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島城市民喜歡吃西瓜解暑,產生了大量的
西瓜皮,粗略估計約占市區日垃圾量的近十分之一。昨天,記者現場探訪發現,西瓜皮作為生活垃圾,被運送到青島市固體廢棄物處置有限責任公司,用作衛生填埋、生化處理、發電等。 記者 張譯心
垃圾桶里多了西瓜皮 昨天早上,記者在中山路附近看到,多個垃圾桶里都有西瓜皮。環衛工人張桂香告訴記者,從這周開始,垃圾桶里的西瓜皮就多了起來,最多的一個垃圾桶里,西瓜皮能占到五分之一。 “我這邊有20多個垃圾桶和果皮箱,垃圾桶的密封性很好,但有些人隨手把西瓜皮像投籃一樣扔進去,有些就掉在桶外了,我就趕緊過去撿起來。 ”張桂香說,這一帶的垃圾收集車每天早上5時和下午5時前來收集垃圾。
據市固體廢棄物處置有限責任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市日產的生活垃圾在5200噸左右,公司主要承擔著市南、市北、李滄三個主城區以及嶗山區、城陽區和高新區部分生活垃圾的中轉運輸和綜合處置,日處理能力達到4000噸,高峰時可達5000噸,服務人口約220萬。
從統計數據看,市區去年5月產生垃圾69781噸,6月產生72250噸,7月產生82283噸,8月產生81707噸,9月產生69786噸。而今年6月產生的垃圾為74832噸。 “每年過年期間產生的垃圾最多,其次是夏季產生的垃圾多,每個月與去年同比的垃圾量相差不會太大。以去年夏季為例,七八月份比前后的6月和9月垃圾量,每月多出了約萬噸垃圾。今年的情況也類似。 ”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多出的垃圾主要是西瓜皮等夏季時令水果的果皮。
西瓜皮坐車來到中轉站 西瓜皮隨著生活垃圾被倒入垃圾收集車后,就開始了“變身之旅”。各區的車輛根據實際收運情況,從晚上8時到次日中午12時,將垃圾送到婁山河生活垃圾中轉站。 “這個中轉站是目前國內設施最完備、功能最齊全的垃圾中轉處理站。 ”副站長譚嘉智介紹說,轉運工藝主要包括稱重、垃圾壓縮中轉、除塵除臭以及計算機中央控制四個系統。
記者看到,各區進站的垃圾收集車都辦理了IC卡,卡上記載了車輛的隸屬單位、車型、自重等信息。一輛市北環衛車進站打卡后,信息自動上傳到中控系統,根據車型、載重量,分配卸料泊位進行卸料,駕駛員根據車間內顯示屏的引導,按照餐廚垃圾和生活垃圾的分類,到指定泊位將垃圾倒入桶狀容器。容器安放在地下一層,載核定重量為22噸。
裝滿垃圾后,戴著口罩的工人用壓實器將容器內的垃圾壓實,去除部分水分,使水分通過導流槽流出。當設備顯示垃圾量達到22噸,或者容積達到90%以上時,在計算機中央控制系統的指揮下,轉運車通過自身配備的翻轉架及鋼絲牽引機構,將容器牽引到裝有GPS監控系統的轉運車上,運到小澗西垃圾綜合處理場進行無害化處理。
運到小澗西堆肥還發電 記者跟隨工作人員來到小澗西垃圾綜合處理場。垃圾進場稱重后現場卸料,用推土機攤鋪、壓實機壓實,然后用土加膜覆蓋。 “填埋場采用先進的環保處理工藝,具有國際先進的防滲系統、污水收集處理系統、
沼氣收集利用系統。 ”副場長高偉杰介紹說,垃圾填埋場主要用于生活垃圾、滲濾液處理污泥,以及生活垃圾焚燒廠飛灰填埋處置。
在東側的生化處理廠內,采用機械人工分選加高溫好氧生化的處理工藝,對生活垃圾進行堆肥處理。記者看到,工人正在預分平臺上,把大塊和可回收的垃圾分揀出來。 “通過滾筒篩把垃圾分成以80毫米為界的兩種不同粒徑物料,小于80毫米粒徑的垃圾為篩下物,工人剔除雜物后,會輸送到堆肥車間堆肥,經過磁分選,其中的鐵質
肥料可回收。 ”高偉杰告訴記者,其他的發酵后生產成品肥料,可用于園林綠化等用途,能減少填埋場的填埋量及污水量,延長填埋場的使用年限。
園區內還有填埋氣體焚燒發電廠和垃圾焚燒發電廠,用于處理包括西瓜皮在內的生活垃圾。沼氣是一種新型可再生的生物能源,小澗西垃圾填埋場建了70多個沼氣井,通過管道把氣抽到發電廠,燃燒沼氣發電,每天發電量7萬度,每年發電2376萬度。以居民每日平均用電5度計算,可供給1.3萬戶居民使用。不僅保護了環境,一年還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2萬多噸。
而沼氣預處理系統將填埋氣中的有害成分隨水分和灰塵從沼氣中分離,經過加壓后的沼氣送到發電機組,最后產生的“沼氣電”并入國家電網,供居民使用。據介紹,小澗西兩大發電系統每年并入國家電網的電達1.8億度,其中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達1.6億度。
[編輯: 林永麗]