速上,一下子就覺得這座城市與其他城市的距離近了。”劉燕嶺坦言,外商在考察公司時,會把交通是否便利列入考核標準。外商認為,交通有多快,解決問題的速度就有多快。
如今,這個總投資11億元,主要生產汽車發動機缸體、變速器殼體等各類鋁合金汽車零部件的公司已深深扎根萊蕪。記者在萊蕪北部新城看到,生物醫藥產業園、先進制造業產業園和現代商貿物流產業園已經初具規模,投資者看中的正是因高速公路催生出的區位優勢。
一小時“上天”
兩小時“下海” 同樣在萊蕪北部新城,山東奔速電梯有限公司董事長李長明和20多名企業骨干都是地地道道的濟南人。在濟南居住,到萊蕪上班,是他們工作和生活的寫照。
“其實企業最初是想在濟南發展的。”李長明坦言,奔速電梯起家是在濟南,最初只是給一些大型電梯生產企業加工配套,在拿到獨立生產許可證后,他們開始四處考察選址。當時濟北開發區、萊城工業區以及淄博一開發區均向企業拋來“橄欖枝”。但李長明最終選擇了萊城工業區。
“萊蕪青山綠水,交通方便快捷。現在看來,我們是來對了。”李長明說。今年1月1日,濟萊城際快速客車正式開通,實現了城際客車公交化,每25分鐘就有一班,全天20多個班次,兩城之間人員流動更加快捷。而濟萊之間將要建設的輕軌,將進一步拉近兩座城市的距離。
像奔速電梯這樣從濟南過來落戶的公司不在少數。這些企業有的是整體搬遷,有的是在萊蕪建分廠,慢慢地,分廠變總部。
不僅投資者感受到萊蕪的變化,祖祖輩輩生活在當地的老百姓也正在享受著高速公路帶來的便利。現在,只需要一個小時就可以到濟南機場,兩小時就可以到青島港口,真正實現了萊蕪人“一小時上天,兩小時下海”的愿望。
放大同城效應
避免虹吸現象 “濟青南線帶給我們的不只是機遇,更有挑戰。”萊蕪市發改委辦公室主任楊榮泉告訴記者。高速公路開通是把“雙刃劍”,既能使沿線城市聯動發展產生“同城效應”,也會產生“虹吸現象”,使本地的資源要素被外地吸走。
這一點,雪野旅游區管委會工委書記魏凱忠深有感觸。雪野有山,泰安也有山,濟南南部也是山區,如何能把周邊地市的游客吸引到雪野來,而不是把萊蕪的游客全部吸引出去?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錯位發展,人無我有,樹立特色。
從去年開始,雪野旅游區發揮自身的山水特色優勢,謀劃了航空運動區、山地運動區、水上運動區三大功能區。現在每到周末,來雪野旅游區游玩的濟南、淄博等外地車輛,能占全區總量的一半還多。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